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

译龙问题学术论文摘选 【附黄佶评论】

---------------

浅谈龙在中俄人民心中的形象差异
闫德豪(山东交通学院外语系俄语 071),俄语学习,2010年第二期

  我们中国人自诩为“龙的传人”,中国为“龙的国度”。……,龙已渗透入中国社会的文化,成为了华夏民族的象征,中国的象征。那么,龙在俄罗斯又是怎样的呢?首先要明白俄罗斯属于西方国家,俄罗斯人大多信奉东正教(基督教的一支)。龙(英语 Dragon 俄语 дракон)在基督教中是恶魔的象征,龙是恐怖的生命,具有祸害人,被人消灭的命运。在西方的英雄史诗中有很多关于英雄屠龙的传说。……

  但是欧美西方文化中的龙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外观上有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区别甚大。尽管龙在俄罗斯以负面形象居多,但中国人爱龙尊龙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还是得到了俄罗斯社会主流的善意理解。近年来中俄双边关系稳步发展,各领域合作蒸蒸日上,民间交流和相互理解也随着两国国家年活动而有明显增加。普通俄罗斯民众对包括龙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并且不断的理解,相信大多数俄罗斯人民能够理解中国的龙文化。

  【黄佶评论:闫老师的文章提供了很多知识(点击此处阅读 → ),但是其结论令人不敢恭维。“尽管龙在俄罗斯以负面形象居多,但中国人爱龙尊龙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还是得到了俄罗斯社会主流的善意理解。”“相信大多数俄罗斯人民能够理解中国的龙文化。”

  如果某国人民自称“流氓的后代”,我们中国人会因为他们爱流氓、尊流氓,而“善意理解”该国的这一“文化传统”吗?经过频繁充分的交流之后,中国人就会“理解”该国的流氓文化了?反对该国的人不会借口该国人自称“流氓的后代”来攻击他们吗?不会以此来动员持中立立场的人一起抵制该国?一旦该国和其它国家发生冲突,他国宣传机器不会以此为自己打击该国的行为提供道德依据?

  既然知道“欧美西方文化中的龙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外观上有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区别甚大”,为什么不考虑改译一下龙呢?为什么要给“区别甚大”的事物相同的名称呢?为什么要把外国人是否正面理解龙这一“华夏民族的象征、中国的象征”寄托于他们的“善意”呢?

  这些简单的道理,放在其它地方,肯定不言自明,但为什么到了龙的身上,无数专家教授就糊涂了呢?这是一个比译龙问题更加值得深思的问题。(2019年9月7日)

------------------

归化与异化视角下的华语电影片名翻译
谭理芸,电影文学,2012年第十期

  与归化策略相反,异化的实质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尽可能不去打扰源语,尽量移用源语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让读者向源语靠拢,实现文化传真的目的。随着各国间文化渗透不断加剧,近年来异化在华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也尤为广泛,其中,众多片名中含有“龙”的华语电影在对“龙”字的汉译英时,均不谋而合地参考了异化策略:《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追龙》——“Chasing the Dragon”;《龙门飞甲》——“Flying Swords of Dragon Gate”;《新龙门客栈》——“New Dragon Gate Inn”;《寻龙夺宝》——“The Dragon Pearl”等等。中西文化对“龙”(Dragon) 的解读是存在差异的。

  龙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一种假想出来的有翅膀、能喷火、极其残暴的大型怪物;而在中国,龙具有神秘的色彩,代表着正义的神的形象。它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是吉祥的象征,是风调雨顺的保证,是民族和谐的标志。纵使存在着如此大的文化差异,在对片名中含有“龙”字的英译处理上,仍采用了异化策略。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影片片名的异化处理有利于传播中华“龙”文化。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中华“龙”文化正逐渐被外国人所知晓与熟悉、理解与接受。

  作者简介:谭理芸,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黄佶评论:看不懂。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老虎趴着,有翅膀、能喷火、极其残暴的大型怪物藏着),这个片名怎么“有利于传播中华‘龙’文化”了?很多中国人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外国人一看到 dragon 这个词就会想到“正义的神,无比崇高,吉祥,风调雨顺,民族和谐”,可能吗?谭老师在美国看见一只老鼠从脚下窜出来,会想到活泼可爱的米老鼠、还是尖叫一声赶紧逃走?既然“中西文化对‘龙’(Dragon) 的解读是存在差异的”,那么,谭老师为什么会认为西方观众看见 dragon 这个单词时解读出来的不是“有翅膀、能喷火、极其残暴的大型怪物”,而是正义、崇高和吉祥的龙呢?】

“龙”元素在广告中的应用研究
许俊义,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新闻界,2012年第十九期

  龙元素是最具中国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具有较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但中西方龙的概念、形象和意义完全不同,因此广告在使用龙元素时一定要区分二者的区别。中西两种文化的龙,形象有异,寓义有别。【4】龙在中国被认为是民族的象征,寓意高贵、祥瑞和权威。而在西方,龙则是一种形似巨大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长长的蛇尾巴,口中能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在圣经中,经常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撤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此,在西方,龙是被英雄经常斩杀的对象。

  2004年,耐克公司在大中华区播放的恐惧斗室广告,其中大名鼎鼎的 NBA 巨星勒布朗·詹姆斯进入一个五层高的建筑,逐层挑战对手,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里面出现了龙的形象,它嘴里吐出烟雾和妖魔,阻碍詹姆斯前进。但是,詹姆斯几个灵活机智的动作晃过所有障碍,投篮得分。这则广告引起了巨大争议,国家广电总局下文禁播此广告,耐克公司也被迫道歉。耐克本意无意冒犯国人感情,这则广告实际上是龙元素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误会。所以,在使用龙元素之前要明晰中西方龙的不同形象和含义,防止误用。

耐克“恐惧斗室”广告片截图

参考文献:

4,张洪萍:从英汉对龙、凤的不同寓意看中西文化差异,大学英语 [J], 2010(2).

