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投稿信箱:1131376436@qq.com 《译龙风云》 |
借用他国图腾符号深描 Loong 的意义内涵,易于促成文化共鸣 原标题: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译介学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译介学视域下剖析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价值、现实困囿以及实践方略。价值:增进目标受众对推介内容的理解与接受,深入阐发文化内涵的精神实质与真实语境,促成本土文化在异质文化场域中的意义建构。现实困囿:翻译人才欠专业化、内涵阐释不足、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失调、目标受众理解存在瞄准定位偏差。实践方略:搭建有效平台,加强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实施深度翻译,突出以文载道与“和合”理念;注重归异平衡,强调功能对等与意义赋能的话语表达;践行分众传播,精准定位受众群体的属性特征。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工程。在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大国形象不相匹配,文化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严重不足,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更真实、更立体、更全面地“走出去”,服务于当前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经济“硬实力”相得益彰,已成为新阶段我国体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不仅局限于认识论意义上的“走出去”,更重要的是价值论意义上的“走出去”,是一项能够让其他国家理解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也就是说,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语际翻译中,考虑的并不仅是语言之间的文字转换,更重要的是语言信息内容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接受问题,是对文化译介的实践探索。……。 1,译介学对于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价值 译介学源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是关于跨文化传播与翻译的理论研究,以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思想为理论基点,倡导翻译过程中从一种纯粹技术性的语言符号转换向翻译的文化转向进行转变 ,关注的是翻译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以及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其理论主要观点为: 其一,强调在译出的翻译过程中摈弃“以我为中心”的思想,注重目标受众的可理解性; 其二,强调翻译的内涵延伸性,把翻译置于广阔的社会与文化空间加以深度概括; 其三,赋予翻译创造性,为翻译定位。 ……。 1.1 增进目标受众对推介内容的理解与接受 1.2 深入阐发文化内涵的精神实质与真实语境 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内涵阐释力,避免出现文化缺省现象,基于译介学理论强调的翻译的内涵延伸性思想,文化译介中需要注重文化蕴含深层意涵的阐释,是一种更深刻、更具体、更清晰的内涵阐述,秉持以既开放自信又独立自主的叙事基调,发挥既“忠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能动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立足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特质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深描翻译,深刻阐发了文化内涵所指的精神实质与存在的真实语境。 如在武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话语表达中,为凸显中国传统武术拳法与西方拳击存在的场域性与民族性内涵的实质性差异,将其翻译为 Internal Martial Arts 和 External Martial Arts,其中未采用“含有两人戴着拳击手套对打意蕴”的 Boxing 一词来阐释中国“拳”的内涵。……。 |
1.3 促成本土文化在异质文化场域中的意义建构 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为寻求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和谐共处,避免出现文化主权之争、强势入侵等问题,基于译介学理论的创造性翻译思想,翻译中更加强调本土文化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新生命的创造之道,在深入理解异质文化价值观念与忠实本土文化本真原义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语表达进行合理适度、符合译入语规范的变通和调节,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自身创造性与适应性,促成本土文化在异质文化场域中的意义建构。 如在中华龙舟文化内涵阐释中,将“龙”英译为“dragon”就可能引起很大误解,因为龙在西方通常被理解为“怪物、恶魔”,含有不详之意,与中国“高贵、吉利、权势”的象征意义相悖,而将其异化翻译为“Loong”,同时以他国相对应的图腾符号,如法国的高卢公鸡(Gallic Rooster)、苏格兰的独角兽(Unicorn),来深描意义内涵,就易于促成文化深层意义的共鸣。 |
Dragon Ship
