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

译龙问题早已超出翻译领域,涉及到四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 黄佶对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提问的书面回复

  这四件事情是:1,保护和传播中国文化;2,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3,避免出现外交事故;4,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点击此处直接阅读详细阐述 →

  2019年8月8日,经西安龙凤文化学者庞进介绍,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陈茜向笔者提出采访意向,并发来采访提纲。9日,笔者提交了书面回复。陈记者就译龙问题对几位人士的采访报道已于 2019年8月18日发表,只摘选了笔者的部分观点。以下是笔者回复的全文,希望有助于大家真切认识到改译龙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合理性。(黄佶,2019年8月18日)

-------------------

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陈茜问:

  您是在什么的机缘巧合下觉得龙的英译应该被修改的?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

黄佶答:

  2005年,我在为“国际广告分析”这门课备课时,注意到有学者指出把龙翻译为 dragon 是错误的。后来就想龙应该翻译成什么。有一次在茶馆听评弹,突然发现舞台上装饰着一条很长的塑料龙,就想干脆翻译成 long。后来在上课时还和同学们开过玩笑,在一张农民用很长的布龙舞龙的照片下写了“龙真的很 long”啊。后来又觉得 long 的含义太多,也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用 loong,随后去注册了域名 loong.cn(中国龙),建立了龙 Loong 网,收集了大量资料,供有兴趣的人研究使用。龙因为翻译为 dragon 而落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可能也促使了我去思考译龙问题。

-------------------

问:

  在修改理由陈述中看到“龙的颜色为金黄色或其他颜色,Dragon 的颜色主要是黑色的”,但是查过字典后并没有看到对龙颜色的描述,请问这个资料来源于哪里?

答:

  来自实际生活。例如中国有大量“金龙”这种称呼和装饰物;在外国影视片中,可以看到杜拉更兽(dragon)的颜色主要是黑色的,例如“权力的游戏”里的三头杜拉更兽。

宣传画:电视剧“权力的游戏”

  当然,在《圣经》中,最大的恶魔是红色的杜拉更兽。

  由于篇幅所限,字典包含的信息是非常非常有限的,不能作为唯一的资料来源。

-------------------

问:

  目前牛津英文字典 2010版对 dragon 的解释是:“a mythical monster like a giant reptile. In European tradition the dragon is typically fire-breathing and tends to symbolize chaos or evil, whereas in East Asia it is usually a beneficent symbol of fertility, associated with water and the heavens.”,解释里也提到了中国龙的形象,对此您觉得这是不是西方对咱们中国龙的形象的认同,是不是还有必要继续做英译的修改?

答:

  仍然有必要,非常有必要。

  辞典只是对词汇使用现状的记录,辞典记录了词汇的使用方法,不等于这种使用方法是就正确的。英语辞典对 dragon 的解释“提到”中国龙,不等于中国龙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这只是寄人篱下。中国人不肯为自己的龙创造一个专用名称,非要借用人家杜拉更兽的名字,外国人无可奈何,只能在 dragon 词条中加上东亚龙的内容。两百年前,外国传教士译龙为 dragon,本来就是错误的,中国人自己一直不去改正错译,英语辞典也就只能继续描绘这种现状。

  这实际上给外国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人家 dragon 一词本来含义很清楚,现在为了捎带上中国龙,还必须在辞典的解释里增加一个截然对立的含义。如果中国的“砒霜”被某国人作为食物的名称,新华词典将不得不这样解释“砒霜”一词:“白色或灰色固体,剧毒,但在某些国家是食物。”中国小朋友是不是要被搞糊涂了?

  如果中国人主动提出把龙和 dragon 区分开来,外国人也会修改辞书的。例如,1985年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在共同编撰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时,“龙”具有两个独立的条目,其一是“龙 dragon”;其二则是“龙 long(dragon)”。

  维基百科(Wikipedia)已经收入词汇 loong,但是没有为它建立独立的词条,而是自动转向 Chinese dragon。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三爪龙已经有了自己的专用音译词汇 ryu,而且在维基百科中已经有了独立词条。这表明在对外传播本国的龙文化这件事情上面,日本也走在了中国前面。

网页截图:维基百科(Wikipedia),输入 loong,自动转入 Chinese dragon

网页截图:维基百科(Wikipedia),Ryu

一家日本餐馆的店招,墨西哥

  欧美人在翻译“豆腐”时,借用日语将其译为 tofu。他们在翻译“东亚龙”时,可能再次如法炮制,借用日语将东亚龙译为 ryu,谁叫中国人赖在 dragon 的屋檐下不走、不去积极推广自己的 loong 呢?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龙的传人”将被欧美人译为 the descendants of ryu,在他们眼里,中国人都是日本三爪龙的后代,那时中国对外传播学界和管理部门肯定要被全国人民的口水淹死了。

-------------------

问:

  类似于龙这样的东西方差异的字、词有很多,比如“red”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在西方,更侧重于血腥暴力等方面的意思,您为何只选取“龙”的英译?

