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信箱:1131376436@qq.com T:13671606831 《译龙风云》 |
“dragon”在西方语境下代表着一种邪恶狡诈的动物 从东西方“龙”文化差异看中国传统文化国际教学路径 长期以来,龙的英文翻译所使用的都是“dragon”一词,但“dragon”在西方语境下代表着一种邪恶狡诈的动物,与象征着地位、权力和吉祥的中国龙有显著差异。具体而言,二者在文化背景、相貌特征、能力特点、文化象征方面都有所不同。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对于中华文化的海外接受与国际汉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性教学、体验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增进国际学生对中国“龙”的认识,有效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辨识度。 ------------------------- 凸显的间性:地缘政治下国际传播认知共同体的逻辑、意蕴及形成实践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也给国际传播认知共同体建立带来了挑战。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内涵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和误解。中文和英文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中文注重意合,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常常通过语义和语境来体现;而英文注重形合,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通过各种连接词和语法规则来表达。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就容易出现翻译错误,影响信息的准确传达。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文化联想。在中文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权威、尊贵和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被视为邪恶、凶猛的象征。在国际传播中,如果不了解这些词汇内涵的差异,就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在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将中国的发展比喻为 “dragon rising”,这种表述可能会让西方受众产生误解,认为中国的发展会对世界构成威胁。 作者简介:卿志军,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传播。 |
------------------------------- 党建引领下学习空间的重构与实践策略 跨界课:在融合中解决非良构问题。学校以“十二生肖”为主题,每年选择一个生肖年作为学习主题,将博物馆中的课程资源作为学生的学习支架。以“寻龙记”为例,学生围绕“龙能否翻译成 Dragon”这一任务,运用科学学科对比东西方龙的外形差异,运用历史学科对比东西方龙的不同内涵,再运用道德与法治和美术学科,设计契合当今中国国际形象的龙。通过“课本是座博物馆”的藏品,学生能够梳理中国龙从单一部落图腾到各部落图腾的融合过程,从而理解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凝聚力。从部落图腾、神话传说、皇权象征、国家象征再到民族象征,感受中外文化的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这一过程中,跨学科学习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课程思政的沃土。 --------------------------- 英汉语言文学的跨文化之旅 动物象征和隐喻内涵的差异尤为典型。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吉祥和权威的象征,如“真龙天子”“龙凤呈祥”等表达;而在英美文化中,龙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心理内涵,成为凶猛邪恶的动物,《圣经》中魔鬼撒旦的称谓是“the great dragon”,意指最邪恶的人。当英语文学作品中出现龙的形象时,中国读者可能产生与作者意图完全不同的联想,这种隐喻理解的偏差在跨文化文学交流中需要特别关注。 |
----------------------------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技巧研究 语言不仅传递表面意思,它在深层次上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使相同的词汇在东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体系下,也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内涵与象征意义。比如,“中国红”这一色彩,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与欢庆的象征,它深深植根于国民的情感世界之中,“中国结”“红灯笼”以及春节时家家户户悬挂的“春联”,无不采用那鲜艳夺目的红色,以此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都使用亮丽的红色象征吉祥与喜庆。但在西方,红色则代表邪恶、恼怒的意思,《启示录》中描绘过一条“Red evil dragon”(红色恶龙),西方人也将“red”与人体中代表生命力量的血液相联系。 作者简介:赵元敏(1985- ),女,汉族,山西孝义人,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 概念隐喻视角下英语习语意义的认知探究 再如,“dragon”(龙)在西方文化中起源于航海故事和神话传说,是“破坏自然秩序”的化身,更带着“撒旦意志”的形体,多半象征着邪恶、危险、麻烦等,如“a dragon in the house”(家有恶龙)、“sow dragon's teeth”(播下坏种)、“feed the dragon”(助长恶势力);与此截然相反的是,中华文化中的龙自远古时期就是祥瑞的象征,在农耕文明的社会里与皇权、神明(水神)挂钩,可上天入海、施云布雨、庇佑苍生。