  【黄佶评论:给“中西方龙”分别取不同的名字,自然就可以避免误用了。两个人都叫“张三”,别人肯定会搞错;但是一个叫“张三”,一个叫“张四”,别人就不会搞错了。】

------------------

龙年话龙——为“龙”的英译名正名
黄小芳,河北金融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
学园,2012年12月

  鲁迅先生说:“路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套用他的话,“loong”和“拽根”也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译的人多了,也就有了“loong”和“拽根”。“龙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五千年伟大历史的象征,是崛起的伟大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大胆创造、诚信和谐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为了捍卫我们的这种世代相传的精神,让世界人民了解我们永恒的精神,把误译的英译“龙”,正名为“loong”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可能的,也是最佳的选择。

  【黄佶评论:在 2006年我也说过类似的话:“世界上本来没有 Loong 这个单词,但是用的人多了,就有这个单词了。”但是至今(2019年)中国官方仍然坚持译龙为 dragon。看来,在中国的大地上要走出一条路来,很难。希望年轻人坚持走下去。】

------------------

汽车商标翻译的中西文化差异与译法探索
赵珊珊(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外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68)
考试周刊,2015年第八十五期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词语在中英文中的字面意义相同,但含义却天壤之别。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对词义的褒贬置之不理,一味地采取对等翻译,生搬硬套,则会在中西不同文化国度里引起意义相反或矛盾的联想,导致错误翻译【2】。例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皇权、富贵、吉祥,有很多褒义的词语,如“望子成龙、龙颜、龙子龙孙、龙风呈祥、乘龙快婿”等。中国的汽车商标中大量使用了“龙”字,如金龙、九龙、双龙,等等。在英语中,龙被翻译成“dragon”,在西方人看来,“dragon”本义类似于蛇,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是西方神话中邪恶的象征,往往被众神或者某英雄击败。这种“可怕的物”与中国人心目中的“龙”附带的文化内涵是截然对立的【3】。因此,在“龙”英译和“dragon”汉译时,一定要把握它的文化内涵。如何恰当准确地翻译呢?文化的传播总是伴随着新词汇的诞生,中国要摆脱文化净输入国的境地、要想在全世界范国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外语无法精确翻译某些概念或事物时,必然要创造新的词汇【4】。因此,对于龙的英泽,有学者【注2】和研究机构提出将龙音译为 loong,这是一个新造的词,金龙、九龙、双龙可以依次翻译为 King Loong,Nine Loong,Double Loong。法国汽车 Citroen 译作“雪铁龙”,完全符合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契合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注释:

注2,相关学者有:
(1) 黄佶. “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http://www.loong.cn/loong1.html, 2006-02-15.
(2) 黄佶. 关于“龙”的英译名修改问题,社会科学,2006(11).
(3) 庞进. 呼吁:中国龙凤应译为 Loong Feng, http://cul.sina.com.cn/t//1049155356.html, 2006-03-15

参考文献:

2,彭保良.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 [J]. 中国翻译,1998(1); 25-27.

3,徐珺. 文化内涵词——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其对策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77-81.

4,黄佶. 关于“龙”的英译名修改问题,社会科学,2006(11).

  【黄佶评论:金龙和九龙车已经译龙为 Long,虽然外国人读出来的意思是“长、久”,但是至少比 dragon 强。在商言商,不应该苛求企业和商标肩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只能慢慢向外国人介绍在中国 Long 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韩国双龙车已经被音译为 Ssang Yong,这应该是对韩文“双龙”的音译。不过厦门的“小金龙”车仍然译龙为 dragon。】

黄佶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2019年5月

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
董小溧,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1)

  翻译教学除了要认识到英汉的不同表达习惯和翻译方式,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词义概念意义上的不等性,有的词汇抽象含义,我们不能用原义去理解,如“the milky way”翻译成“牛奶路”就啼笑皆非了,“银河系”才是它的引申义。另外,对于一些词汇,西方国家和中国,就有不同的语境,如“dragon”在中国是“龙”、“龙的传承”,甚至“我们的祖先”,而在西方文化顶多是“吐火的妖怪”。“wolf”在西方是凶残的象征,而在中国有“好色”的寓意。……。注意到这些方面,翻译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就西方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进行学习介绍,并与我们的文化进行比照,有利于学生自觉意识到翻译的误区,增强其翻译的准确性。

  【黄佶评论:我在讲授“国际广告分析”这门课时,发现学生认识外国广告上的每一个单词,但是仍然看不懂广告的含义。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情况。所以,教外语不能只教外国的语言,还要介绍外国的文化,要让学生养成习惯,遇到看不懂的东西时,不仅仅看字典,还会主动去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当然,我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有些外国广告我也没有看懂,倒是学生先看懂了。】

--------------------

对可译性限度的几点思考
陈顺意(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武陵学刊,2018年7月

  文化特色词不可译属于比较常见的文化不可译范畴。文化不可译产生的原因是“与原文文本功能相同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却不存在”【2】101。

