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信箱:1131376436@qq.com T: 13671606831 《译龙风云》 |
应该赋予汉字一个与之匹配的英译:hanzi 原标题:为“汉字”的英文正名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国人重要的文化瑰宝,是联系民族情感,凝聚民族认同的关键。不仅如此,对于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的语文而言,汉字也曾有过十分深远的影响。 汉字是个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长久以来,英文都称之为 Chinese character,无论是在语言文字的专业领域,或是在非专业的篇章话语,这都是标准答案,我也一直视为理所当然。 作为“汉字”的英译,这个 Chinese character 行之有年,大家都用惯了,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可是后来我开始有了不同的思考。 “汉字”的英文 Chinese character,字面是“中文字符”的意思,不过它可能还有其他的解读,如“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的人物”“中国人的角色”“中国的特色”等,不一而足。是吗?我们不妨先看看以下的例证: (1) For Sm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 was defined by a 'Contempt for Foreigners' and 'The Absence of Public Spirit'. - Jardine Matheson and Chinese Migration in the British Empire, 1833-1853, by Stan Neal(对史密斯而言,中国人的性格就是“鄙视外国人”和“缺乏公益精神” ——《怡和洋行,以及大英帝国里的中国人迁徙(1833-1853)》,斯丹.尼尔著) 这里的 Chinese character 不是汉字,而是中国人的性格。 (2) … particularly the evil Fu Manchu, the most recognizable Chinese character in Western books and movies before [Charlie] Chan came along. - From Fu Manchu to Kung Fu Panda: Images of China in American Film, by Naomi Greene(……特别是那个邪恶的傅满洲,在陈查理出现之前,他就是西方书籍和电影里识别度最高的中国人物 ──《从傅满洲到功夫熊猫: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娜奥米. 格林著) |
傅满洲
此处的 Chinese character 也不是汉字,而是中国的人物,或中国人的角色。 (3) sinicizeTo invest with a Chinese character. -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使中国化<及物动词>赋予中国的特色——《牛津英语词典》) 这是权威英文词典给 sinicize(“使中国化”)下的定义,定义的文字 To invest with a Chinese character 不是“用一个汉字投资”,而是“赋予一个中国的特色”。 看完例证之后,想法是否有所不同?Chinese character 不见得是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汉字”,何以至此?原因在 Chinese 和 character 都是多义词,二者语义合情合理的搭配,造成了潜在的不同解读。 Chinese 是“中国的”“中国人(的)”“中文(的)”,可兼指国家、人民、语言。character 的本义是“印记”,也就是在物体表面按压或凿蚀的痕迹,此义仅存于早期的文献。这样的印记如果用在人类的语言文字,就是表音或表意的“字符”。用在事物,就是不同于他者的“特色”。用在个人,就是有别于他人的“性格”,或是道德方面的“品格”,由此,character 也可回过头来,转指作为主体的“人物”或“角色”。 词语有歧义乃语言之常态,此时上下文是个关键,有助于厘清语义。在论及语言文字时,Chinese character 应不至于产生误解,然若是语境不清,Chinese character 所指为何?是汉字?是中国人的性格?是中国的人物?是中国人的角色?还是中国的特色?根据语料库统计,character 作“字符”解是个相对低频的意思,“性格”“特色”“品格”“人物”“角色”等义,与之相较更为普遍。因此,许多英语人士看到或听到 Chinese character 时,第一反应恐怕不会是汉字,而是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的人物、中国人的角色,或是中国的特色吧? 许多人跟我一样,长久以来都认为“汉字”的英文就是 Chinese character,英文的 Chinese character 就是“汉字”,现在这个认知是否开始有些松动了? 汉字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独特性,然其英译 Chinese character 却存在着不同的解读,背离了独特性之所以独特的单一本质。因此,“汉字”的英译 Chinese character 虽广泛使用,但事实上并不理想。 我是个词典研究者(lexicographer),经常翻查权威词典,希望能从中了解语言的现状,体察语言的变化,借此鉴往知来。这个 Chinese character,我遍查英美出版的各大英文词典,发现居然只有《美国传统英语词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Dictionary)一部加以收录,连英语世界最大最全的《牛津英语词典》也未收,令人感慨。 《牛津英语词典》是有 Chinese character(或其复数形态 Chinese characters)的踪迹的,然而这个词组却仅担任辅助性的角色,出现在其他“词目”(lemma,或称 headword)的词源、定义,或书证里,用以解释说明,地位边缘,像是个未词汇化(non-lexicalized)的自由搭配(free collocation)。 未词汇化的自由搭配,用白话文说,就如同“中国的文字”这个短语给人的感觉一样,结构松散,可任意代换(如换成“日本的文字”“中国的历史”……),而不是“汉字”这个词汇给人的那种语义清晰的紧凑感。《牛津英语词典》对 Chinese character 这样的处理方式,也同为其他的英文词典所遵循。 唯一的例外是《美国传统英语词典》,它“词汇化”了 Chinese character,以 Chinese character 为词目,提升了 Chinese character 的词汇地位。