秉持这样的译介思想,使译介内容以创译有度、适时补偿与联系实际的方式,灵活再现了本土文化的话语意象和审美意味,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从隔阂阻塞到沟通交流的跨越,极大地促进了本土文化在异质文化场域中的意义生成。 ……。 2,译介学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现实困囿 2.1 翻译人才欠专业化 2.2 内涵阐释不足 2.3 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失调 译介方式是对译介过程中“怎么说”的回答。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一对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译介方式,其中归化翻译是译者让作者向读者靠近的表达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与欣赏性;而异化翻译是译者让读者向作者靠近的表达方式,有助于保留源语文化内涵与特征。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突破了意译与直译只关注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文化、审美等方面,但由于两者所追求理念的差异,致使在当前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译介中出现了翻译方式“使用度”的失调现象,表现为“归化过度”或者“异化过度”。 如有译者为了刻意追求语言转换的对称性,在没有真正理解文化术语意涵的基础上,将“咏春拳”翻译为“Praise spring boxing(赞颂春天之拳)”,然而,咏春拳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严咏春”的女性,显然是一种归化过度带来的误译,而且中国文化中的“拳”字与西方“boxing”有很大差异,将“拳”译为“boxing”也曲解了“拳”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 |
当然,也有译者为了彰显中华文化的特质,更多地采用了异化翻译方式,但由于缺乏译介内容背景知识的理解导致出现了“一词多意”现象,如武术术语翻译中的“Hong quan”,到底是指“洪拳”还是“红拳”。 同时,由于异化翻译对于目标受众接受的难理解性,需要借助注释来阐明内涵,但是在文本表达中基本都只采用了语言文字的方式,而通过文字与图片、声音、视频及 3D 环境模拟等相结合的方式,多模态地表达话语内容的方式则较为罕见,不能够真实深刻地触动目标受众的感观刺激与情感体验。 ……。 2.4 目标受众理解存在瞄准定位偏差 目标受众是对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说给谁”的回答。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工作重心以围绕目标受众的接受而展开,而目标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否接受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主要基于文化背景、现实情势以及自身利益与兴趣等因素的考量,形成相应的认知和判断。 但在当前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译介中对目标受众的文化价值观念、需求特征等考虑并不深入,出现对目标受众理解的瞄准定位偏差。 其一,对目标受众价值观念认知存在偏差。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与独特的文化内涵,如果在文化译介时没有充分考量译入语文化中具体事物的符号意义,很容易造成认知偏差,如有学者将太极拳动作“白鹤亮翅”翻译为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白鹤伸展翅膀)”,不妥的是,“crane(鹤)”一词在西方常与“笨蛋”和“贪欲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如此翻译产生的话语意向就失去了可读性。 |
其二,对目标受众需求特征识别存在偏差。目标受众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根据中华文化译介传播的对象,可分为专业人士与普通受众,但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译介中并没有按照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特征而针对性地选择译介视角。 以太极拳为例,其著名译介作品《太极拳论》《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杨家太极拳秘诀》等都关注了满足普通受众练习和教学的实践性,并没有精准识别译入语中专业人士对太极拳哲学思想、价值功用等要义的研究性。简言之,在目标受众特征因素与接受习惯的分析中,忽略了主体间交互的代入感与体验性,缺少了实质性的沟通与理解,就容易造成瞄准定位偏差。 3 译介学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实践方略 3.1 搭建有效平台,加强专业翻译人才培养 3.2 实施深度翻译,突出以文载道与“和合 ”理念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译介内容存在的内涵阐释不足问题,依据美国文化理论家夸梅.安东尼.阿皮亚提出的“深度描写”理论,实施深度翻译策略可以有效对译介内容中蕴含的思想内涵进行挖掘、描述与阐释,实现对译介内容中显性文化负载信息与隐性文化负载信息主观能动的话语建构,进而凸显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实情实景”。 其实施过程可理解为,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理念,在文化译介中通过添加脚注、注释、评注、增译等方式,将译介内容置于源语文化情境中,增进目标受众对源语文化的知识传统、生活经验、行为思想、价值观念等认知水平,进而使其能够理解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3.3 注重归异平衡,强调功能对等与意义赋能的话语表达 3.4 践行分众传播,精准定位受众群体的属性特征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王志伟,男,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郭振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 |
郭振华教授
(黄佶编辑配图,2023年3月10日) 相关链接: --------------------------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