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信箱:1131376436@qq.com T:13671606831 《译龙风云》

 

这两年做口译感觉到个有趣的现象:拼音说的越来越多了

就叫阎Yu,微博,2025-8-25 13:38

  这两年做口译感觉到个有趣的现象:拼音说的越来越多了。

  起因是 8月20日的科隆游戏展上,最后发布的《黑神话:钟馗》预告片里英文就是 Zhong Kui,主持人之后解释 Zhong Kui, CN's ghost catching god. 然后 YTB 上开始多了很多钟馗的英文科普视频,这让我突然想到这两年做口译好像也是这样。遇到很多我们文化特色或者社会生活里的独有概念,不会再急着找个对应的英文,而是直接读中文拼音,再去做个英文解释。

  比如抖音就是 Douyin,再附上解释 CN version of TioTok,滴滴就是 Didi, CN Uber,微博就是 Weibo,再解释是 CN Twitter。甚至有些有对应英文表达已经约定俗成的概念,这两年也越来越被拼音取代。

  比如我之前在使馆陪大使去故宫的时候,她聊起来故宫就是 Gu Gong,反而是对方还在说 the Palace Museum。再比如过年的时候,在馆子里大家会说 Chun Jie Kauai Le,大使会说要给大家 Hong Bao。

  再比如在商务晚宴的时候,我听到外宾说 Kuai Zi、Huo Guo 和 He Cha 的频次早超过 Chopsticks、Hotpot 和 Drink Tea。好多次在喝茶的场合,如果不是做译员而是扮演接待角色的时候,我会带着做/讲一下叩手礼,尝试帮助对方去构建一个完整的记忆链条 Chinese Tea = Cha = 一套独特的文化,而不是立顿,不是其他。我记得有个重要客户多次来点名让我煮 Chen Pi Bai Cha,在他脑子里 Chen Pi Bai Cha 这个概念已经对应起来一个独特的事物和场景了。

  还有一次做活动,涉及到蹦蹦车,我们在最初翻译的时候就用了 Beng Beng 而不是 Three-wheel vehicle,后来大家也整天 Beng Beng 叫着。你去叫它 Beng Beng 再解释它是类似于 Three-wheel vehicle 的东西和直接叫它 Three-wheel vehicle 是完全不一样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些是我们主动要改的,比如一些地名的翻译。但这两年我遇到更多的是外国人在主动去读拼音,然后去了解拼音背后代表的是什么概念。

  再想到钟馗的前作《黑神话:悟空》里,悟空就是 Wu Kong,他不是 Monkey King,二郎神就是 Erlang Shen,他不是 Erlang God 或者 Three-Eye God,我们文化概念里的神和 God 是不完全相同的。你会看到几乎每个耍这个游戏的 Youtuber 去读拼音,甚至去了解《西游记》,去做科普视频。而黑神话悟空的结尾放了一段大闹天宫的动画,并且配了西游记的音乐。那些 Youtuber 无一例外眼眶红了,有的甚至流眼泪了,我相信绝大多数没看过《西游记》,但有时候珍贵的文化瑰宝所反映的情感和精神是跨越语言的。

  之前去一些东南亚、南亚或者中东小国家的时候,会发现英文标识有时候甚至要比本国语言标识都大,他们没有太多自己文化,或者自己文化不够强势。记得有次在科威特有个商务晚宴,对方官员在介绍了十几分钟科威特之后,就开始聊川普,聊美国文化。

  这是很多小国的无可奈何,他们没那么多东西可以挖掘,而我们则不同,我们有一套自己的一切,包括完整的社会文娱体系、历史体系。尤其口罩之后的这几年,以及十四天 visa free 后这两年,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了解我们这套文化体系和社会生活,包括玩儿 Mixue 和东方明珠这个梗。

  这和过去很不一样,我记得十年前,英语老师在讲到一些食物和景点的时候,还在用一个英文语境里已经有的东西给它命名,我记得馒头是 Steamed Bread。但现在陪外国客户晚宴的时候,对方会直接要 Man Tou,因为在他/她的脑中,Man Tou = 馒头这个东西,而不是 bread。

  我又想起来十年前我有英语老师还吐槽过地铁里的站名标的是拼音而不是英文,当时我就在想标拼音才是正确的啊。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讲英文,而几乎每个国家的的人都能读出来拼音,假如一个外国人问老大爷老大妈路,你猜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和 Haishi Daxue 哪个能带来有效沟通。

  其实所有这些抽象来看,就是十年前提到的一个概念文化自信。这两年已经很少听到喊文化自信了,因为它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我们还有很长路要走,比如很多领域还没有定义权和解释权,英语仍然是全世界最强势的语言。纵然如此,作为一个译员,我还是很幸运见证了这几年的一个改变,从小时候仰视世界到近两年平视世界,并且一直在用我的方式去传播更多拼音及其背后的文化。

就叫阎Yu,8-27 20:32

  周一随手写了条微博,没想到引起了这么多人的共鸣,还上了热搜实时热点,也算是人生新体验了(虽然我并不喜欢微博 AI 给我提炼的这个搜索关键词)。这里其实很感谢@蹦蹦哒哒好叨叨 叨叨姐的转发,没有您,这条博文不会被这么多人看到。