  笔者在此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龙”为例说明文化内涵传译的限度。

  “龙”往往被译为“dragon”。例如,习近平陪同美国总统参观故宫时说:“我们叫龙的传人。”他的随行女翻译将“龙的传人”译为“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和“people going down from dragon”。事实上,“龙”和“dragon”的文化内涵并不一致,甚至相反。汉语中的“龙”为吉祥之物,寓意兴旺发达、生生不息;而英语中的“dragon”为恐怖、邪恶的动物,含有不祥之兆,且往往与敌人、疾病、灾害、危机、腐败等联系在一起,如“Poland fights Nazi dragon”(波兰勇斗纳粹恶魔)、“Obama the dragon killer”(斗魔勇士奥巴马)。目前学术界对“龙”的翻译大致有两种:Loong 或Chinese dragon。前者为变相的汉语拼音音译,后者为“中国化的龙”。然而,二者均无法准确、清晰地传递出源语中的文化内涵。翻译是以文化移植为根本的跨文化活动,译者必须正确地处理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18】。鉴于此,建议采用“中国化”加注的方法译为“Chinese dragon (symbol of dignity and power)”。一来表明汉语文化中的“龙”与英语文化中的“dragon”意义不同,二来通过加注的方式补充说明其文化意义。而“Loong”这一译名实不可取,因为对英语读者来说,任何一种可以接受的译法都比汉语拼音好懂【19】。

参考文献:

2,Catford J.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18,岳曼曼. 论文学翻译之消极文化误读 [J]. 武陵学刊,2016(3):117-120.

19,黄俊雄. “不可译”语句翻译技巧 [J]. 中国翻译,2010(4):91-92.

  作者简介:陈顺意,男,湖南衡阳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文化和翻译史。

  【黄佶评论:“对英语读者来说,任何一种可以接受的译法都比汉语拼音好懂”,的确如此。但是,dragon 恰恰是一个“不可接受的译法”,因为它的含义和龙南辕北辙;所以只能音译龙为 loong,然后做一个短注释,或者在辞典里详细解释。“对英语读者来说,任何一种可以接受的译法都比汉语拼音好懂”,这句话并非始终正确。bean curd 是可以接受的译法,但是它被来自日文的 tofu 取代了。“懂”不一定是直接就能看懂,之前或之后通过辞典等途径知道这个音译词汇的含义,也是“懂”。】

英语习语的翻译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熊英(莆田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黑河学院学报,2018年第8期

  不同文化词汇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有些表面看似相近的词语,可能包含着不同的内涵表达。最为显著的词汇空缺为“Dragon”(西方的龙),西方的龙与中国龙(loong)存在本质区别。Dragon 是长着双翼类似于蝙蝠或蜥蜴的怪物,其能够喷出火焰来对人类造成伤害,还喜欢盗取财宝和居住在洞穴中。而 loong 是与白虎、朱雀、玄武并称的“四大神兽”,长着鹿一样的角、骆驼一样的头、兔子一样的眼、蛇一样的脖子和鱼一样的鳞片,是吉祥与帝王的象征。译者在“龙的传人”翻译中,常常会用其字面意思翻译“Dragon's descendants”,但由于中英文读者之间的文化差异,“loong”这一形象没有对应的词,因此,在翻译中会存在文化内涵的缺失甚至扭曲。

  作者简介:熊英(1982- ),女,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黄佶评论:“由于中英文读者之间的文化差异,‘loong’这一形象没有对应的词,因此,在翻译中会存在文化内涵的缺失甚至扭曲”,这句话有问题。loong 在英文中当然没有对应的词,否则就不需要 loong 了。改译龙不是把龙译为 loong 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当然需要继续工作,赋予 loong 这个单词文化内涵,使之完全对应中国的龙。】

跨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外宣资料英译分析
武洁(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08)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12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外宣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外文化交流与沟通时,需要借助外宣资料以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我国的外宣工作要与国际接轨,时刻保持外宣资料英译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理念的刷新,学会以跨文化翻译视角进行外宣资料的英译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1】。

  ……

(四) 忽略文化差异和文化禁忌的等同对待

  在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包括宗教信仰和一些其他的禁忌、差异等等,在进行外宣资料的英译时,如果对这些差异不了解,很容易造成翻译的尴尬。在外宣资料英译中如果不照顾西方人的文化习性,往往容易导致乏味、迷茫、一头雾水。此外,在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龙”代表吉祥,是“优秀”的代名词,我们也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但在西方文化中,他们的宗教信仰认为龙是凶残、贪婪的象征,那么在翻译时如果不注重这些差异,很容易让对方反感【2】。

参考文献:

1,黄佶. 跨文化翻译需要树立六个重要观念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72-80.

2,王晓路.“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以“龙”和“Dragon”为例的词语文化轨迹探讨 [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16-124.

  【黄佶评论:希望外交部和其它外宣部门的领导同志能够读到这篇论文。】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文化特有词的翻译研究——以中国俗语翻译为例
温育仙(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030024)
名作欣赏,2018年33期

  ……

  “龙”的翻译足可以说明中西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大凡论及中国文化,人们总不免提起“龙”。四海之内的中国人都把自己看作是“龙”的传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神圣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标志。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词语都是褒义词。中国文化也常被喻为“龙”的文化。然而,这个“龙”字在翻译中竟成了让译者感到棘手的一道坎。究其原因正是基于中西文化的不同。“龙”与英语中的“dragon”根本就不是对应词。“龙”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是帝王和高贵的象征;而“dragon”却是西方传说中的有翼,能喷火的巨大怪物,是魔鬼和罪恶的象征。由此看来,二者的文化内涵根本不同。也就不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名称“龙的传人”译成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无异于把中国人描绘成魔鬼的后代。

