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投稿信箱:1131376436@qq.com 《译龙风云》 |
人工智能生成的 Chinese Dragon 造型偏向西方对龙的视觉想象 原标题: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东方审美 提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不仅引起了中西方意识形态的二元消弭问题,更使得整个人类自然文明面临被数字文明反噬的文化危机。因此,以东方审美丰富人类自然文明的多样性与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东方审美基于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五大底蕴;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东方审美应坚持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艺术态度并不断促进中华文明守正创新。 关键词:人工智能,东方审美,自然文明, 数字文明,动画艺术 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主体构想与当下的技术实践,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已经开始促成人类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全方位的技术迭代、形态升级与思维裂变。仅从 2023年逐步在中文舆论界引起热议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 ChatGPT 和生成式图形图像处理程序 Midjourney 来看,这一类人工智能基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模型建立、数据生成和输出控制等程序已经能够创造出与人类创造力相差无几的文本与图像。例如,2023年3月,由 Midjourney 生成的一张名为《中国情侣》(见图1)的图片便较为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肌肤纹理、牛仔裤质感与头发丝走向,在光影层面也实现了反射、眩光、透感和阴影等复杂效果。 |
图1,Midjourney 生成的“中国情侣”
一时间,产业界、文化界再次发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人类知识生产与思维方式”的学术命题。 当前,人工智能的模型建立仍然取决于大数据采集,因此前期数据的标准、容量、构成与导向将决定着后期的内容生成,从而带来一系列技术与文化问题。有资料显示:“ChatGPT 的中文语料数据占比为 0.09905%,而英文为 92.64708%,训练数据不足导致中文答案准确度偏低。”这一论断仍然局限于“答案准确度”层面,未能涉及生成内容的中西价值观及其带来的民族国家文化安全,甚至是人类文明的主体性等深层次问题。因为 ChatGPT 是通过开源数据库来完善数据系统并强化学习能力的,而过载的西方文化数据及其自身迭代产生的数字文明就意味着,“当 ChatGPT 以自身文化立场对用户的提问作出回答时,可能造成互联网大范围的知识体系及意识形态攻击隐患”。 ……。信息文明时代的数字技术、经济结构、工业生产、意识形态与文化艺术已经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融合变革趋势,共同营造着新时代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6G 传输技术、元宇宙工程技术和量子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也在潜移默化地形塑着人们的审美取向与意识形态认知,从而成为文化渗透和价值输出的关键载体。正如部分学者认为:“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种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种方式构建世界的倾向,或者说它给一种事物赋予更高价值的倾向。”因此,全球舆论正在热烈探讨人工智能的技术奇观、头部资本企业正在缺乏审慎地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生产,而在相关意识形态安全与人工智能法律规范还未经成熟论证和建成体系的背景下,有必要分析人工智能所隐含的文化与文明风险。 首先,基于西方文化视野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非英语的语言文字体系带来了解构与模糊的文化风险。语言是构成国家文化要素、促进群体内部交流、凝聚民族共识、疏通民族情感的重要媒介,而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符号与显著标志,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作用。“汉字是世界上产生较早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因此,汉字对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共识及文化传播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但是在 Midjourney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操作实践中,数据库仍然无法精准地解析其中的中文语素,需要将含义丰富的中文语句先极度压缩,去除分析模型难以理解的形容词与逻辑关系词,将中文语句简化为直白短句,甚至关键词信息,这极大地削弱了中文语言的文化深度与文化表现力。同时,被压缩后的中文语句在程序输入时,还需要将其自动翻译为相对应的英文词汇。这不仅导致了中文语素内涵流失,更会导致中文的情感表达最终被英文的语言媒介所代替,并生成出基于英文数据库的“伪中国式内容”(图2)。 |
图 2,本团队利用 Midjourney 生成的“伪中国式内容”【7】
【7】输入指令为:A Chinese poets, practicing calligraphy, some Calligraphy works on the wall, Ancient attire. 同时,这一“伪中国式内容”将伴随 Midjourney 等西方技术的传播而在全球普及,最终挤压中国正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从而驱使全球多样文明驶入以英语为中心的单极化文明体系。 同时,基于西方技术背景的人工智能技术还给其它文化的经典视觉符号带来了混杂与错用的风险,极大地消解了其原有的文化意义。 以“龙”为例,“‘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与精神图腾,在封建时代,它象征着不可触逆的神圣皇权,在当代中国,它代表着尊贵与祥瑞”。同时,龙的形象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造型。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提到:“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鬼王相),耳鼻似牛,颈似蛇,腹似蜃(蟒),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在中国的传统造型设计中,龙的视觉元素基本遵循了以上组成原则。西方的“龙”(Dragon)在形象和意义方面却与中国龙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都有翅膀,骨头是中空的,但很强壮,质量轻。有非常复杂的肌肉系统。除了脖子和腹部,龙的全身都覆盖着发光的鳞片。它用四只强有力的脚步行,用一对像蝙蝠翼的巨翼飞行。”而且西方的龙常常与警戒相联系,“是人类的敌人,……无论是传说中的 dragon,还是 dragon 这个单词本身中所具备的一些含义,都具有凶狠甚至邪恶的色彩”。因此,在基于西方技术背景的 Midjourney 生成“龙”的图像实验中,尽管本创作团队在指令中多次使用了 Chinese 一词,但是其对于“龙”的生成造型仍然更多地偏向西方对龙的视觉想象(图3)。 |
图3,故宫九龙壁上的龙(左)与 Midjourney 生成的龙【12】
【12】输入指令为:A Chinese Dragon, Flying above ancient Chinese cities. 实际上,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文化风险不仅仅涉及非西方文明,而是涉及包含西方文明在内的整个人类自然文明。……。因此,尽管人类自然文明的消解和变异首当其冲的是非西方文明,但是最后单极化的西方文明本身也会因为数字文明的几何迭代而被绑上“加速主义”的失控列车,从而驶向不可知、不可测的“人类世”(Anthropocene)终局。 二、以东方审美的文化底蕴丰富人类文明的生命力与多样性 三、构建人工智能时代东方审美的文化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孙立军,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亮,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博士后;张文正,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影视动画创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
孙立军,杨亮
(黄佶编辑配图,2023年10月29日) 相关链接: 四十三年的持续努力,中国学者论译龙: 跨世纪的先见之明:中国学者论译龙(1980年 - 1999年) 绝无仅有的异口同声:中国学者论译龙(2000年 - 2005年) 译龙风云拉开帷幕:中国学者论译龙(2006年 - 2014年) 大多数人选择 Loong:中国学者论译龙(2015年 - 2023年) --------------------------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