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信箱:1131376436@qq.com T: 13671606831 《译龙风云》

  

兼听则明:顽强的反对改译龙之声

  最近,中国国际电视网 CGTN 等官方媒体把龙年、龙舟、龙舞、春晚吉祥物龙辰辰里的龙都译为 loong,华为、天猫和万达广场等大量中国知名企业、美国福克斯新闻网、中非共和国和斐济共和国发行的中国龙年邮票也都译龙为 loong。这都意味着译龙为 loong 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笔者今天发现仍然有外语教授在发表论文,坚持译龙为 dragon。

  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初良龙教授在论文中写道:

  尽管“龙年”已有定名 the Year of the Dragon,但将其更名的呼声一直存在。龙自古以来就是代表中国形象的标志,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 却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有研究者认为这一译名容易让西方人误会中国及中国人,也违背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原则,因此建议将“龙年”译为 the Year of the Chinese Dragon。也有人建议把“龙年”音译成 the Year of the Loong,以区别西方的恶龙。为了避免东西方文化的误解,学者对中国龙本身的翻译,从不同的角度已经有非常多的讨论。……。

  回到 the Year of the Chinese Dragon 和 the Year of the Loong 这两个译名是否合适的问题,其实它们既不够简洁也不便于交流。尽管译者对 dragon 在西方社会的形象存在顾虑,但是,当我们查阅权威工具书的时候,发现西方社会对东西方龙的形象认知清晰,并没有将二者混淆。《新牛津英语词典》对“dragon”的定义:a mythical monster like a giant reptile. In European tradition the dragon is typically fire breathing and tends to symbolize chaos or evil, whereas in the Far East it is usually a beneficent symbol of fertility.(神话中巨蛇一样的怪兽。从欧洲的传统看,dragon 通常吐火,象征着混乱与邪恶,但在东方文化中,龙通常是富饶、仁慈的象征)。这个定义对于东西方龙有较为全面的比较,而未将它们混淆,因此可以不必纠结其中的褒贬或敌意。既然中国龙不同于西方龙已经是一个文化常识,那么对于“龙年”的译名问题,我们建议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使用现译名 the Year of the Dragon。

  (初良龙:中华文化术语翻译中的形象建构研究——以十二生肖英译为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一期;作者简介:初良龙,博士,教授,从事应用语言学、翻译学研究。)

  初教授的理由是外国的“权威工具书”“没有将二者混淆”,但是,如果只写 the Year of the Dragon,外国人哪里知道这里的 dragon 是远东的龙?如果需要上下文语境或者需要增加定语 Chinese、Eastern 等,那又“不够简洁”了。

  既然 dragon“象征着混乱与邪恶”,那么外国人看见 the Year of the Dragon 或者 the Year of the Chinese Dragon 不会联想到“混乱与邪恶”吗?更何况大多数外国人学习语言时使用的往往是简易的辞典,里面 dragon 一词只有第一种解释。

https://kids.wordsmyth.net/we/?ent=dragon

  即便外国人看过“权威工具书”,那也只是知道远东的人认为 dragon 是好的,但这不等于这些外国人自己也认为 dragon 是好的。如果某个国家的人认为老鼠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自诩是“鼠的传人”,我们中国人就会也认为老鼠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了?

  译龙为 loong 有什么“不便于交流”的?如果不认识 loong,网上查一下就可以了。要知道远东的 dragon 象征吉祥如意,不也要去查“权威工具书”吗?而且一般的外国人未必会想到“权威工具书”居然和普通辞典不同,一个单词居然会代表两个象征意义截然相反的神话动物,所以,看见 dragon 之后,他们未必会去查“权威工具书”,而是直接以为中国龙年是邪恶之年,中国人是恶魔的后代。

  初教授这篇论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翻译符号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经费不是国家给学者的福利,而是国家在委托学者进行研究,政府有关部门是要根据学者的研究成果制定相关政策的。结果我们的学者研究后建议继续把中国人最喜欢的龙年译为“混乱与邪恶之年”,我们的衣食父母、课题经费的根本来源——广大的中国劳动人民——看到这种“科研成果”后会怎么想?