定义分两条,第一条指的是中国的汉字,第二条指是其他语言(如日文)的汉字: Chinese character 1. Any of the set of symbols used to write Chinese, each of which represents a single, usually monosyllabic word or morpheme. 2. Any of these symbols used to write the words, morphemes, or sounds of other languages, as one of the kanji of Japanese.(汉字<名词> 1. 用来书写中文的一套符号之一,每个符号都代表单一的、通常是单音节的词或语素。2. 这些符号之一,用来书写其他语言的词、语素,或音,比如日本汉字)。 读到第二条定义,看到文字里的 kanji(日本汉字),不免让人感慨万千。日本的文字源自中国,其汉字(kanji)照搬自中国的汉字,平假名(hiragana)仿制自中国书法的草书,片假名(katakana)源于中国汉字楷书的偏旁,而这三个以罗马字母转写的 kanji、hiragana、katakana,更是早为英文所收,中大型以上的英文词典均有收录,三者作为英文词汇的地位无比清楚。 |
书写韩文/朝鲜文的表音文字“谚文”,十五世纪发明时借鉴了汉字方块的形态,迄今仅五百余年,其音译 Hangul 也已经为多部大型的英文词典所收。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无可辩驳的明证,就如此不留情面地横在我们眼前。 作为日本文字源头的中国汉字,作为朝鲜民族“谚文”参考对象的中国汉字,至今依旧在使用一个语义模糊的 Chinese character,英文词典基本不收,即使现身词典的字里行间,似乎也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 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使用的楔形文字,英文是 cuneiform(字面为 wedge shape“楔形”)。古埃及人使用的象形文字称为“圣书体”,英文是 hieroglyph(字面为 sacred carving“圣凿”)。 |
汉字亦是远古时期的一大文字体系,相形之下,英文仍缺乏一个专属的名字,有的只是隔靴搔痒、不痛不痒的 Chinese character(中文字符)。“汉字”的传统英译 Chinese character 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把 cuneiform(楔形文字)称为 Sumerian letter(苏美尔人的字母),把 hieroglyph(圣书体)称为 Egyptian symbol(埃及的符号)一样。 前有人类文字先驱的楔形文字(cuneiform)和圣书体(hieroglyph),后有中国汉字子孙辈的日本汉字(kanji)、平假名(hiragana)、片假名(katakana)和谚文(Hangul),我们中国的“汉字”,是否也该赋予它一个与之匹配的英译了?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用汉语拼音转写的 hanzi 如何? 相关文摘: 学者倡议把“汉字”的英文定为 hanzi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18日电(记者:许婧)4月20日是联合国中文日(UN Chinese Language Day),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教授兼外语学院院长、语料应用与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曾泰元倡议,把“汉字”的英文定为 hanzi。 ……。 |
曾泰元
【编后记】 非常支持曾泰元老师的建议!语言是要使用的,越简洁越好,拼音文字中词组型的名称演化成一个独立单词,是符合这个趋势的,就和“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问题是谁来简化?第一是母语使用者,他们如果频繁使用一个概念,就会主动简化。但是外国人不可能频繁使用“汉字”这个概念;第二是概念输出者,为了避免歧义,概念输出者要动脑筋主动创造专用名词,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我们应该学习。 根据我十八年来推广改译龙为 loong 的经历,改译“汉字”这件事不能指望主流学者和“有关部门”,而是提倡者自己要首先使用,大量使用,多写文章,直接向大众呼吁,向对外宣传工作者呼吁,并且说服和号召自己的学生去宣传。曾老师在英语界有较强的影响力,此事应该比改译龙容易实现。 曾老师在中国概念音译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早在 2005年就提出“大胆使用汉语拼音把借词推介给英语”,2006年就建议音译“龙”,长期研究外国辞典对中国概念的翻译,发现“春节”和“元旦”已经被音译,也提出了节气的翻译原则:立冬:Lidong 为主,Beginning of Winter 为辅。曾老师年富力强,也没有论文和课题考核压力,建议曾老师开展系统的工作,在中国概念音译工作中做一只领头羊。 具体可以这样做:1,收集和汇总外国辞典中已经收入的中国文化概念音译词,例如 chunjie 和 yuandan 等等,以加强国人对音译中国文化概念的信心;2,收集已经在国外广泛使用的音译词,例如 kungfu、dim sum、jiaozi、baozi 等等,kotow 等封建糟粕可以不收入;3,收集汇总已经投入使用的中国概念音译词,例如 xiangqi(象棋,中国国家体委,2009年),jingju(北京和上海京剧院),junzi(中国思想文化术语工程),long(中国工商银行龙卡),loong(浙江长龙航空公司)等等;4,为尚未音译的中国概念创作音译,例如 hanzi,并且撰写短注释(用于文章内首次出现时)和长注释(用于辞典等)。 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或小科研项目让学生一起参与搜索和创作,这种实践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争取 2024年搞出一百个。这样,不仅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可以上一个大台阶,而且曾老师和所在学校或机构也能得到广泛关注。 中国虽然人很多,但是很多事情只能靠具体的、先知先觉的少数个人去落实和推动。反对音译者肯定大有人在,其中不乏身份显赫者,理由也五花八门、冠冕堂皇,但是不必受他们的影响。 (以上内容已在微信公众号“英语世界”4月20日“曾泰元语|联合国中文日:聊聊‘汉字’的英文表达”一文下留言。) (黄佶编辑配图,2024年5月2日) 相关链接: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