  ……

  (四)注释法:有的俗语只有在历史背景和典籍出处说明以后才能充分表达它的意义,所以译者有时必须酌情加注使其意义充分表达出来。有的典故初次向外国介绍时,必须依靠注释的帮助,读者才能懂。例如,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一文中,运用了多个典故,“一登龙门”“三千之中有毛遂”等。一位老师在为学生作范文时,就使用了加注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典故。“一登龙门”译为“just as a carp has jumped over the tall Dragon Gate”。另加注释:“The Dragon Gate in a Chinese legend was grand and tall. It was almost impossible for a carp to jump it over. If one succeeded in doing that, the carp will also become an almighty god enjoying great honor and reputation.”这种处理方法是比较得体的。通过简介龙门的历史来源,使不熟悉这一典故的外国人很容易就理解了文章的意义,保证了翻译的充分性。

  作者:温育仙,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

  【黄佶评论:既然龙和 dragon 不是对应词,那么“龙门”就不应该译为 the Dragon Gate。因为这样翻译的话,外国人要奇怪了:为什么中国鲤鱼跳过一个西洋鬼门关之后,立即变得高大上起来?另一方面,外国人可能会想:为什么鲤鱼要跳过这个 gate,而不是从这个 gate 中间游过去?这不是要容易得多了吗?所以,此时可能要回到“鲤鱼跳龙门”神话的本义,做更加具有可接受性的翻译,例如把“龙门”译为 Long Men Dam,或者 Loong Gate Dam。】

基于达姆罗什椭圆形折射理论的茶文学作品的创译研究
褚凌云(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1~2

  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这句话其中的一个译文是“Would you make Master Bao a cup of Dragon Well tea?”译文对于“龙井茶”的翻译是“Dragon Well tea”,目的是通过借用东道文化中已有的相关词汇进行平移式的翻译。“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司水灵物,通天神兽,吉祥瑞符,和平使者,是善和美的象征;然而西方的“dragon”是喷火怪兽,害人邪魔,战祸标志,恐怖象征,罪恶载体,整体上是恶和丑的象征,因此一直被排斥在西方主流文化之外。因此“dragon”一词与龙井所蕴含的茶文化相去甚远,单纯的移译容易造成对中华茶文化的误读,不利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另有译文为“Brew a cup of my Longjing tea to the Second Master”。“龙井茶”在这里利用其汉语发音特点直译为“Longjing”。笔者认为“龙”的汉语拼音与英文单词“Long”(时间长)在写法上完全一致,但发音不尽相同,容易造成混淆,因而这一译法也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对诸如“功夫”、“龙井茶”等文化空缺词的翻译,译者要具有创新精神。参考把中国功夫译为“Kungfu”“龙井茶”可以创译为“Loongjing tea”,这一译法既保留了“龙井茶”汉语发音的特点,与英文单词“Long”近似但又有区别,同时“Loong”看上去好似龙的两只大大的眼睛,有利于产生美好的联想,能够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简介:褚凌云(1980-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翻译研究、商务英语。

  【黄佶评论:汉语拼音在外文中的读音和中文原文往往差别显著,根据汉语拼音做音译时的确应该适当调整。】

韩国首都首尔在各国语言中的拼写方法不同

《易经》视阈下中国“龙”符号意义新释
季宏(安康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2月

  只有“慎始”,才能有效地掌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不做时间的奴隶。中华民族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符号,说明中华民族是时间的民族,是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民族。只有加强自我修养,节制欲望,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有意义的事业上,才是最吉祥的。西方基督文明在与中华文明的交流中,将“dragon”翻译成“龙”,这是极端错误的。“dragon”和“龙”的意义有天壤之别,“dragon”和“loong”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不能等而视之,更不能混淆糊涂。我们要通过影视作品、融媒体等方式向西方人解释“龙”的真正含义,说清楚中国“龙”是内时间的化身,民间“舞龙灯”、“划龙船”是在叙述中国人要做自己命运主人的强烈愿望。

  作者简介:季宏(1967- ),男,陕西安康人,教育硕士,安康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诗经符号学。

  【黄佶评论:不懂《易经》,但是赞同作者关于译龙问题的观点。】

----------

跨文化视阈下的字幕翻译——以电影《大圣归来》为例
滕馨舒,徐敏,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英语广场,2019年2月

  英译字幕中将“弼马温”翻译成“Guardian of the Dragon”。龙(Dragon) 无论在中国文学还是历史进程中都是智慧、力量和权势的象征。从汉代初期开始,历代君王以“真龙天子”自居;古往今来,人们也常常用龙比喻不凡才德之人。例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称“卧龙”(王天润,2013)。在龙的身上传承着无数炎黄子孙的尊敬与信念,我们也总是自喻是“龙的传人”。然而在西方人的文化里,龙是一种邪恶的生物。在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中,它就是魔鬼(the devil),是上帝的敌对者。曾被称为大龙(the great dragon),所以龙在西方文学中是罪恶的象征、邪恶的代表。至今在现代社会中,西方媒体会用dragon 象征“恐怖主义势力”。美国电影“Reign of Fire”将Dragon 描述为“未来世界的毁灭者”(黄佶,2006)。因此,译文中的“the Guardian of the Dragon”在让目的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内容同时也向源语的观众传达了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差异性。

参考文献:

黄佶. 关于“龙”的英译名的修改问题[J]. 社会科学,2006(11):161-169.