  写的时候没想太多,只是因为某个点,把我过去两三年在不同机构和国家工作的感悟连成了线。客观上来说,这几年我们确实有了个从仰视世界到平视世界的转变。这一点不是别人告诉我的,是我自己体会到的。

  最后,近年来对文科生的风评似乎都不咋好,翻译就更别说了,但至少我周围的同学老师朋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着有形和无形的贡献,传播正向的声音和故事。这点来说我们问心无愧,而且也会一直这么做下去。

读者评论:

蹦蹦哒哒好叨叨:

  写过很多篇了,今天转一篇同行的。总之,我用拼音,我自豪。哪天要是因为外宾来华都主动说中文弄得我没活儿干了,不好意思,那我就更自豪啦。[耶]

市川新市:

  我提一个我的观察,“民族”原来基本是翻译为 nationality,经过十多年时间的整改,基本改为翻译成 ethnic group 或直接 minzu,仅在一些缩写中看得到原来 nationality 的痕迹。这件事推动得其实很不容易

8-25 15:57 来自广东10

不想翻身的学术咸鱼:

  日本寿司就是 sushi,而不是什么紫菜包着米饭和菜。韩国泡菜就是 kimchi,而不是什么抹着辣酱发酵了的白菜。希望未来还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符号都能有来源于我们自己语言的、专属的拼音直译,而不是整一长串中国人看不懂、老外不理解的意译 [努力]

8-25 14:48 来自天津7

中冲剑扫一大片:

  刷到过几次,一个小姐姐,赛场英语报幕 念到中国运动员名字的时候,一律字正腔圆的中文发音,很好

8-25 15:07 来自黑龙江4

流浪舔狗收容队:wō jiáo ào [doge]

8-25 14:28 来自江苏1

土星小雨:

  中文歌名如果不知道翻译我都尽量文字跟拼音都打上 [允悲] 就怕产生歧义

8-25 14:31 来自河北2

三生一天:有幸活在当下

8-25 14:22 来自浙江

风紧扯呼ddd:ka le =lag

8-25 15:16 来自江苏1

用户1600480638:

  这件事需要从现在的小学、幼儿园英语老师做起,甚至是英语课外辅导班的老师,因为现在的孩子英语启蒙更多在学龄前,在课外,从娃娃抓起,再过十年,就不需要转换了,就是本来如此了。

8-25 14:40 来自北京1

------------------

中冲剑扫一大片:

  倒数第三段的逻辑 [赞] 记得有阵网上嚷嚷这个事的时候,我也这么理解,老外跟中国人问路,是蹩脚中文能问到,还是狗屁英文能问到 [挖鼻]

就叫阎Yu:

  有些东西实用价值是第一位的,每一站名字都翻的信达雅,结果一问路没人知道是哪,就是无效翻译。

樱桃萍果:

  对,昨天刚好看到国家关于用拼音来定义这些路名的科普,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中国人能听懂不会产生歧义

8-25 15:03 来自黑龙江263

深圳渔村大勇:

  我认识的老外很多都喜欢用拼音,一是更容易跟中国人交流,二是跟他们的本国朋友们显摆。

就叫阎Yu:对啊

翊尘Iris:

  对他们来说,说拼音其实就是一串英语里蹦出了几个中文词汇吧,显得自己连中文都懂 [偷乐]

8-25 16:19 来自广东274

这里像幅画-CN:dota 里,ka le = 卡了

就叫阎Yu:还有很多国粹[哈哈]

一顿好饭解烦忧:

  好像是有个中国选手比赛的时候打出来 ka le 所以火起来了?

8-25 14:19 来自天津115

Nitwisher:文化的解释权要抓在自己手里

昨天 23:40 来自广东1

Roxiezhao:时代变了 [可爱]

8-27 11:48 来自浙江1

丘狸爱蹦哒:

  说的真好 [苦涩],我也在这几年感受到了变化,是国家强大了

8-26 13:53 来自北京1

LakePurvavideha-用户7081797036:

  yaoguai 也是,怪直接就叫 guai了

8-26 12:13 来自江苏2

商徵羽young:

  以前玩魔兽,非玩圣骑士不可,还自我感动好久,后来一读英文叫帕拉丁,那是啥鬼,郑州日产吗 [doge][doge]

8-26 08:37 来自福建1

菠萝与菠萝蜜不可同日而语:

  不觉得这是件好事,很多东西意译更贴合,本来翻译的目的就是让对方更好理解,全都用拼音显得排外又自大。

就叫阎Yu:

  请您看全文,我提到用拼音的是个别专属的文化社会概念,并不是全用拼音,并且是做解释的,所以不存在不好理解,这些年这么实践下来并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异议,甚至会引起对方很多兴趣。自信不是自大,排外更是一种态度和文化无关。

就叫阎Yu回复@菠萝与菠萝蜜不可同日而语:

