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发言摘要,2017年12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 正确外译文化遗产名称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必修课 黄佶(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 “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条客观规律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是成立的。保护文化遗产,首先要搞清楚文化遗产的来源,然后才谈得上保护。有很多办法可以明确文化遗产的来源,最简洁直观也最有力的方法是对文化遗产的命名。就如同张三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时姓张,而不可能姓李。 在全球化时代,保护文化遗产不再是一国之内的事情,文化遗产的外文翻译非常重要,外国人往往只根据名称判断其来源,只有少数专家学者才会考虑其它因素。 Peking Opera(京剧)是中国文化遗产吗?危险。很多外国人在观赏京剧之前把它混同于欧洲歌剧。 Tofu(豆腐)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吗?已经不是了。因为这是来自日文的罗马拼写法。 Dano(端午)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吗?也已经不是了,这是韩国的“端午(祭)”。 中国的端午节被翻译为 Dragon Boat Festival,字面上很难让人想到是中国的节日。Dragon(杜拉更)是欧洲神话中的虚构动物,主要象征恶魔。即使外国人知道这一划欧洲魔鬼船的日子是中国独有的节日,也很难让他们体会到端午节背后的中国基因,往往将其视为一种体育赛事。 即使他们知道 dragon 同时还是中国神话虚构动物龙的名称,这种拐弯抹角的文化传播也会使其中的中国信息严重损失。就好像我们听见有人说欧洲人舞龙,首先想到的是欧洲人喜欢中国文化,而不会想到他们是在摆弄杜拉更。 端午节还被翻译为 Dumpling Festival,dumpling 是欧美国家的一种甜点或面疙瘩汤,外国人显然很难理解“甜点节”在中国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政治含义。 韩国人、越南人和日本人都音译了各自端午节的名称,在维基百科(Wikipedia)中都有自己独立的词条。韩国人以“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名称申遗,联合国的介绍文本里出现七次“Dano”,但没有“China”一词,端午祭完全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 中国人没有音译端午节,在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和介绍文本中都没有“Duanwu”字样,而是译为“Dragon Boat Festival”,维基百科中也只对这一名称进行了解释。长此以往,在外国人的脑海里,韩越日这些国家都有“端午”这样一个独特的节日,相反,作为这些节日发源地的中国反而没有这个节日了。 在联合国非遗目录中,还有一个 dragon:比利时和法国的 Processional giants and dragons(巨人和杜拉更游行)。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心,未来某一天,世界人民会以为端午节不过是欧洲节日在中国的翻版而已。 中国文化遗产名称应该音译,并为它们撰写外文注释,添加到纸质的和网络上的辞典里去。在推广早期,音译可以作为现有英译的短注释,加上括号,跟在后面。一段时间之后,两者交换位置。过渡期结束之后,单独使用音译。 “建立文化自信”必须落实在行动上,音译中国文化负载词就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本措施之一。“张儿姓李”不仅谈不上文化自信,还会贻笑天下。 -------------------- 会议报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智库高峰论坛暨第三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成功举办 ……。华东师范大学黄佶以端午节、京剧等概念的现行翻译所造成的理解问题为例,提出外译文化遗产名称的翻译思路。…… |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