  笔者还检索到一篇奇文,文中说龙“被错译为 Dragon”,文末却说“笔者不建议将中国龙的英译 Dragon 改为 Loong”。

  我怀疑是不是编辑或打字排版人员未经作者知晓就擅自添加了这个“不”字?这种事情我是遇到过的。

  下面的内容摘自该文:

  (提要)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崇拜汉地龙文化的匈奴人被汉朝击溃,一部分匈奴人在西迁过程中将中国龙带到了中亚地区。到了五世纪,西迁中亚的匈奴人与波斯萨珊王朝爆发战争。从此在波斯人的文化叙述中,龙成为敌对匈奴的象征,这种负面形象逐步与英语中的 Dragon 对接。在西方,Dragon 的原型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巨大的海蛇”,以保护宝物的凶恶怪物身份而为人们所知。在随后的基督教文化中,Dragon 被彻底黑化,成为魔鬼撒旦的化身,并逐步演变为身形高大、面目狰狞、四足而立、鳞甲披身且能喷火伤人的蜥蜴类怪兽。十六世纪,在西方传教士的笔下,中国龙被正式翻译为 Dragon。

  ……。

  龙在古代中国大地上纵横捭阖且广受欢迎,与先秦诸子对龙的不断神化关系密切。……。有了诸子和史家的附言和加持,龙与真命天子的关系在两汉至三国时期得到确认。……。既是君权神授、天命所归的象征,又代表着圣王仁德,中国龙的地位和价值自然水涨船高,成为中华大地上最重要的文化图腾。

  ……。

  错译的 Dragon,中国龙的欧美旅行(小标题)

  对于大部分客居海外的华人来说,无论身在何处,能在春节观赏或者参与舞龙才算是过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年。尽管中国龙很早便已经旅行到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但由于被错译为 Dragon 的缘故,欧美国家华人的春节舞龙还是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挠。2019年年初,美国田纳西大学查塔努加分校的物理学教授王令隽就曾遇到这样的文化冲突:“最近本地华人协会的舞龙队队长和我谈心,担心舞龙队的活动今年可能搁浅,原因是基督教会的牧师认为龙是魔鬼撒旦,因此舞龙队的教会朋友都不能参加。”

  英语中的 Dragon 一词,与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瑞典语、罗马尼亚语、俄语、挪威语、丹麦语等的构词法和发音基本一致,都来源于古希腊语 drakon,原意是“瞪视”,取意蛇和鱼等不眨眼只会一直盯着东西看,后引申为蟒蛇或巨大海鱼。在希腊神话和拉丁神话中,这个词也指威胁现有秩序的无腿蛇状物,代表着死亡和敌人。在古犹太人的世界观中,Dragon被彻底黑化。如《圣经.旧约》中二十二次提到 Dragon,均为贬义;在《圣经.新约》中,Dragon 被直接描述为魔鬼撒旦,是异端邪说的代表。而为了避免“龙”和 Dragon 对译引发的问题,海外华人更愿意用“Loong”来对应“龙”的翻译。

  《希伯来圣经》中记述,Dragon 的背上长着一排致密的尖刺,眼睛能放出刺眼的光芒,鼻子冒着浓烟,口中则喷射出火焰。与之相比,中国龙则为水性,是耕作文明的代表,象征着早期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与族群的融合,表达着子嗣繁盛、政治昌明和文明的持久延续。

  很明显,Dragon 的形象和中国龙相去甚远。美国著名的科普网站“生活科学”最近发文指出,Dragon 出现的目的是为了衬托基督教世界的英雄,如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屠龙勇士圣乔治,他以十字架护体,冲进被诅咒的小镇,杀死恶龙并救出可爱的姑娘,也成功让小镇居民皈依基督教。

  那么,为什么中国龙会被翻译为 Dragon 呢?有人将这个错译归咎为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因为在他编纂的《葡汉辞典》或翻译的早期版本《圣经》中,甚至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龙都被翻译为 Dragon。但从时间上看,利玛窦自万历九年(1581年)从澳门进入中国内地,直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北京去世,按照常理,在中国生活三十年,且与徐光启等中国学者交往极深、汉语造诣不浅的利玛窦不可能不了解中国龙。此外,在利玛窦之前,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和鄂多立克就已经将中国龙翻译为 Dragon。因此,这个翻译更多是遵循传统,而不是利玛窦个人的偶然错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翻译,与中国龙向西旅行的历程有关。