  目的是表明老外也会读拼音,也感兴趣读,也感兴趣背后的文化,佐证我全文想要表达的一种转变。祝好,

8-28 10:41 来自广东

月夜风舞雪:

  游科在文化输出这块没得说,去年我在某个论坛上面和别人争论东方龙和西方龙的翻译,我认为东方龙应该用官方的翻译 Loong,对方坚持用 dragon,原因是维基百科将东方龙归类到西方龙下面,各大游戏涉及东方龙也都是用 dragon,Loong 在外面没人知道,太土所以不能用。结果黑神话之后,油管都有不少人用 Loong

绿茶红茶乌龙茶:哪吒2英配版的龙族也是用了loong

8-25 22:48 来自广东73

關東遺民:

  这一点上反而日韩做的很好,他们可能很早进入半殖民地状态反而更重视文化符号的独有性,特别是日本,很多他们的独有文化符号全部是日语发音拼写,所以我们能看到西方人在引用日本事物的时候包括人名都是原汁原味,韩国人自从文化立国战略之后也是。甚至我们很多文化符号被日韩发音占据,记得饺子就被日式发音的单词给占据了。这点我们做的真不好。我们的中餐馆绞尽脑汁的给中餐匹配一个英文同类事物就很迷惑

罗衫浪子-:不,韩日是反的,被英文入侵了。

像打湿脸颊的雨一样:

  本子和棒子很多新名词完全就是英文的拼音。说个好玩的,直升机这个词,朝鲜发音是 jig xing gi,韩国发音是黑哩 kop 妥 [笑cry]。

8-26 02:21 来自北京5

天山马贼:

  还有一个很标志性的指标就是,海外华人,尤其是小孩,不起英文名而直接用拼音名的越来越多。

AutoportraitVanGogh:不止海外华人,国内现在年轻人也是这样。

8-26 03:33 来自新西兰33

What_is_in_a_name:

  我上学那会儿是初中才开始有英语课,我的英语老师说,我们学英语是为了不学英语。这话可能不太妥,不过在那个大家还拼命想办法把我国的东西翻译成中国的 xx 的年代,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8-26 02:26 来自加拿大22

翔nigen:

  黑猴第一个预告出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个翻译大 v 言之凿凿批评很多翻译不是不好传播就是不尊重印度文化,比如主张几个菩萨佛应该按照印度的梵语来翻译才能让洋人理解是啥,简直逆天

8-25 21:37 来自河南30

炼金术士王路飞:

  还有一个现象,可以从美剧的演变看出中国文化的推广。像早期比较火爆的美剧六人行,基本上很少出现中餐。中期比较流行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他们就已经常吃中餐,但是用筷子用的并不熟练。最近的美剧或者说欧美人来中国旅游,都是掏出筷子就用,没有任何问题。

拳衮弹_FAOYG:

  你这个掏字用的很妙啊,可是我很好奇,他们从哪里掏出筷子,随身携带的吗?[哈哈]没有任何恶意,就是觉得这个说法好玩得不得了[嘻嘻]

冷凰月-罗睺回复@拳衮弹_FAOYG:

  肯定不是啊 23333 是从筷筒里掏出筷子吧

8-25 21:35 来自江苏16

枫枞心晴:

  是的,我练口语的时候跟国外 ai 软件聊,他们说中国高考的时候就是说“gaokao”,反而来纠正我的胡乱英文翻译 [允悲]

8-26 07:39 来自浙江13

ordinaire1991:

  之前看过一个说法,英文就是一堆屎山代码,各种影响英语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创造一个新名词,你创造完新名词之后他们反而会觉得很有逼格,对你也更加了解。我们之前老想着照顾外国人的理解能力往英文原有的单词上靠,反而是没掌握英语的玩法。

8-26 02:00 来自北京23

槐角不甘心:

  主要是之前啥也要起个洋名是真的蠢 [允悲]

宇宙漫游指南5128:此一时彼一时

槐角不甘心回复@宇宙漫游指南5128:也没取得什么正面的效果

8-26 15:26 来自内蒙古

黄佶编辑配图,2025年8月29日)

相关书摘:

  2013年,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赵磊撰文指出把中国的各个“民族”译为 nation 是不妥的 [5]。笔者完全赞同区分“国家”和“民族”这两个概念。
“民族”一词已经有对应的外文词汇:ethnic group 或 ethnicity。

  [5] 赵磊:值得关注的中国民族关系的细节问题,学习时报,2013 年 9 月 10 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910/c40531-22865062.html

  (黄佶: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

相关链接:

赞同北京地铁把“站”译为 zhan:真正的方便了外国人(黄佶)

专题:翻译经济学的原理和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

Loong 在国际上的应用情况汇总

中国外交系统改译龙进展情况

译龙为 Loong 实际使用案例按分类排列

【全民狂欢,创造历史】Loong 纷纷空降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

推广 loong 的广告(黄佶)

【龙 loong 网总索引】

中华儿女,为龙而忙:记那些呼吁和推动改译龙的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QQ互动群:417754415 主编黄佶信箱:1131376436@qq.com Tel:1367160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