答:

  描绘颜色的词汇本身是客观的,red 表示的是光谱中某一段波长范围的光线,和中国人对“红色”的定义一致,外国人没有把中文“红色”译为 blue,所以不存在错译问题,因此也无所谓纠错。

  西方人用红色表示血腥暴力,这是客观事实,翻译时客观介绍、提醒读者注意即可。

  但是译龙问题完全不同。龙和杜拉更兽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外形不同,相关的神话故事不同,演化历史和使用情况不同,身上携带的象征意义更有天壤之别,连很多外国人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在名称上对两者加以区别,否则表述时就会导致混乱。

  改译龙即使对于反对改译的人来说,也是有好处的。虽然他们坚持龙和 dragon 互译,但是他们不会直接使用“龙”这个汉字代表杜拉更兽,他们也知道说“龙和龙是一样的”(其中一个“龙”指杜拉更兽)这种话是要被别人笑话的。他们不得不土洋混杂,说“龙和 dragon 是一样的”,以便读者理解。在只能使用中文或外文一种文字时,他们不得不为“龙”和“dragon”加上各种定语,以避免读者误解,例如“东方龙”、“西方龙”、“Chinese dragon”、“European dragon”、“eastern dragon”、“western dragon”。

  改译之后,这两种神话虚构动物在中文里的名称分别是:龙,杜拉更(兽);在英文里是:loong,dragon。简简单单、清清楚楚。反对改译的人可以很简洁地用纯中文或纯外文表达自己的观点:“龙和杜拉更兽是一样的”,“The loong is the same as dragon.”

  译龙问题是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龙头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在英译时也会面临类似龙这样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您觉得我们在翻译这些中国有典故背景的字、词时应注意什么?如何尽量的贴近原意?都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吗?

答:

  “信”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翻译就是失败的。翻译者不应该扭曲说话人的原意。2017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陪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参观故宫时对他说:“我们叫龙的传人”,中国译员译龙为 dragon。但是特朗普自己在国内被反对者描绘为 dragon,被支持者描绘为杀死 dragon 的英雄。显然,特朗普对中国译员提供的译文的理解和习主席的原意截然相反,至少感觉怪怪的,理解时必须和常识拧着来。他也许会想:“我好不容易在国内杀死了很多 dragon,当上了总统,怎么又在这里遇到了十几亿 dragon 的后代?”

中国外交部和新闻机构坚持译龙为 dragon

美国时政漫画:特朗普是杀死 dragon 的英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外国儿童读物和各种影视作品中,有大量英雄杀死杜拉更兽的描写,西方谚语“Everyone has a dragon to slay”是一句励志格言,经常被用来鼓励儿童战胜困难。在这一环境中长大的儿童,遇到自称“dragon 的后代”的中国人,在双方出现矛盾冲突时,会怎么看待中国人,是可想而知的。

网页截图:新闻报道:“全球射杀 dragon 节”当天,为当地一位儿童募捐治疗癌症

  很多人说:“外国人已经知道中国的 dragon 是好的,因此不会产生误解。”这完全是违反常识的一厢情愿。如果一家飞机制造厂告诉你:“在我们这里,‘废品’的意思是‘正品’,‘正品’都被称为‘废品’。”这些朋友在“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就敢去坐这家厂用“废品”组装起来的飞机了?

  中国人在给孩子取名时反复斟酌,就是为了避免可能携带负面的含义,影响孩子的前途。在译龙问题上,如果每个人都像给自己孩子取名时那样认真,那样高标准、严要求,就不会有人再坚持译龙为 dragon。改译龙这件事之所以存在种种反对的声音,就是因为反对者对龙的译名的要求太低了。反对者常说:“外国也有好的 dragon。”但是,外国常有坏的 dragon,就凭这一点,中国的龙就应该和 dragon 这个单词一刀两断了。

  甲国有、乙国无的事物,在把其名称翻译为乙国语言时,应该尽量创造新词,避免“文化串味”。如果把 vuvuzela 汉译成“南非唢呐”,中国读者肯定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南非也有唢呐?”。

左:呜呜祖拉(南非);右:唢呐(中国陕西)