  作者简介:滕馨舒,本科。研究方向:翻译方向。徐敏,通讯作者,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黄佶评论:看不懂。“the Guardian of the Dragon”怎么“让目的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内容”了?外国观众从“the Guardian of the Dragon”里面怎么看得出“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差异性”?他们从字幕里只看得出孙悟空有一个绰号叫“魔鬼卫士”。】

龙文化的动静演变观 —— 基于龙的成语解读
蒋仁龙(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
夏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二期

  ……。而中国龙与 dragon 有着褒贬义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又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也给“龙”文化的宣传带来一定的困惑。文化的宣传是以共同的认知推理为基础,即受到认知环境的制约 [7],或理解为常规关系 [8],也就是说文化的宣传首先是要让另一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外来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而深入的了解涉及到一个过程,不是以直接灌输为主,如对于“龙”文化的宣传,不能直接以中国以龙为图腾,它不同于西方的 dragon。不同于西方的 dragon,又何以 dragon 译之呢?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命题。如何宣传“龙”文化,或者如何使“他者”了解“龙”文化,笔者认为应该从龙本身的演变着手,而龙的演变需要求诸于关于龙成语。

  ……

四、结语

  龙的成语在动物图腾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人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龙的习性到龙的飞升,再到龙的飞行,最后到龙的意象化这一种静态转动态再转静态的过程,揭示了龙文化的一种生成视角,从这种视角去阐释,也许可以消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不同文化的人更加了解龙文化的源初与发展,对于其接受度的提高也是有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7,Dan. Sperber &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Harvar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39.

8,徐盛桓. 成语的生成 [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 42-51.

  【黄佶评论:没看懂。不论龙文化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是涉及到一个如何译龙的问题,否则无法向外国人传播中国的龙文化,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

二语文化习得下的语用移情
冯晓华(汉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4月

  类似的例子还有大家所熟知的“龙”,“龙”代表的是中国的图腾文化,如“龙袍”“龙颜”“龙体”等在封建社会是帝王的象征。在民间,龙的形象已经成为了民族的象征,如“龙的传人”、“望子成龙”、“龙子龙孙”等都有吉祥如意的象征;相反,“龙”在西方文化中寄蕴着不同的内涵,它是“凶残、可恶”的化身,人们谈之色变。这种词汇内涵的不同正是文化差异的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在教学中要正确运用移情来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掌握正确的翻译方式。比如“望子成龙”不能翻译成“want son to be a dragon”,而应该是“want son to be a successful man”,“龙的传人”不能说成是“the offspring of the dragon”而是“the offspring of Loong”,著名影星李小龙可以说成“Li siu Loong”,而不是“Little dragon”,其中“Loong”像中国的象形文字一样,与中国龙形象相似,long 代表龙的身形长度,“oo”代表龙的眼睛,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

  作者简介:冯晓华(1982- )女,河南邓州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汉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黄佶评论:李小龙的英文名之一是 Lee Siu Loong。】

汉英动物类文化负载词语义探究及启发
汤捷,通信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43000
汉字文化,2019年第六期

  在汉英语言表达中,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天壤之别、最具代表的动物便是“龙”(dragon) 了。在汉语中,龙乃是吉祥的象征。如“鱼跃龙门”“龙马精神”等。中国人在姓名中也喜欢用“龙”字,比如贺龙、李小龙、成龙等。在中国的建筑物中常见雕龙画凤,其中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西方中的 “Dragon”,它也译为 “龙”。可是二者就千差万别了,可以说中国“龙”截然不同于西方“龙”。中国的龙代表尊贵吉祥,是正面的形象。西方龙代表恶魔黑暗,属于负面的形象。《圣经》中恶魔撒旦(Satan) 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黄佶评论:作者认识到了“中国‘龙’截然不同于西方‘龙’”,但如果能再进一步,指出两者名称也应该截然不同,就好了。】

------------

用玄奘“五不翻”理论浅析英汉外来语的影响
陈延琼(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504)
农家参谋,2019年09期

  如梵语的“般若”出自《瑜伽经 / 合一经》,有一种庄重之感,和“智慧”意思相近,但是如果我们直接把“般若”译为“智慧”,则显得颇有轻浅之感,因此要采用音译的方法以保留原来词汇的原汁原味。例如“龙”字一词的翻译,有人将其译为“dragon”。“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祥瑞的象征,能驱邪、避灾和祈福,而且龙神通广大,能显能隐,也能呼风唤雨,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神异动物。然而英语“dragon”一词是一种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含有贬义。因此将汉语的“龙”译为英语的“dragon”,则有扭曲原意之嫌,损害了“龙”在中国威武高位的形象,因此这一翻译实为不妥。有学者提出,应该用音译法,直接译为“loong”,这种译法相对来说较能为人接受,因为它既保留了龙威严的形象,也达到了表意和交流的目的。

  作者简介:陈延琼,现就读于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8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黄佶评论:“般若”这个例子有意思。“如果我们直接把‘般若’译为‘智慧’,则显得颇有轻浅之感”。中国的文化概念走出去时,很多中国人怕外国人看不懂,好心努力意译,但结果却可能是外国人觉得“有轻浮之感”。打字时搜狗输入法提醒我,“般若”的发音是 bo1 re3(波惹)。估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读错发音。显然,只有少数比较精通佛法的人才能正确发音,这又产生了识别作用,能够正确发音的人心里肯定有一些自豪感。所以,音译的作用是很丰富的。】

bo1 re3

跨文化视阈下汉语习语英译的对等和存异
陈钰(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中西方在这两个方面的差距更加明显。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会给翻译带来诸多困难和制约。例如,“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无不以“龙”自称,它是力量、智慧、威严、权力及喜庆的象征。在汉语中有许多跟“龙”有关的成语,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等。但是在英语中,dragon(龙)所代表的意义和形象往往是“邪恶”“凶狠”“恐怖”之类的。这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中西方对于“龙”的截然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宜把“龙”直接译成 dragon,以减少不同文化背景可能产生的误解。

引用文献

包惠南,包昂. 2003.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M]. 北京:外文出版社.

