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信箱:1131376436@qq.com T:13671606831 《译龙风云》 |
译龙为 dragon 可能引发英语读者的困惑、文化误解和冲突 原标题:非遗翻译中的文化适应探究 非遗文本英译的难点并不在于对其物质材料与制作工艺的转述,而是深藏于对项目文化内涵及特色描述的精准传达之中。以根雕艺术为例,该艺术形式在多个省份的不同层级上均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福建省建瓯市的建瓯根雕、陕西省渭南市的渭南根雕等。 在根雕艺术的介绍文本里,“画龙点睛”这一富含中国文化意蕴的成语频繁出现。“画龙点睛”的字面意思是指在绘画龙时,最后点上眼睛,使龙的形象更为生动传神,在引申意义上体现了艺术创作、文学创作以及学术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精妙之处,它不仅是对艺术家、作家和学者精湛技艺的赞美,也是对人们善于抓住关键、精准施策的智慧的高度概括。为非遗项目介绍文本中的成语“画龙点睛”寻找精准且富有文化韵味的英文对应,构成了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在翻译富含文化意蕴的词汇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文本和语境进行灵活调整,特别是在非遗文本的翻译中,单纯的注音直译难以有效传达文化词汇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而过度的注释则可能削弱译语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利于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长期以来,“龙”的翻译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且存在诸多争议。 在文化语境的对比研究中,汉语的“龙”与英语的“dragon”存在着象征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在中国文化中,“龙”不仅是掌控降雨的神兽,而且象征着中华文化和精神;然而,在欧美文化中,“dragon”却承载着非常负面的象征意义。“龙”作为中国的象征,应该和英语“dragon”一词划清界限,不能与它同名。 英文短语“the finishing touch”指的是在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或雕塑中,艺术家在作品完成之前往往会添加最后一笔,使作品从“几乎完成”到“完美完成”。这里的“最后一笔”赋予了作品最终的完美感,是艺术创作的点睛之笔。在此背景下,在翻译非遗的介绍性文本时,可以采用文化同化策略,用英语读者耳熟能详的短语“add the finishing touch”来传达“画龙点睛”一词的意义与内涵。 |
在汉语语境下,“龙”作为深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中的核心符号,其独特的文化意涵在英语语境中并无直接对应,甚至存在截然相反的文化诠释。若将“龙”直接翻译为英语中的“dragon”,不仅可能引发英语读者的困惑,还可能导致文化误解乃至冲突的产生。鉴于“龙”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若采用直译并辅以详尽注释的翻译方法,注释内容势必冗长且复杂,这无疑会降低译语文本的流畅性与可读性,因此,直译加注释的策略在此情境下并不适宜。相比之下,采用文化同化翻译策略,不仅能够精准捕捉并传达“画龙点睛”这一成语所蕴含的核心意境,还能有效激发英语读者的共鸣与联想,进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更为顺畅与高效的文化传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 作者简介:张晓东,女,青岛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 【原文未介绍第二作者,下面的信息谨供参考】 |
刘鸿滨(1992- ),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城市学院党委宣传部(统战部)部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高校后勤研究,2025年6月23日) (黄佶编辑配图,2025年9月3日) 相关链接: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QQ互动群:417754415 主编黄佶信箱:1131376436@qq.com Tel:13671606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