  造词时不一定音译,可以意译,例如把 vuvuzela 译为“南非长号”。但大多数异国他乡独有的东西无法用三言两语讲清楚,那就只好音译,然后通过短注释或辞典解释这个音译新词的意思。通常 vuvuzela 被音译为“呜呜祖拉”,一听就是外国的东西,在文章中第一次使用这个词组时,可以加短注释“南非土著人使用的一种长号”,网上字典则对其做了详细的介绍,有照片,还可以听它的发音。

屏幕截图:维基百科,呜呜祖拉

  这是全世界通用的非常普遍的处理方法,不是谁的新发明。

  在考虑跨文化翻译问题时,千万不能忘记还有“注释”和“辞典”这些东西,不能以为只能靠译名本身那几个汉字或几个外文单词传递所有信息。

  很多人怕外国人看不懂音译新词,这完全没有必要,中国三岁幼童能够听懂“汉堡”、“披萨”、“可乐”,外国人也听得懂“kungfu”、“tofu”、“sushi”,我们为什么要担心他们看不懂“loong”、“jingju”和“jiaozi”呢?实际上外国报刊每天都在为中国事物创造音译新词,例如 dama、wanghong、tuhao,从来没听说过外国读者抱怨看不懂。

  中国名词在音译时,也不必严格遵守汉语拼音规则,可以借用外文中发音相近的词汇组成新的词汇,构成具有额外寓意的译名。英国一家公司把中国的“白酒”音译为“Bye Joe”,一个醉醺醺的人向朋友们告别的场景跃然纸上。这比“baijiu”雅多了。我看见“chanson”(法国歌曲)被音译为中文“香颂”时想:我们中国人敢不敢把“京剧”音译为“King Joy”呢?

  对应“信达雅”,我提出了一个翻译文化负载词时的三字原则:“创省异”。“创”:要敢于创造独特的新译名,而不要依赖词不达意、甚至背道而驰的现有词汇;“省”:译名不能啰嗦,一般来说,音译比意译简洁,尤其是方块字翻译成拼音文字时。实践证明:外国人知道 Chinese dragon 有一个简洁的同义词 loong 之后,立即就开始使用龙的这个专用名词了;“异”:要凸显“异国风情”,新创的译名可以“不像”英语(或其它目的语),例如 kung fu。

-------------------

问:

  相反,一些西方觉得比较积极的词汇在中文典故里意为不好,比如 white 在西方国家是纯洁的象征,会用在婚礼上,但是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白色一般用在丧事上,表示哀悼,我们在翻译时应如何尽量贴近原意?

答:

  翻译不是简单的词汇转换,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增加额外的解释和介绍,例如告诉外国读者:在中国,白色表示肃穆哀悼。这很简单,不是问题。

  实际上,如何译龙早已超出了翻译的领域,它涉及到四件非常重大的事情:1,保护和传播中国文化;2,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3,避免出现外交事故;4,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下面举例说明。

  1,中国的端午节被译为“Dragon Boat Festival”,在外国人看来,这是“魔船节”。欧美人以杀死 dragon 为荣,因此,欧美人已经将划龙舟活动视为驯服(tame)或杀死(slay)恶魔 dragon 的活动,“划龙舟”活动所包含的中国文化信息早已被扭曲和抛弃,长此以往,外国人甚至会以为“端午节”起源于欧洲,谁叫中国人把龙翻译为 dragon、和欧洲神话动物同名呢?越南人、日本人、韩国人都音译了本国的端午节,很好地维护了本国文化的独特性。

网页截图:外国划龙舟活动的新闻报道

网页截图:外国划龙舟活动的新闻报道

  2,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国际社会也把龙作为中国的主要象征物。但是因为译龙为 dragon,龙和恶魔杜拉更兽被混为一谈,反华势力借机妖魔化中国,把中国描绘成喷火、吃人的恶魔。这严重抵消了中国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努力。很多人说:“即使不译龙为 dragon,反华势力也会寻找其它借口攻击中国。”的确如此,但是,改译龙之后,他们至少无法使用“中国是龙 —— 龙是 dragon —— dragon 就是杜拉更兽 —— 杜拉更兽是恶魔 —— 因此中国是恶魔”这个现成的逻辑链来攻击中国了,他们不得不费心费力地去寻找其它攻击方式。