胡文仲. 2000.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 [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64.

Gentzler, Edwin. 1993.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86.

Nida, E.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注:本文系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英语口语与演讲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编号:2016SH0026B)的研究成果。

作者信息:200129,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原载:英语教师,2019年第12期

  【黄佶评论:“龙”不宜直接翻译为 dragon,那么应该翻译成什么呢?总不能以后遇到“龙”字就空在那里不翻译吧?学术研究的核心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定论或者存在争议的事情,也许恰恰是一个学术金矿。越是人们七嘴八舌争论不休的问题,越是应该勇敢地冲进去,进行研究,表达自己的观点。该论文发表于 2019年,但是所引用的文献最晚是 2003年的,难道这十五六年间跨文化翻译领域里没有任何值得参考或讨论的新案例、新动向、新观点吗?(2019年8月12日)】

------------

解构主义翻译观视域下文学作品不可译性探究
付巧玉(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总第298期

  况且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绝对等值,有的即使是相同的指示意义,但所涵盖的内涵却大相径庭,如中国文化中象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图腾“龙(dragon)”,它代表正义,而在西方国家“dragon(龙)”却是凶神恶煞的怪兽,中华文化中的“龙(dragon)”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龙)”均属“此方无”“不在场”。由于二者在中西方读者心里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联想,唤起不同的情感,所以,这两个词在文化内涵上是根本不同的,翻译时切不可等同起来。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Ayy01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YY18206)。

[作者简介]付巧玉,女,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黄佶评论:“中华文化中的‘龙(dragon)’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龙)’”,这种表述方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的时候很为中国外语学界的学者们感到悲哀。明明知道中国的龙和西方的 dragon“在中西方读者心里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联想,唤起不同的情感,所以,这两个词在文化内涵上是根本不同的,翻译时切不可等同起来”,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创造两个新词使它们真的“不等同起来”。

  “中华文化中的‘龙(dragon)’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龙)’”,这种表述不仍然是在把它们等同起来吗?

  十几年前,民间即已经提出或发掘出了一些音译龙的方案,至少有五六种,汉译 dragon 一词的方案也有好几种。即使付老师认为它们全部都不合适,那也完全可以自己提出一组新译法。外语学界的老师们应该都是从外语学系或外语学院毕业的,应该读过甚至背诵过无数外文原作、原著,难道就不知道外国人动辄音译新概念的吗?再不济,平时经常接触汉堡、披萨、必胜客,可乐、寿司、巧克力,咖啡、香槟、伏特加,幽默、引擎、比基尼,……,难道不知道音译异国没有的东西的名字,是很司空见惯的事情吗?为什么到了龙这里,音译就这么难呢?

  “中华文化中的‘龙(dragon)’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龙)’”这种表述方法虽然工整,但是谁看得懂呢?即使一些人因为知道译龙之争,能够猜出作者的意思,是不是也会觉得很滑稽呢?

  “中华文化中的‘龙(loong)’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杜拉更兽)’”,这样表述不是清清楚楚、简简单单吗?民间很多普通网文的作者都在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表述,外语学界的专家教授们为什么不能勇敢一些,回到常识上来呢?(2019年8月13日)】

------------

外宣翻译的多维度“对等”
却正强,陈志凌(仰恩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

  与此相反的是,有一种外来的 Poison 香水,没有直译成“毒药”,而是根据其英语发音,译成“百爱神”,这样的译文让人感到该产品是好产品,反映出了香水这种产品的特点,达到了营销的目的。另外,众所周知,龙在中国文化里是吉祥富贵的象征,但在西方神话中,dragon(龙)却是邪恶的象征,这与中国人关于龙的想象完全不同。

作者简介:
却正强(1975- ),男,湖北荆门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陈志凌(1983- ),男,福建漳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教学。

  【黄佶评论:企业里的营销人员能够把 Poison 音译为“百爱神”,并且获得外语学院老师们的赞扬,但是外语学院的老师们自己却不敢音译 dragon。既然“在西方神话中,dragon 是邪恶的象征,与中国人关于龙的想象完全不同”,那为什么还要把 dragon 译为“龙”呢?这不是和把 Poison 译为“毒药”是一回事吗?不搞翻译的人,随口就把 Poison 音译了,而中国翻译学界无数专门研究翻译的人,几十年来却不敢音译一个小小的 dragon。真是中国学界一大奇观。

  两位老师在论文摘要里说:“外宣翻译不太追求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艺术性’和美学价值。它需要准确、简洁、精炼,没有‘言外之意’,避免引起歧义,造成误解,从而使国外受众充分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引起他们的积极回应和认同,达到交流的目的。”龙是中国的象征,国家主席带头说“我们叫龙的传人”,在外宣工作中,把龙和 dragon 互译,符合上述这些要求吗?能够达到外宣翻译的目的吗?能够在外宣翻译中实现“对等”吗?(2019年8月13日)】

------------

广西民族歌剧的对外传播与翻译策略
覃潇婧(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
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总第146期)

  上文提到的“虎死虎骨在深山,龙死龙麟在深潭”中的龙和虎是褒义的,比喻自己宁死不屈,考虑到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凶残的动物,如果简单把“龙”翻译为“dragon”会产生歧义,采用归化的方法可以将其翻译为 Chinese dragon,既展现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又能帮助目的语受众准确理解原文的思想。所以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对原语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按实际需要灵活将原文进行归化处理,调整文化差异。

