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投稿信箱:1131376436@qq.com  《译龙风云》

学术论文摘选

把“龙”译为“dragon”完全是为了迎合外国观众的口味

原标题:中华民族形象“龙”的异化翻译
张艳(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十期

  摘要:一直以来,为了“通顺”的目的,“中国龙”被归化翻译成“dragon”,但是,作者通过对两者文化内涵的分析对比发现,“中国龙”与“dragon”相去甚远。本文从韦努蒂抵抗式的翻译观出发,认为“龙”不译成“dragon”而音译为“Long”,是对英语文化中透明翻译霸权地位的抵抗,这也有利于文化的和谐交流和交融。

  关键词:中国龙;dragon;误译;抵抗式翻译;异化

1.引言

  关于“中国龙”这一中华民族形象的翻译,近几年一直颇受争议,2005 年“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参加奥运会吉祥物评选时落选,因为“龙”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联想。 作为一个民族独特的意象,“中国龙”的翻译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通顺”,“中国龙”被译成“dragon”,属于归化策略,但是“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有负面含义。 本文首先对中国“龙”和西方“dragon”文化内涵加以对比,说明互译的弊端,其次作者从韦努蒂抵抗式翻译观出发,认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龙”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应该有其独特的意义载体,“Long”。

2.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文化内涵对比

2.1 外观形象

2.2 宗教内涵

2.3 政治寓意

  从以上中国龙和西方 dragon 内涵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相距甚远,西方“dragon”指怪兽,凶暴,丑陋并带有政治消极意义,而中国龙华丽,飘逸,很受民间欢迎,有了新的意义,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两者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那么为什么中国龙长期以来被西方人认为是邪恶,凶狠的化身呢? 这得从西方传教士把 dragon 误译成“龙”说起,而这种误译正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

3.韦努蒂的抵抗翻译观与“中国龙”的异化翻译

  “龙”的误译就其原因应追溯到西方第一位传教士马礼逊翻译《圣经. 启示录》时的误译,加之其所编的汉英字典的传播,以讹传讹,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半殖民的社会,中国文化一时成为弱势文化,很难有语权再改变其翻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英语的价值标准成为了英美国家强势文化的语境。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归化的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总是依照译入语的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入文本进行调整, 从而使得归化的翻译策略成为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王东风 2003)。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电影《卧虎藏龙》的英译名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完全是为了迎合外国观众的口味,而选用了归化策略将“龙”译为“dragon”。

  而在跨文化的交流中, 翻译总是涉及差异, 甚至经常突出差异。 韦努蒂(1995)认为,假如弱势语言文本在进入强势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被归化,那么弱势语言文本所包含的异质成分就会被抹杀,由此产生的译本不仅不能体现异族文化的异之所在, 反而会误导英美读者。 从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策略看,“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 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抵抗翻译实际上是对英语文化中透明翻译的霸权地位的抵抗,如果抵抗策略产生了使译文读者生疏的译文,那么,外国文本也从目的语文化中获得了一时的解放, 当译文读者在目的语中领会了文化差异,这就是外国文本得到解放的时刻。 异化翻译表现了一种自主的意识形态,把差异放在异国文化之中;它追求文化的多样性,突出原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王东风 2007)。

  今天英美文化已然成为全球的主流文化, 通顺的归化翻译抹去了 “中国龙”的文化内涵,但是作为一种民族象征物,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以“dragon” 替之, 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看, 不把中华龙翻译成“dragon”,而是采取异化的策略译为“Long”,这样就可最大限度的呈现各民族迥异的文化特色而避免文化上的误解。

  音译“龙”为“Long”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西方受众在接受到这一异域文化后,会主动了解其之后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了文化交流。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大唐三藏法师在梵文佛经翻译中也曾经遇到文化问题,他的做法也是“译音”不“译字”,也就是音译代字,保留了原来的文化差异,佛教译史上著名的“五不翻”中的第三,即此方所无之故,如阎浮树产于印度等地,为我国所无,故保留原音”。 再者,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互相影响,中国一些特有的文化意象如:“koutow,kang,hutong,kungfu,jiaozi”都已被外国人所知晓,只是因为“dragon”的根深蒂固,才导致文化交流中的陷阱。

4.结语

  “中国龙”和“dragon”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是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将“中国龙”归化翻译为“dragon”,迎合西方受众的话,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意象难于传播,而韦努蒂的抵抗翻译策略正是对西方霸权话语及文化殖民的挑战。 异化的翻译“Long”保留了文化差异,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也通过译介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影响,能够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最终实现中西方文化平等对话。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张艳(1988- ),女,甘肃定西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

(黄佶编辑配图,2023年5月5日)

相关文摘:

透明的翻译:翻译的文化思考
郑昊霞(北京工商大学外语系)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十二期

  摘要:西方翻译理论家本杰明和韦努狄都对透明的翻译这一概念有过看似令人费解的论述。本杰明所提倡的透明的翻译实质是异化的翻译,韦努狄所抨击的透明的翻译实质是归化的翻译。两种提法是殊途同归,即都主张异化的翻译。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更早期的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

相关链接:

专题:2024 是 Loong 年

译龙为 Loong 实际使用案例按分类排列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