例如,“龙凤呈祥”(Dragon and phoenix greet auspiciousness)、“龙腾虎跃”(Dragons soar, tiger leap)、“鱼跃龙门”(Carps leap through the dragon gate)等。这种文化差异究其根源在于地域环境的长期滋养,构建了西方的“龙是麻烦制造者”与中国的“龙是福惠施恩者”各异的概念隐喻模式,这也就是 Kovecses 所主张的地域因素对概念隐喻及习语意义产生的深刻影响,不同地域文化赋予了“龙”这一意象特异性的文化内涵和表征形式。 作者简介:翁振杰(1995- ),男,广东汕尾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认知隐喻学等。 |
---------------------- 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时代价值、机遇挑战与主要途径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思维方式造就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和认知框架,这使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面临复杂的跨文化交流挑战。同时,语言本身的差异也加大了传播沟通的难度。譬如,东西方文化交流中长期把中国传统的“龙”翻译为“dragon”而不是“loong”,就产生了很大的传播信息误导。因为在西方语境中,“dragon”通常指一种带有翅膀、会喷火的巨型爬行动物,多象征邪恶、破坏与危险。将“龙”译为“dragon”,可能导致西方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解,认为中国的精神图腾与“邪恶”相关联。 ---------------------- 中华传统龙文化融入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研究 由于龙在中西方文化中象征意义不同,教学时应适时进行对比,以免造成交流困难或误解。如龙 dragon 在西方代表着凶狠、霸道的形象,习语 dragon lady 意为“母夜叉;女强人”,在口语对话中使用此习语就需要注意语境和说话对象。此外,通过播放关于中西方龙在外形、颜色、象征意义差异的英文视频,完成中西方对比的听力填空练习。 作者简介:肖俊(1983- ),女,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 顺应理论与合作原则的互补与冲突 在翻译领域,译者既要遵循合作原则确保语义传递的准确性(质准则),又要通过顺应策略调整语言形式以适应目标语语境。例如,将“龙”译为 loong,而非 dragon,既保证了文化意象的准确传递(合作原则),又顺应了西方读者对 dragon 负面联想的认知语境(顺应理论),二者共同实现翻译的交际功能。 作者简介:王嘉龙,陕西汉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25年第八期 曾有学生在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三“传统文化保护”主题写作中,采用 AI 推荐的“Dragon symbolizes evil in Western legends”作为论据,忽略了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龙图腾象征意义,导致论点偏差。这些问题暴露出人机协作模式中工具理性与教育本质的冲突,需要建立更科学的实施规范。 -------------------------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方法探究 许多中国特色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龙、凤、麒麟和貔貅等神话中的形象,以及饮食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中医文化、书法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大类。在翻译这些词汇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在英语中寻找对应的文化元素,以实现文化对等。例如,东西方文化中都有“龙”,在西方文化中 dragon 象征邪恶、恐怖、残忍和破坏力,在中国文化中则代表着权威、力量、吉祥和智慧,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译者使用具有文化对等译法,将“龙”译为具有中国特色的 loong,才能更准确地传达其独特的文化含义。 作者简介:闵珺(1980- ),女,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职英语教学与研究。 --------------------------- 中华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跨文化传播 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成语、俗语或俚语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难以精准传达其原有的韵味和含义,使得玩家无法完全领略游戏的魅力。例如,在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龙的英文翻译采用了“loong”而非常见的“dragon”,这一翻译背后蕴含着对中国龙文化独特内涵的考量,但即使如此,在跨文化传播中仍可能面临理解障碍。国产的许多网络游戏在翻译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化元素,这无疑增加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黄佶编辑配图,2025年9月17日) 相关链接: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QQ互动群:417754415 主编黄佶信箱:1131376436@qq.com Tel:13671606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