  【黄佶评论:在绝大多数外国读者眼里,dragon 就是邪恶的杜拉更兽(dragon)。他们肯定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杜拉更兽(Chinese dragon)就是“褒义”的了?当然,我们可以在歌剧开场之前,向外国观众介绍一下:“中国的 dragon 是好的”。但是观众仍然会觉得很别扭,而且无法想象中国的 dragon 会好在哪里。这就好像:法国歌剧在中国上演时,主持人告诉中国观众:“‘法国的流氓’都是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好人”,中国观众肯定会觉得很别扭:“既然他们是好人,为什么要叫‘流氓’呢?‘法国流氓’仍然是流氓呀!”(2019年8月12日)】

“一带一路”建设与高校语言人才培养
杨迎华(贵州理工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4月,第2期

  实际上,由于我们不重视中文的英语翻译和介绍,出现过很多笑话和误解的。比如,我们不把“京剧”翻译成“Jingju”,而是翻译成“Beijing Opera”,外国人就以为京剧只是具有北京特色的话剧而已。更重要的是,我们把具有中国特色,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象征的“龙”翻译成“dragon”从而给外国人留下了中国文化邪恶的印象,因为英文的 dragon 本身就具有邪恶、凶残的意义。所以,在这里我们特别提出,今后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要勉强地用已有的英文词汇来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而应该直接用汉语拼音。通过直接使用拼音来表示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和管理,一方面省却了对我国的误解,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英语词汇,是一种 win-win 双赢的做法。

  【黄佶评论:杨老师的建议很好,但是有些中国文化负载词的汉语拼音会和英语常用词“撞衫”,例如 long(龙)和 long(长,久),这时应该怎么办?(2019年8月12日)】

------------

中国文化符号在对外汉语留学生中的传播现状调查研究
黄岩,宁隐琦(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
才智,2019年17期

二、调查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在辽宁省辽宁大学、沈阳大学以及辽宁石化大学的来华留学生发放问卷。发放问卷 50 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共 50 份,问卷调查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如:尼日利亚、美国、俄罗斯、几内亚、韩国、蒙古国、塞内加尔、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笔者利用 excel 软件对调查所有数据进行统计。

  调查问卷设置了包含象征性、生活、艺术、思想四个类型的 15 种中国文化符号的问卷,15 种中国文化符号分别是长城、龙、北京故宫、兵马俑、大熊猫、中国功夫、中国烹调、中华医药、唐装旗袍、汉语、春节、中国音乐、京剧、儒家、道教。调查了来华留学生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的符号和最喜欢的中国符号,以了解来华留学生对这些符号的认知和好感度。

三、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态度及解决方案

1. 中国文化象征性符号

  龙是典型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也是中国人的象征。然而,龙被错误译成 dragon,Dragon 则是邪恶、残暴和残酷的象征。问卷调查了 dragon 在留学生心中代表的含义,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寓意:正面的含义:天使、善良、吉祥;负面的含义:魔鬼、邪恶、凶险;其他含义:其他。调查结果显示,有 58% 的留学生认为 dragon 具有正面含义,36% 的留学生认为 dragon 具有其他含义,同时有 6% 的留学生认为 dragon 具有负面含义。

  中国龙与西方的 dragon 二者在形象与文化含义方面完全不同,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应该逐渐修改以前将龙翻译为 dragon 的做法,逐渐赋予中国龙吉祥、祥瑞等含义,树立中国龙的新形象,传播中国龙的正面形象。

  【黄佶评论:既然“有 58% 的留学生认为 dragon 具有正面含义”,只有“6% 的留学生认为 dragon 具有负面含义”,那为什么还要“在对外传播中应该逐渐修改以前将龙翻译为 dragon 的做法”?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正面评价 dragon 的留学生把 dragon 理解成了中国的龙,而那 6% 的留学生没有把 dragon 理解成中国的龙,仍然是他们母国文化里的杜拉更兽(dragon)。因此,使用已经受到了中国文化影响的外国留学生测试对 dragon 一词的态度,是无法得到真实情况的。还是葛岩和秦裕林两位教授的测试方法比较科学:寻找一些完全没有接触过中国及其有关情况的美国大学生,测试他们对 dragon 的态度(点击阅读)。尽管这两位教授的观点和我截然相反,但是他们的研究方法的确是正确的。(2019年8月12日)】

------------

葛莉莹,谷俊儒,孔令娜,王立松:陶瓷术语翻译策略研究——基于“目的论”视角
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
作者简介:葛莉莹(1979- ),女,讲师
通讯作者:葛莉莹,geliying@tju.edu.cn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项目(TJWW18-004)

  以中国从古至今都极为推崇的龙图腾为例,陶瓷制品上常常会应用龙纹装饰,陶瓷品名里也会常常出现“龙”的字样。但许多译文中将“龙”直接翻译成“dragon”,这就掩盖了中西文化差异,忽略了中国的“龙”与西方的龙“dragon”在含义、象征和宗教背景方面都存在不同。中国的龙是代表祥瑞的图腾,而西方的龙则多代表邪恶,在翻译时两者无法对等,出现了词汇缺失现象,这种情况下,则适合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龙”可以依照威妥玛式标音法译为“Lung”,或是按照汉语拼音译为“Long”,以此来规避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原载: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9月,第21卷第5期
(黄佶于 2019年8月18日下载于知网)

  【黄佶评论:葛老师等提出音译缺失词汇,是值得肯定的,把“龙”音译为 Lung 或 Long 也是一种进步,至少避免了外国人借 dragon 是恶魔来妖魔化龙和中国。但是这两个词本来都有特定含义,lung 是“肺”,long 是“长,久”,这样译龙仍然容易引起外国读者误读。另一方面,lung 是“龙”的威妥玛拼音,但是中国大陆在六十多年前就已经不再使用威妥玛拼音了。(2021年9月14日)】

