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专题:曾泰元先生论跨文化翻译

  【编者按】台北东吴大学的曾泰元老师写过很多翻译方面的文章,深受读者欢迎,我也受益匪浅。在 2006年“弃龙风波”时,他建议译龙为 Long;四个月后,从“沸沸扬扬”的争论中“平心静气”下来之后,主张还是维持旧译 dragon,顶多在前面加一个修饰词 Chinese。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把这些文章整理出来,也许可以帮助至今坚持改译龙的人(包括我)也早日“平心静气”下来,放弃固执的坚持。不过,曾先生介绍的中国武术音译名词迅速在英语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这一情况,以及西方人接受日语音译词时没有表现出什么迟疑,和他对外国人不接受龙的音译词的悲观展望,恰好相反。曾先生对欧美人借用日文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的遗憾溢于言表。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不要让我们的后代为其它中国文化特色词汇变成“日本文化特色词汇”而再次“喟叹”。(黄佶,2019年6月17日)

-------------------------------

2005年大胆使用汉语拼音把借词推介给英语,不需过分委屈自己去迎合外国人(曾泰元)

  大胆使用汉语拼音把借词推介给英语,不需过分委屈自己去迎合外国人,在各种形式的解释堆里打转。当然,初次介绍时辅以适度的解释文字是必要的,以免阅读者毫无线索,不知所云。……。英语里有现成的词汇无须避讳,一样可以拼音造新词,一起加入与之竞争,……。英语里这方面的词汇愈多,我们的翻译工作就愈轻松。目前世界上的这股中国热,似乎是给英语词汇注入中国血的一个大好契机,汉英词典在处理棘手的文化特色词上,应可趁势而为才是。

-------------------------------

2006年12月19日,最佳的译龙方法是音译:首字母大写的 Long(曾泰元)

  Chinese dragon 这样的新词不仅较长,邪恶恐怖的 dragon 还是挥之不去,而且我们依旧是消极地在英文里打转,文化的主体性仍然不够凸显。最佳的方法就是音译,用第一个字母大写的 Long 来翻译我们的“龙”。

-------------------------------

2007年4月26日,再論「龍」的英譯 dragon(曾泰元)

  事实上,dragon 的文化意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好龙的形象也慢慢地出现于英文的文学和电影中,中国龙所代表的文化传统也渐渐地为西方人所了解、欣赏。依此观之,要不要给“龙”另造一个新的英译词,似乎已经不是那么绝对了。

  事实上,语言里负面、歧视、贬抑的字眼比比皆是,改变词汇是一条路(如:把 dragon 改成 Long),但却是一条艰辛之路,因为语言有自己的一套机制,常常让人为的操控难以左右,而且英文不是我们的母语,变数就更多了。

-------------------------------

2009年,适度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汉语的话语权(曾泰元,章忠建)

  汉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先要能找出英语里的汉语外来词。若是没有,或是既有的不合时宜,我们就径给英语造新词,努力推介。总体而言,可以适度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这不但有利于保留汉语借词的文化色彩,同时也可以丰富英语的表达,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汉语的话语权。

-------------------------------

2012年,要借由词典这个载体,放大与我们相关的语言,弘扬自己珍贵的文化(曾泰元)

  我们编的汉英词典就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借由词典这个载体,放大与我们相关的语言,弘扬自己珍贵的文化,推广社会认可的价值。如是,汉英词典才可能有一番崭新的风貌。透过英语,我们敞开自家的窗门,让外人注意到我们,认识我们的文化。

-------------------------------

2013年2月22日, 小龙年说说“龙”该怎么英译(曾泰元)

  这大龙小龙之事,又让研究词汇翻译多年的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场关于“龙”的论战。当时学界为“龙”的英译争得沸沸扬扬,如今事过境迁,我们不妨平心静气,就事论事。

  常见的词汇中,十之八九都是多义的,是什么意思得看语境而定。“dragon”也是一样,在语境不清或是需要特别强调时,不妨在“dragon”之前加个“Chinese”修饰,以“Chinese dragon”(“中国龙”)的面貌呈现。

