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信箱:1131376436@qq.com T:13671606831 《译龙风云》

学术论文摘选

Year of the Loong:成功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

原标题:“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溯源与审思
杨頔嫄,郭笑雨(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沈阳干部学刊,2025年第五期

(二)创新传播范式,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

  一是重点搭建具有全球辐射力的文化传播平台。……。二是在内容创作上,应摒弃生硬的“概念输出”转而采用“故事叙事”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融入其中形成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从而以情感共鸣引发国际民众价值认同。同时,要通过多层次国际文化合作机制,在平等交流中构建差异化的话语体系。

  如针对传统翻译中“龙”这一文化符号困境,我国主流媒体如央视,创造性地将“龙年”译为“Year of the Loong”,这一举措精准避开“dragon”在西方语境中的负面意象,而“Loong”一词不仅在发音上与“龙”高度契合,更通过字母“o”的增添,隐喻性地描绘了中国龙蜿蜒盘旋、气势磅礴的壮丽形态。同时,“Loong”与“long”的巧妙联系,不仅传达出中国龙体长绵延的直观特征,还蕴含长久、持久的正面寓意,完美契合中国龙作为勇气、进步与繁荣象征的文化内涵。“Year of the Loong”这一创新表达,一方面不仅成功传递并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极大地增强了国外受众的接受度与认同感。

  以此为例,推动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走上去”跃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文化力量。

  作者简介:杨頔嫄(1998- ),女,河南新乡人,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郭笑雨(1989- ),男,陕西西安人,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黄佶编辑配图,2025年11月4日)

相关链接:

专题:翻译经济学的原理和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

Loong 在国际上的应用情况汇总

中国外交系统改译龙进展情况

译龙为 Loong 实际使用案例按分类排列

【全民狂欢,创造历史】Loong 纷纷空降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

推广 loong 的广告(黄佶)

【龙 loong 网总索引】

中华儿女,为龙而忙:记那些呼吁和推动改译龙的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QQ互动群:417754415 主编黄佶信箱:1131376436@qq.com Tel:1367160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