------------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中国典籍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以《陋室铭》英译本为例
康宁(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7月,第18卷第4期

  例 2: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
  译文:A mountain needn't be high;
  It is famous so long as there is a deity on it.
  A lake needn't be deep;
  It has supernatural power so long as there is dragon in it.
[5]

  在散文开篇的几句中,作者汲取《世说新语排调》中“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经典句式,运用更具新意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灵”“有龙则名”比兴陋室主人之德。其中,文化负载词“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象征民族精神。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图腾形象,中国人常常比喻自己为“龙的传人”;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罪恶的象征,“The Dragon”指“撒旦”、“魔鬼”。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之间在文化负载词方面的巨大差异。但是,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渐频繁,“中国龙”的形象和内涵已在外国人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译者采用“异化”手法旨在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为世界文化共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简介:康宁(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

  【黄佶注:参考文献只有四篇,没有“5”。】

  【黄佶评论:如果我们读到这样一句话:“洞不在深,有鼠则名”,我们会怎么想?我们会因为这句话的作者是美国人,就突然想到这个“鼠”不是一般的肮脏的鬼鬼祟祟的老鼠、而是活泼可爱的米老鼠?

  外国人即使知道中国的 dragon 是好的,但是看见“A lake needn't be deep; It has supernatural power so long as there is dragon in it.”这句话,脑子里首先理解出来的还是“湖不必深,只要有了恶魔就会有超自然的力量”,在疑惑不解之中,才会想到这个 dragon 可能是指中国的龙,是好的。

  也许我们中国人无法想象外国人的情况,毕竟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那么可以设计一个中文例子:

  如果某国人把他们的图腾名称汉译为“魔鬼”,经过该国和中国“频繁的文化交流”之后,这个“魔鬼”的形象和内涵能在中国人的心中会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很显然,首先还是魔鬼,其次才会想到是指该国的图腾,含义是正面的,然后又会觉得很滑稽,为什么把自己的图腾称为“魔鬼”?为什么不换一个名字?

  中国很多学者没有自信心去为龙创造一个独立的外文专用名词,却对外国人知道中国的魔鬼、撒旦(dragon)是好的这件事情,充满了自信心。真是匪夷所思。

  康老师使用“撒旦”一词时很顺手,这个词就是为 Satan 在中文里创造的专用名词。既然龙可以被译为 dragon(这是归化翻译吧?),那么在汉译 Satan 时也应该归化翻译为“阎王爷”,或者“欧洲阎王爷”。

  既然中国人使用音译词“撒旦”毫无障碍,那为什么不为龙在外语中创造一个音译专用名词呢?为什么要担心外国人看不懂呢?为什么要寄希望于外国人会主动正面理解 dragon 这个本来的贬义词呢?(2019年8月20日)】

------------

《射雕英雄传》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
王丽斌(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海外英语,2019年14期

  6)中文:鬼门龙王
  英文:The dragon King
  分析:在《射雕英雄传》中沙通天号称“鬼门龙王”,虽然其武功平平,但这外号却能唬人。与侯通海一样,活动区域在黄河一代,多与水接触,因此外号上取“龙”,“鬼门”意在衬托气势,初听名号可能会令人闻风丧胆。英文译为“The dragon King”,省略“鬼门”顿时气势上就降低许多,达到的效果远不如中文的外号。

作者简介:王丽斌(1996- ),女,福建师范大学在学研究生,英语笔译方向。

  【黄佶评论:英语单词 dragon 的主要含义是恶兽、恶魔,次要含义是东亚龙,因此,dragon 一词已经包含了“鬼门”这个概念中“令人闻风丧胆”的喻义,所以,“鬼门龙王”被译为“The Dragon King”还是合适的。(2019年8月20日)】

------------

南音唱词翻译的局限性及应对策略
吴丽冰(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年8期

  4,怙伊此去遂了乘龙跨凤郎。
  英译:Let him go there and become a Mr. Rise.

  在中国,龙作为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历来受到国人推崇,甚至被作为中国的图腾。“龙的子孙”“中国龙”等词语就体现了中国人对龙的特殊情愫。而在西方英语世界,龙对应单词“dragon”,其意象是一种邪恶的生物,代表的是恶势力。对中国人来说,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凤的形象代表着吉祥如意、福寿绵长。而在西方英语世界,凤对应单词“Phoenix”,其表示的意象是一只浴火涅槃的神鸟,并没有包含吉祥寓意。所以,对于“乘龙跨凤郎”不可简单直译,而应该先弄明白“乘龙跨凤郎”的意思,再在英语中找出文化对应等值的词汇进行意译。在汉语中,“乘龙跨凤”是指一个人步步高升,拥有非凡成就的意思,可意译为“to have a meteoric rise”,故“乘龙跨凤郎”就可以翻译为“Mr. Rise”( 白马王子) ,不仅符合源语意思,而且简单易懂。

  【黄佶评论:的确不必“逢龙必译”(无论是译为 dragon 还是译为 loong),最终的译文“简单易懂”是很重要的。“乘龙跨凤”是对“郎”的成功与得意的比喻。比喻,一定要使用读者熟悉的事物做参照物,否则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如果读者为了搞懂参照物花费很多精力,那么就是典型的节外生枝了。对于外国读者,“龙”(loong)和“凤”(voong)都很陌生,所以即使把“乘龙跨凤”一字不差地译成了外文,外国读者也会一头雾水。(2019年8月28日)】

(黄佶编辑配图,2019年7月2日,后有增补)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