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学术论文摘选

要借由词典这个载体,放大与我们相关的语言,弘扬自己珍贵的文化

原标题:

将源自汉语的英语词汇反馈给汉英词典
——兼评《牛津英汉-汉英词典》(2010)的汉英对应
曾泰元(东吴大学英文系 台湾 台北)

  ……

1. 序文

1.1 武侠电影

  2011年5月中旬,由陈可辛执导,甄子丹、金城武、汤唯主演的电影《武侠》参加了法国坎城影展(戛纳电影节)。制作团队采用了汉语拼音,将《武侠》的英文片名直接译为 Wu Xia。事实上,Wuxia 这个音译(transliteration)早在 2005年即已厕身《新牛津美语词典》(The 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第二版,正式进如英语词汇。2010年又为《英语牛津词典》(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第三版所收,第一个字母改为小写,定义略有增修,其网络版《线上牛津词典》(Oxford Dictionaries online)更额外收录了二十条 wuxia 的例句。

  2010年底,最大、最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以下简称为《牛津大》)推出了整合资源、修订更新后的线上版,第三度将 wuxia 纳入。至此,wuxia 作为一个源自中文的英语词汇,地位益加稳固。

  ……

  《牛津大》wuxia 这个词条的最后一条书证提到了李安的《卧虎藏龙》,这部电影让西方人第一次见识到中国武侠的魅力。2011年电影《武侠》的译名,或许可当成将 wuxia 这个词汇推向世界的另一股巨大的助力吧?

  “武侠”的英文就是 wuxia,已毋庸置疑,然而同样是 2010年出版的《牛津英汉汉英词典》(The 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以下简称为《牛津汉英》),却仍旧沿袭着传统,把它翻译成 martial arts 或 knight-errant。这两个翻译当然不能算错,但是对于这样一本号称出版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权威的英汉-汉英双向词典”(出版社广告词),我们不免会对牛津、外研社这两大出版社的强强合作投以高度的期待。但有着自家睥睨世界的资源,《牛津汉英》在此却无法与旗下其他英英单语词典互通有无,截他之所长以补己之短,令人遗憾。期待高,落差也大。

  ……

1.3 本文目的

  汉英词典主要所关注的,无非是汉语词汇的英语对应。语言差异性(anisomorphism)常导致中翻英时找不到一对一、直截了当的翻译对应词(translation equivalent),特别是文化特色词(culture-specific word)或文化局限词(culture-bound word)。不得已找到的解释对应词(explanatory equivalent)也经常较为冗长,并不适合做篇章插入(textual insertion)。

  这是个老问题,困扰着翻译圈和词典界多时,然而我们却可以从“武侠”(wuxia)、“黑心”(black-hearted)二例,看到解决问题的曙光。本文认为,汉英词典在处理汉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时,不妨参考一下英语单语词典,它们所收录的汉语词汇,或可视为现成的材料,在加工整理之后,就可以反馈销回给汉英词典,以全新的面貌重回母亲的怀抱。若英语词典没有收录,汉英词典不妨借鉴英语单语词典的前例,大胆采取最常见的音译或借译,借词典载体所赋予其权威性,努力推广使用。

  ……

3. 从“红色词汇”看英语词典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岁的生日。七一前后,大陆上红色的浪潮铺天盖地,电影电视、报章杂志、电脑网络,一片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自 1921年7月建党以来, 改变了中国的命运(ming),英语里也多了好一些与这段历史有关的词汇,《牛津大》正式记录在案的起码有二十个。

  ming [命], n. Fate, destiny; divine providence.