-------------------------------

2017年4月5日,词汇翻译:国人要建立文化自信,大声说出来,大方用出去(曾泰元,讲座新闻报道)

  讲座中,曾泰元教授结合中国特色美食翻译,通过经典实例佐证,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进而从词汇翻译的角度出发,呼吁我们国人要建立文化自信,要大声说出来,大方用出去。

-------------------------------

2017年5月30日,音译文化特色词极为常见,古今中外皆然,例子不胜枚举(曾泰元)

  端午节必吃粽子,不吃粽子就好像没有过节。粽子的英文怎么说?每年此时都有人问,我的答案是,直接采用汉语拼音转写的 zongzi。

-------------------------------

2017年5月31日,在英文里看中国功夫(曾泰元)

  李小龙的功夫电影横扫欧美,确立了 kungfu(功夫)、Wing Chun(咏春拳)、jeet kune do(截拳道)、nunchaku(双节棍)在武术与英文的地位。

-------------------------------

2017年3月17日,dragon 改为 loong 很重要?其实让别人接受“龙 dragon”更重要(曾泰元)【黄佶评论】

  “龙”的英译,经过十年的沈淀,看来还是维持既有的 dragon 最为稳妥。如果大家仍有疑虑,那就 Chinese dragon 吧!如何?

-------------------------------

2019年3月13日,英语里的凤凰(曾泰元)【黄佶评论】

  顺着“凤凰”的轨迹,“龙”通过音译进入英文,理当是条正道,然而我的研究证据表明,回归约定俗成的 dragon(或 Chinese dragon),才是当今英语世界的主流。

-------------------------------

2019年5月31日,梅雨的英文是日本血统(曾泰元)

  OED 认定 plum rains 是仿译自日文的“梅雨”(after Japanese "bai-u"),不是个汉源词。怎么会这样?梅雨不是源自中国吗?梅雨的说法不是中文固有的吗?OED 怎么会做出这样违反我们直觉的判断?持平而论,这就如同 tofu(豆腐)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案例,虽然无奈,却是事实。豆腐是中国人发明的,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日本的豆腐由中国传去,时间晚了千百年。然而英文的 tofu 的确是向日文借的,于 1880年明治天皇时期进入英文,有明确的语料证据支撑。不少原产中国的概念事物,都是通过日文的中介才为西方所知,让人喟叹。

-------------------------------

2019年6月1日,曾泰元先生以后会因为欧美人借用日文音译“龙”而再次喟叹吗?(黄佶)

  说不定哪一天,OED 宣布从此把东亚的龙和欧洲的杜拉更兽区分开来,前者是 ron,后者是 dragon。此时,面对不伦不类的 ron,曾先生是不是又要“喟叹”了?是不是又只能无奈地接受既成事实了?

  【注】检索发现:对应日本龙的 ryu 已经在维基百科(Wikipedia)中有了独立的词条,而 loong 仍然没有,检索 loong 的结果是自动打开 Chinese dragon 词条。

2020年12月4日,让牛肉面的英文 niurou mian 走向世界!(曾泰元)

  在国际舞台上,用英文来翻译文化特色的美食,最常见的手段就是音译。

------------------------------

2021年1月15日,白酒的旧译隔靴搔痒,也有损咱们的文化主体性(曾泰元)

  海关商品名录上“白酒”的旧译是“Chinese distilled spirits”,意为“中国蒸馏酒”,翻译的策略比较间接,有点隔靴搔痒,外国人理解虽然没问题,然简洁性与精准度却不够到位,对咱们的文化主体性也有所损害。

------------------------------

2021年7月6日,日文新词进牛津(曾泰元)

  相形之下,在世界文化的版图上,当今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仍不够明显,中文词语对英文的渗透力依旧有限。……。日本文化和日文,就是一面镜子。试想,如果将来 OED 采用音译,收录了我们的 dia(嗲)、bangbang(棒棒,即重庆挑夫)、suanmeitang(酸梅汤)、hutouzhen(虎头枕)、xiaolongxia(小龙虾),那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

2021年8月31日,中国人自己不积极使用中文音译词,外国人怎么会采纳?(黄佶)

  连已经有两百年历史的 loong(龙)曾老师都不肯接受,却奢望外国人采纳毫无使用基础的 dia(嗲)?

