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信箱:1131376436@qq.com T: 13671606831 《译龙风云》 |
dragon 被描述成魔鬼撒旦的化身,译者决非无心 原标题:误译当纠 有错必纠本来应该算得古今中外人们已有共识的一条重要原则。尽管在历史和现状中还存在不少将错就错或以讹传讹的情况,但一般来说,那些可能都是无关宏旨、无伤大雅的事,有时甚至成了约定俗成之事,不在移风易俗之列。 在语言文字的翻译方面,也有不少类似之处。完全符合“等值”要求的固然很多,但仍不乏一些大体上过得去的。如果错得太离谱了,还是要及时纠正,以免导致失误。比较近期的例子就是把孟子译成“门修斯”和把蒋介石译成“常凯升”,真的令人莫名其妙! |
当然,由于历史原因或尚未觉察的误译可能还有,那就需要发现一个,研究、讨论和解决好一个。这里提出关于汉字“龙”的正确英译问题,便是有待认真考虑的一例。本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只是传说和想象,及并未真正存在过的一种形体奇特的神兽、圣兽。众所周知,“龙”的英译是“dragon”,但最近却不断有学者呼吁为“中国龙”正名,为什么呢? 这些学者认为,将“龙”翻译成“dragon”是“完全牛头不对马嘴,且有妖魔化中国之嫌,易引起文化误解”【1】。这个翻译的始作俑者是西方传教士马礼逊。彼时,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时期。在英文字典中,对“dragon”的解释明明是指凶暴的人、严格凶狠的监护者,例句“the old dragon”也是魔王、魔鬼的意思。对照马礼逊的《约翰启示录》,“dragon 被描述成魔鬼撒旦的化身,代表着异常邪恶的力量,基督教徒对之充满恐惧和憎恶”【2】,可见译者决非无心。 |
谬误流传了这么久,确是该改变了。在没有相应名词的情况下,学者们建议用音译是可行的。先例颇多,不必列举。较近的如“不折腾”,据说外文反复试译,仍难表达原意也不能传神,终于选择音译。说到音译,有人认为“龙”应译为“loong”【3】。不过,英语中的“loon”是笨蛋、傻瓜、游手好闲者的意思。“loony”则是疯人、大傻瓜或发疯的、极愚蠢的形容词,为避免相近混同,按汉语拼音译作“long”如何?可以参考的是“龙眼”(水果)早已通译为“longan”了。我们英译的姓名也是按汉语拼音,如夏已不作“Hsia”而作“Xia”。 注释:1, 2, 3,熊启煦: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概念术语翻译问题——以“龙”和《论语》的翻译为例,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二期 (原载《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一期) |
作者简介: 夏书章(1919年1月20日- 2024年7月24日),男,江苏高邮人,中国 MPA 之父、中国当代行政学的主要奠基人、行政学家。在政治学、行政学恢复重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引领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硕士学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毕业于原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法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立陶学院(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回国后,在江苏学院任教一年,1947年起任中山大学教授。 获得(世界)东部地区公共行政组织(EROPA)“杰出贡献”奖牌、人事部与教育部“全国模范教师”、美国公共行政学会颁发的 2006年度“国际公共管理杰出贡献奖”、中国政治学会“政治学发展特殊贡献奖”、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管理科学特殊贡献奖”、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2024年7月24日13时56分夏书章在广州逝世,享年 105岁。 (百度百科) (黄佶编辑配图,2025年5月14日) 相关链接: 专题:电影《哪吒》的译龙方法:从 dragon 到 Loong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QQ互动群:417754415 主编黄佶信箱:1131376436@qq.com Tel:13671606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