  1962 E. Snow Other Side of River (1963) xxii. 166 The Communists changed China's ming or fate when they fought ceaselessly during twenty years of hardship before winning power. [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之前,持续艰苦奋战了二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命”——埃德加-斯诺《大河彼岸》]

  汉语的“命;命运”与英语的 fate 相当,想不到《牛津大》还收录了音译词 ming,跌破了许多人的眼镜。

  事实上让人跌破眼镜的还不只这一桩,作为简答的“不行”,“不可以”,英语一般作 no way,《牛津大》居然继 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之后又收了个洋泾浜英语(Chinese Pidgin English)的 no can do。当然,这还是个口语用法,不登大雅之堂。当然,这种跌破眼镜的意外之举,《牛津汉英》与各大汉英词典均无收录,可以理解。

  ……

4. 结论

  “木耳”的英文是 wood ear,英文词典早已记录有案,历史近百年,《韦三》(注)还在词源栏里清楚载明,wood ear 译自汉语的“木耳”。然而《牛津汉英》仍在英文里打转,将之译为 edible tree fungus。各大汉英词典也都大同小异,多半围绕 edible fungus 这个解释对应词来陈述,似乎没有意识到源自汉语的借译词 wood ear 地位确立,可供反馈做语篇插入。

  ……。值得一提的是,各大汉英词典常把“饺子”、“粽子”、“元宵”笼统译为 dumpling,仿佛米面所制的块状热食都可以用 dumpling 来涵盖,但此做法大有问题。《牛津汉英》淡化 dumpling 引入 jiaozi 的尝试,值得肯定。

  事实上,《牛津大》已经以音译的形式收录了 jiaozi,最早的书证出现于 1978年,也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了:

  ……

  当然,论者或以为某些回译词过于专业冷僻,甚至担心使用词典的外国读者能否接受。但我认为,我们编的汉英词典就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借由词典这个载体,放大与我们相关的语言,弘扬自己珍贵的文化,推广社会认可的价值。如是,汉英词典才可能有一番崭新的风貌。透过英语,我们敞开自家的窗门,让外人注意到我们,认识我们的文化。至于我们的努力能否生根普及,就远远不是我们能掌握的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注《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 Language", Unabridged, 1961)

作者简介
  曾泰元,博士,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辞书研究,翻译教学。

  原载译苑新谭,第四辑,2012年。

【编后记】

  曾老师这篇文章提供了很多信息,很多观点非常有意义。从文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的辞典编撰者们还缺乏文化自信,也没有掌握跨文化翻译的基本规律。曾老师说得很好:“我们编的汉英词典就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借由词典这个载体,放大与我们相关的语言,弘扬自己珍贵的文化,推广社会认可的价值。如是,汉英词典才可能有一番崭新的风貌。透过英语,我们敞开自家的窗门,让外人注意到我们,认识我们的文化。”至于结果,我们要乐观,如果人不去“谋事”,天也不会没事找事,越俎代庖,替人“成事”的。

  中国人在对外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时要注意一个问题:中文是方块字,是表意文字,一个音会对应很多含义。如果简单音译,严格按照拼音字母音译,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出现同义词,给外国使用者带来很多麻烦。

  为了给 ming(命)这部分文字配图,我搜索了 ming 这个词,但是出来的都是与明朝有关的图片。所以,音译时可以尽量争取音译词组,例如 mingyun(命运,命),这样就不会和 Ming(明代)相混淆。还可以根据外文组词规则,增加后缀,例如 mingness。或者增加字母,例如“龙”不宜音译为 long,而可以音译为 loong。

  曾老师指出的这个问题也很有继续研讨的价值:很多解释性对应词组(explanatory equivalent)较为冗长,不适合做篇章插入(textual insertion)。

  这个问题实际上不难解决。我的建议是:不能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的,就音译,例如 mingness, loong;能够用三言两语(最好不超过两个外文单词),就意译,例如 black-hearted,Great Wall。实际上外译中时已经在实行这一规则:不能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的,就音译,例如幽默、逻辑、巧克力;能够用三言两语(最好是四个以内汉字)讲清楚的,就意译,例如珍珠港、白宫、桌山(Table Mountain,南非)、资产阶级(音译“布尔乔亚”被取代)。

  “武侠”已经被音译,可惜“卧虎藏龙”里的“龙”还是欧洲那种怪兽。Hidden Dragon 让外国观众想起的可能不是一条大龙躲在竹林中,而是电影“霍比特人”(The Hobbit)中躲在无数金银财宝下面睡觉的、险恶的庞大恶魔史矛革(Smaug)。

(黄佶,编辑配图,2019年6月24日)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