  根据《史记》《汉书》和《后汉书》等史料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秦汉之际,龙就已经来到盘踞在中国北方的匈奴人之中,并为匈奴人所接受和崇拜。……。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将军取得对匈奴作战的决定性胜利,导致一部分匈奴人经中亚继续西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龙很可能与匈奴残部一同向西旅行。

  到了五世纪,在中亚站稳脚跟的匈奴人与波斯萨珊王朝冲突不断。《波斯帝国史》中记载,420年,登基后的巴赫拉姆五世为了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决战,决定先稳定东部边疆,对匈奴人采取了军事行动。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巴赫拉姆五世手刃匈奴大汗,大获全胜。到了十世纪,在《列王纪》中,巴赫拉姆五世战胜匈奴人的军事行动被改编成帅小伙大战中国猛龙的故事。在《列王纪》的插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年轻的巴赫拉姆五世骑马拉弓,要射击的正是一条龙。为了让这条龙看上去更为凶猛,画家还在其周围绘制了一缕缕红色的火焰。

  受当时多种条件的限制,波斯人对来自东方的匈奴人并不是十分了解,《列王纪》中将匈奴王翻译为“中国汗”,既然是敌对作战,在波斯人看来,匈奴人崇敬的龙必然自带邪恶和凶险,因此战龙、屠龙当然属于波斯勇士所为。后来,在波斯人与罗马人的交流中,这种对龙的感观和印象也可能进一步西传,为龙最终翻译为 Dragon 埋下伏笔。

  鉴于龙的西方语言翻译原因复杂且影响深远,笔者不建议将中国龙的英译 Dragon 改为 Loong,我们有责任大声地告诉世界龙在中国文化中应有的价值和地位。2024年是中国农历龙年,让我们在世界面前勇敢地、自信地舞起我们的中国龙。

  (刘小方:飞升中华与舞动世界——中国龙旅行记,百科知识,2024年第一期)

  文中至少三次把译龙为 dragon 称为“错译”,按照常理,作者最后会建议纠正错误。文中说“海外华人更愿意用‘Loong’来对应‘龙’的翻译”,作者对 loong 的态度显然是正面的。纠正错译后如何正确翻译龙?文中除了 loong 没有提及其它译龙方法,显然,loong 应该是作者最后给出的建议。但是,文末作者笔锋一转,说自己“不建议将中国龙的英译 Dragon 改为 Loong”,非常突兀。如果继续“错译”龙为 dragon,我们中国人如何“告诉世界龙在中国文化中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谈何“在世界面前勇敢地、自信地舞起我们的中国龙”,我们舞的不仍然是邪恶的 dragon 吗?

  没有查到作者其它论述译龙问题的文章,因此无法核对他的观点。但是 2006年《人民日报》转载评论家陶短房的文章时,结论和陶短房的原始文章截然相反。

  《人民日报》在 2006年12月12日的文章“该如何称呼你,中国龙”后面发表了旅居加拿大的华人陶短房的“快评”:“中国龙没招惹谁”。在《人民日报》版的陶文末尾,有一句话:“因此,在我看来,无论是‘弃龙’还是‘修正龙’,都大可不必。”但是,在陶的原文中并没有这句话。

  在原文中,陶不仅没有反对“修正龙的英文翻译”,反而说:“如果的确认为‘dragon’一词作为‘中国龙’的译法不合适,完全可以发挥其专业能力,呼吁改变译名,干脆叫 long 不就行了?”也就是说,陶先生是赞成“修正龙的英文翻译”的。《人民日报》对陶文的选摘和最后一句话的添加,显然是不符合陶先生原意的。

  虽然反对改译龙的声音依然十分顽强,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即使反对改译龙的学者也清楚地认识到:“龙自古以来就是代表中国形象的标志,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 却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即使编辑不赞同改译龙,但也对指出译龙为 dragon 是一个错误的文章放行了。这些都为推动改译龙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黄佶,2024年2月2日)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转载的陶短房文章及其原始版本

专题:2024 是 Loong 年

译龙为 Loong 实际使用案例按分类排列

四十三年的持续努力,中国学者论译龙:

  跨世纪的先见之明:中国学者论译龙(1980年 - 1999年)

  绝无仅有的异口同声:中国学者论译龙(2000年 - 2005年)

  译龙风云拉开帷幕:中国学者论译龙(2006年 - 2014年)

  大多数人选择 Loong:中国学者论译龙(2015年 - 2023年)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