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信箱:1131376436@qq.com T:13671606831 《译龙风云》 |
创造拼音词汇,向外国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原标题:如何多渠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范围广泛,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与思想风貌,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助力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人生、社会与自然,进而启迪思想、润泽灵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高度契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增强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使其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那么,如何以新颖、创意且具吸引力的方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使其融入课堂呢? 一、通过创造拼音词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外国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但文化渗透是双向的,中国文化也应向外国文化渗透。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各种洋节的传入,像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等,还有众多外来词汇,如 cool(酷)、salad(色拉)、show(秀)、coffee(咖啡)、romantic(罗曼蒂)等。词汇作为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如何借助词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呢? 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全球掀起了学习中文的热潮。尽管新词汇不断涌现,但仍有许多英文无法准确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可能造成误解。词汇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情感共鸣的纽带,也是民族智慧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应在传承的基础上,注重词汇的发展与创新,使其与时俱进,为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而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关键要素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词汇,我们能洞察人们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的文化气息、价值观的体现、情感与人际关系以及地域与身份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应珍视语言和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尊重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 中西方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存在诸多差异。例如,“狗(dog)”一词,由于中西方价值观念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在中国词语中,以“狗”为喻体的表达大多含贬义,如“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等;而在英语中,以“dog”为喻体的表达多带有褒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又如“红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吉祥,而在西方,“red”常被视为“危险”“鲜血”“死亡”的象征。再如中国十二生肖中的“龙”,长期以来用“dragon”来表达,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民族精神图腾,象征着权力和吉祥,总是伴随着祥瑞拯救苍生;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则是长着翅膀、口喷火焰、具有毁灭力量的邪恶、恐怖的代表。 |
由此可见,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无论是形象还是精神层面都截然不同。此时,我们需要创造新的英语词汇来准确表达中国的“龙”,比如用“loong”取代易引起误解的“dragon”。 中国拼音由声母和韵母组合而成,英语音标由辅音与元音组合而成,二者虽有区别,但也有相似之处。早期就有英文音译成中文的词汇,同样,也可将中文音译成英文,如“馄饨(Wonton)”“功夫(Kungfu)”“太极(Taichi)”等。当英语无法精准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应摒弃牵强的表述,采用拼音音译法,既能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展现文化自信,又能体现平等的语言文化交流理念,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与传播。 二、通过整合拓展教材,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
三、通过充实教材内容,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黄佶编辑配图,2025年10月15日) 相关链接: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QQ互动群:417754415 主编黄佶信箱:1131376436@qq.com Tel:13671606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