|   8月,参加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北京),提交论文“‘Dragon’和‘龙’的文化差异导致的文本误读”。   12月,在《龙》期刊发表论文“龙的起源与古人对河流善恶两重性的神话表现”。   12月27日,举行讲座“‘龙’能不能翻译为 dragon ?”(上海)。 2015年   5月2日,举行讲座“龙殇十年”(上海)。   8月3日,学术著作《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第一稿送印(按需打印)。   8月20日,参加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提交并发表论文“中国‘龙’的外语名称为什么必须重新翻译”(《华文传播与中国形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   10月21日,举行讲座“小题大做,十年磨剑”(上海)。   10月31日,参加首届广告战略传播与传媒发展史高峰论坛(上海),报告题目是“关于中国品牌名称中‘龙’字的翻译研究”。 2016年   9月26日,参加巴岳山·中国龙文化首届研讨会(重庆铜梁),提交论文“龙不该译为 dragon”和“龙早已回到人民手里”(《亘古一龙腾:2016 
        首届巴岳山 - 中国龙文化研讨会文集》,2017年7月)。   12月10日,参加第二届汉语跨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上海),提交论文摘要“汉字‘龙’再也不能译为 dragon 了”。 2017年   5月27日,参加江苏省翻译协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徐州),提交论文摘要“翻译学界应该为中国外交提供良好的服务”。   6月2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讲座“我们都是恶魔的传人?”(上海)。   7月10日,参加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年会(泰州),提交论文摘要“‘龙’和‘凤’的错译使中国文学的美好意境在外译时丧失殆尽”。   7月27日,参加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烟台),提交论文“若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翻译好中国文化负载词”。   8月11日,参加中国(临武)首届龙文化研讨会(湖南临武),报告题目是“临武的龙是 
        Loong,不是 dragon”。   8月27日,参加语言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报告题目是“‘龙’等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首次使用“bikini 能不能译为‘戏水遮羞布’?”这个例子,全场笑翻。   10月20日,参加第一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高峰论坛(上海),报告题目是“跨文化翻译需要树立六个新观念”。    11月9日,发布“专家误国,坚持译龙为 dragon 方便了敌对势力妖魔化中国”一文,批评外交部翻译把“龙的传人”中的“龙”译为 
        dragon。    11月18日,发表“为龙正英名,十年未停歇”一文,纪念《兰州宣言》发布十周年。   12月2日,参加影视国际传播高端论坛(上海),报告题目是“‘文化正确’是中国影视走向世界的必修课”,首次提出“文化正确”这个概念。    12月10日,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上海),报告题目是“正确外译文化遗产名称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必修课”,指出中国非遗项目名称的外译工作中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12月16日,参加广告新时代·教育新挑战发展趋势高峰论坛,报告题目是“广告人应该具备跨文化传播的知识”,提出大学生不能只学外语,更要了解外国人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在这次活动中,首次推出精简版《译龙风云》。 2018年   3月15日在上海大学《秘书》期刊 
    2018年第二期“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专栏”发表论文“dragon 还是 loong:‘龙’的翻译与国家形象传播”。   5月19日,参加 2018年江苏省翻译协会年会暨研讨会(苏州),发言题目是:“音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是中文进入其它国家的先头部队”,指出:音译模糊了中文和外文之间的界限,省去了外国人学习点横竖撇捺的麻烦;音译没什么特殊和神秘,音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过渡状态:音是甲语言的(例如汉语“龙”),但形是乙语言的(用英文字母拼写的 
        Loong)。    10月22日,向牛津英语辞典提交了单词 Loong,同时提交了在 
        Google Books 里找到的大量实际使用 Loong 的例子,以及 China Daily(中国日报)上的最新使用实例。   11月1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论文“跨文化翻译需要树立六个重要观念”。   12月1日,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国际传播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发言,题目是“把‘龙’翻译为‘dragon’有三大危害。在 
        2日的专家座谈环节,听取了中国译协领导的不同观点,并做了回复。   21日,参加“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提出了自己的龙起源模型:源自古代人类对河流善恶两重性的神话表现。这一模型的最大优点是能够解释为什么在龙被视为瑞兽的同时,又存在大量否定龙的反面描述;该模型还能够得到两河流域神话传说的佐证。 2019年   1月3日,致信中国基督教两会,指出其出版的《圣经》译龙为 
        dragon 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要求改译。   6日,致信中国外交部,指出国家主席的随行翻译译龙为 
        dragon 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要求改译。   3月8日(二月二龙抬头),参加“九龙腾骧:王国文龙主题书法作品展览”及小型龙文化研讨会。   6月3日 向翻译学界会议出席者信箱群发文章:翻译学界的失职和耻辱:中国龙文化危在旦夕,中国人可能成为日本龙的传人。   4日,在文化部“公众留言”板留言,希望文化部从践行“文化自信”的角度注意译龙问题,以免出现一旦“东亚龙”被欧美人译为 
        ryu(日本龙)、中国人成为“日本龙的传人”的严重局面。   22日 参加第三届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国际研讨会(上海),提交论文“介绍和解读:西方影视作品中‘龙的正面形象’”,未获安排宣讲。    26日 向国家宗教事务局举报:中国基督教两会《圣经》把 
        dragon 译为“龙”危害了国家安全。   8月19日 
        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书面采访,回答译龙问题。   23日 参加签名大接龙:就更改龙的英译致全球华人信。   9月,完成丛书“中华龙文化书系”书稿《龙游天下》(正式书名待丛书编委会确定)。    11月,完成文集稿“近年来西方传播媒介上的中国龙形象:仍然相当负面”。 2020年   6月5日 举行微信群语音讲座:错误译“龙”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2021年   1月2日 举行微信群语音讲座:错误地翻译“龙”不利于推广和传播龙文化。   9月4日 举行微信群讲座:龙文化国内外传播观察和推广设想。   10月 开始创意设计 Loong 文化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