外国时政漫画:中国“龙”发起贸易战,摧毁美国农业

  3,在欧美和西亚一些国家,常常可以见到英雄杀死杜拉更兽的雕塑或绘画,在俄罗斯联邦等国家,在莫斯科等城镇,国徽或市徽上都绘制着英雄杀死杜拉更兽的情形。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这些地方访问时,“龙的传人”将频频遇到“龙”被杀死的尴尬场面,这很可能引发外交事故,或者被反华势力大做文章。1990年,联合国获赠一座雕塑,名为“正义战胜邪恶”,用恶魔杜拉更兽(dragon)象征核战争,被英雄刺翻在地,这座雕塑至今矗立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院里。2015年,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和平樽”,用龙象征和平,但是新华社报道此事时译龙为 dragon,导致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令世人困惑的声音。有人说:“在涉及中国时,外国人会自动地把 dragon 理解成吉祥的龙。”这是放弃了中国对外宣传的主动权,把如何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内容寄希望于外国受众对中国的了解和善意。不了解中国、或者敌视中国的人,显然不会这么自觉地“主动”配合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与其暗暗祈愿外国人正确理解中国的 dragon,为什么不推出中国自己的 loong,将其完全对应中国的龙呢?一开始的确需要做一些普及工作,但是一劳永逸,还能造福中华儿女子子孙孙。

雕塑:正义战胜邪恶,联合国总部,美国纽约

  4,《圣经》把杜拉更兽视为最大的恶魔,中文版《圣经》把里面的 dragon 都汉译为“龙”,于是中国的基督教徒把龙视为魔鬼,拒绝过龙年,抵制姓名中包含“龙”字的人,砸坏雕有龙的家具,撕毁绣着龙的衣物床单,拒绝制造绘有龙图案的产品。根据官方数据,中国目前有近四千万基督教徒,而民间估计有一亿之众。中国国家领导人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而这几千万人把龙视为魔鬼,显然是一个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基督教绘画:圣人战胜 dragon

  总而言之,如何译龙已经是国家大事,绝非儿戏。讨论译龙问题时,应该跳出“外语翻译”、“英汉词典”这些狭小的圈子,综合考虑文化、政治、外交和宗教等各种因素。

(黄佶,2019年8月9日)

  作者简介:黄佶,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告学系教师,龙 Loong 网主编,从 2005年开始涉足译龙问题,在报刊和互联网上就此问题发表了大量论述,著有《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一书,该书收集展示了数百年来几百幅外国时政绘画,画家们用杜拉更兽(dragon)象征了事无巨细几乎所有负面事物。

左:黄佶在“兰州宣言”石碑前留影;右:《译龙风云》

相关链接:

  环球时报(英文版)报道译龙争议 Chinese scholars debate alternative English name for China's 'dragon'

  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译龙问题争议报道的中文版:把“敖丙”翻译成“dragon”?

  敌对双方都把对方比喻为杜拉更兽(dragon):中国人最熟悉的几次大冲突(大量图片)

  杜拉更兽(dragon)被外国时政绘画画家用来象征恐怖主义(大量图片)

  把“龙”翻译为“dragon”有三大危害(黄佶

  专题:译龙问题与基督教的关系:危及国家安全和稳定

  “创、省、异”:中国特有事物名称外译的三字原则(黄佶)

  把“龙”翻译为“dragon”是犯了欺君之罪(黄佶)

  此“龙舟”非那龙舟:Dragon Boat 和中国龙舟截然不同(黄佶)

  美贸易战爆发之后西方媒介上的中国龙(黄佶)

  特朗普:是杜拉更兽(dragon)还是杀死杜拉更兽的英雄?(漫画集)

  中国龙文化危在旦夕,中国人可能成为日本龙的传人(黄佶)

  趣事:联合国收到的两件生日礼物都和 dragon 有关
   1990年,苏联雕塑:杀死恶魔 dragon(杜拉更),
   2015年,中国和平樽:dragon(龙)象征和平

  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全文(“兰州宣言”,2007年)

  《译龙风云 ——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目录

--------------------

黄佶在微信朋友圈发表的评论:

  很难想象外语教授、外宣专家在译龙问题上的认识居然还不如我这个民间业余关注者。我最初以为译龙问题很快会得到解决,没想到十五年过去了,中国外交部还在让国家主席对外国人自称 dragon 的后代。

  经常读到一些学术论文,观点似是而非,甚至胡说八道,自相矛盾,但是文末却堂而皇之地写着“得到国家某某课题资助”。有一个得到二十万课题经费的教授被我批评后,来短信承认不足,我心一软,把批评文章里“工人农民创造二十万元价值要耗费多少血汗?!”这句话删除了。

  现在高校里似乎拿到课题经费就是最大的成就,至于后面怎么研究出对得起劳动人民血汗的成果,完全不重要。教育部不搞生产,课题经费都是来自纳税人,来自工人农民商贩快递小哥的血汗。希望读书人不要忘记这件事。(2019年8月19日)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