-------------------------------

2022年11月1日,英译“内卷”可以用这个词:nei juan(曾泰元)

  “内卷”的英文 involution(名词)或 involuted(形容词)已见于权威的英文媒体。为了更直接地彰显中国特色,“内卷”音译的 nei juan(名词)也可适时引入。

-------------------------------

2022年11月7日,英译立冬:Lidong 为主,Beginning of Winter 为辅(曾泰元)

  立冬是个重要的节气,英文是 Beginning of Winter 还是 Lidong?将来或可考虑以 Lidong 为主,表达态度,以 Beginning of Winter 为辅,兼顾理解,两头并行。至于最后的答案为何?这需要时间的沉淀,广大的语言用户说了算。

-------------------------------

2024年1月1日,英语人士走了一步我们都胆怯的路:音译汉文化词汇(曾泰元)

  元旦,标准的英译是 New Year's Day,而 CED 竟加收了中国观点的音译词 Yuandan。春节,标准的英译是 Spring Festival(或 Chinese New Year,字面“中国新年”),而 CED 竟也纳入了中国观点的音译词 Chunjie。

  我们学习英文,从事汉译英,总习惯抱着“归化”的策略,在英文后面亦步亦趋,力求英文地道,在语言上尽量“归”顺英语人士。然而 CED 在“元旦”和“春节”的作法上,却让我们蓦然惊醒,它诉诸的,却是我们踟躇犹疑的“异化”策略,不考虑英语人士的感受,结果看来就是全然的外国话,“异”质性十足。

  文化自信,落实到汉英词汇的翻译上,我们似乎还有所欠缺,只求体贴英文、以求其同。反而是英语人士更注重汉文化的原汁原味,以音译之法求其异,走了一步我们都胆怯的路。

  文化自信不是说说喊喊,更不是妄自尊大,而是体察时势、鉴往知来、顺天应地、不卑不亢,走一条本来就该走的路。

-------------------------------

  最近译龙为 loong 大局已定,我来归纳一下曾老师关于译龙方法的观点:

  2006年12月19日:(Chinese dragon)这样的新词不仅较长,邪恶恐怖的 dragon 还是挥之不去,而且我们依旧是消极地在英文里打转,文化的主体性仍然不够凸显。最佳的方法就是音译,用第一个字母大写的 Long 来翻译我们的“龙”,这样不仅简短有力,让人联想到长长久久吉祥如意,而且能充分展现文化的主体性,而不是依附在西方文化的配角。

  2007年4月26日:语言里负面、歧视、贬抑的字眼比比皆是,改变词汇是一条路(如:把 dragon 改成 Long),但却是一条艰辛之路,……

  2019年3月13日:“龙”通过音译进入英文,理当是条正道,然而我的研究证据表明,回归约定俗成的 dragon(或 Chinese dragon),才是当今英语世界的主流。

  2024年1月1日:文化自信,落实到汉英词汇的翻译上,我们似乎还有所欠缺,只求体贴英文、以求其同。反而是英语人士更注重汉文化的原汁原味,以音译之法求其异,走了一步我们都胆怯的路。

  2024年1月26日:(牛津英语辞典收入词组 Chinese dragon)如今看来,(改译龙)似乎已经不是那么必要了。种种证据显示,dragon 可兼指有别于西方龙的中国龙。(“中国龙”跃入《牛津英语词典》,文汇学人)

  2024年2月14日:dragon、Chinese dragon、long(或 loong),三个都可以,各有其存在的价值,看情况使用,一物多名是常态。(“龙”英译之我见,英语世界)

  (黄佶,2024年2月15日)

  作者简介:曾泰元,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教授兼外语学院院长、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原系主任、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英语世界》编委。(微信公众号“英语世界”,2024年1月1日)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