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投稿信箱:1131376436@qq.com  《译龙风云》

学术论文

中国文物、景点和菜肴名称翻译的四层结构设计

黄佶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难以用三言两语讲清楚,中国的文物、景点和菜肴等的名称翻译成外语时难以做到简单明了。因此,可以把名称翻译的“指认”功能、“介绍”功能和“文化”功能分开来,用拼音字母承担第一项任务,用外文短注释和长注释分别完成后两项工作,使外文译文摆脱字数不能太多这一约束,较好地完成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

  中国的很多文物、景点和菜肴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在将其名称翻译成外文时,如果想把文化含义说出来,则单词数很多,不易传播,多次提及时也会非常啰嗦;如果译文简洁,则因为字数太少而无法传达文化内涵。

  某博物馆中介绍排箫的展板是这样写的:

  排箫
  【中文详细介绍】
  Panpipes (paixiao)
  【英文详细介绍】

  这里 panpipes 是排箫的英文名称,paixiao 应该是“排箫”二字的汉语拼音,但实际上不是,因为没有声调符号。如果 paixiao 是“排箫”二字的音译,似乎又没有必要,因为中文介绍里说了这一排箫“与世界各地的古排箫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把“排箫”意译为 panpipes 不会产生异议,铭牌作者为什么要写上 paixiao,令人费解。

  在这块展板的右侧,是介绍笙的展板,上面的文字是这样的:

  笙 Sheng
  【中文详细介绍】
  【英文详细介绍】

  由于笙在英语中没有对应单词,于是展板作者将其音译为 sheng,外国参观者只能依靠英文详细介绍来获悉什么是 sheng。

  这两块展板的形式和功能是一样的,而且紧挨在一起,但是文字结构却完全不同。

  在稍远处编磬陈列处的铭牌是这样写的:

  曾侯乙编磬
  Bianqing from Marquis Yi's tomb

  这个译文则字数太多,太啰嗦了,外国人复述时太累。而且由于铭牌面积较小,无法撰写详细的外文介绍,于是外国人无法理解什么是 Bianqing,需要参阅其它展板或资料。

一,中国文物名称的翻译

  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笔者建议将文物等的名称翻译成外语时使用如下四层结构:

  1,汉语名称
  2,拼音字母(含声调符号)
  3,英文简单解释
  4,英文详细介绍

  第一层结构是这一文物的汉语名称,对于外国人来说,这是此物的标准“外文(中文)名称”。对于学过中文的外国人来说,这也是最准确的原文。

  第二层结构是其汉语名称的汉语拼音(包含声调符号)。这部分有两个作用:

  (1)使初学汉语的中国儿童和外国人知道这些汉字的读音。写出声调符号可以明确告诉参观者:这是汉语拼音,而不是某种外语;

  (2)把汉语名称罗马字母化了,这样,即使没有学过中文和拼音字母,大多数外国人也能够大致地读出文物的名字。这个罗马字母化了的名称也成为了一种符号,代表这种文物。

  把中文名称罗马字母化可以大大扩展其被外国人识别的能力。我不懂阿拉伯文,每次看到都手足无措,但是很多阿拉伯画家在他们创作的时政漫画中都会写上自己的罗马字母化之后的名字,这样我立即就能够识别了。

  使用拼音字母来把文物的汉语名称罗马字母化,不仅能突出中国的主体地位,帮助人们学习或复习汉语,而且能够避免一些麻烦。

  在把汉语音译成外文时,大多数人主张按照拼音字母规则进行,但是在外文中很多字母的发言和汉语拼音不同,例如 q、x 等等在英语里的发音完全不同。如果不按照外语的发音规则改写拼音字母,则各国外国人的发音不同,甚至无法发音;如果改写,则涉及按照哪种外语改写的问题。如果按照英语发音规则改写,例如把 qi 改为 chi,把 xi 改为 shee 则会显得过于抬高了英语的地位,还可能引发其它争议。所以,干脆用拼音字母把文物的中文名称罗马字母化,这也符合中国政府和联合国的规定。

  这些拼音字母既可以视为音译,但又不是音译,却起着和音译相似的作用,也为各国外国人自己音译提供了参考和基础。

  第三层结构是这一文物的英文名称,如果在国外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物,无法直接翻译,则用英语做简单的解释,一般不超过十个单词。

  第四层是用英语撰写比较详细的解释,包括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等等,长度视铭牌面积而定。如果铭牌较小,可以省略这一内容,仅在其它详细说明材料(如展板、导游手册、博物馆的网站等)中出现。

  上面选择英语为例是因为它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种。如果去其它国家举办展览,可以更换为该国语言。

  于是,上述三种文物的中英文铭牌可以这样写:

  排箫
  pái xīao
  panpipes
  【英文详细介绍(可选)】

  笙
  shēng
  a kind of wind musical instrument
  【英文详细介绍(可选)】

  编磬
  bīan qīng
  percussion instrument made with stone or jade
  【英文详细介绍(可选)】
  (名称和译文中省略掉了“曾侯乙”和 from Marquis Yi's tomb,因为整个展览中的文物都是发掘自曾侯乙之墓。)

  这一四层结构借助拼音字母为中间环节,顺畅地从中文过渡到外文,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由于都使用了四层结构,整个博物馆的铭牌、展板的格式也统一起来了。

  如果需要写出中文详细介绍,可以放在外文简介下面,即:

  1,汉语名称
  2,拼音字母(含声调符号)
  3,英文简单解释
  4,中文详细介绍
  5,英文详细介绍

  目前输入带声调符号的拼音字母还不太方便,美观的字体也不多。为了方便制作铭牌,也可以不写出拼音字母的声调符号,但每个汉字的拼音字母要用空格分开,不要连写,例如 pai xiao,Bai Hua Shan Fang,而不是 paixiao、Baihuashanfang,以免阅读困难。

  字母大小写则按照下方外文的规则。假设下方使用的外文是英语,在英语中物品的名称首字母不大写,地名首字母大写,上述例子中 pai xiao(排箫)是物品,Bai Hua Shan Fang(百花山房)是景点,所以前者首字母都小写,后者首字母都大写。

  下面所讨论的景点和菜肴名称也可以使用这些原则。

二,中国景点名称的翻译

  中国还有大量其本身或其名称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景点,翻译它们的名称时也可以采取以上四层结构。

  翻译景点名称的目的有两个:

  (1)使外国人能够识别景点,帮助其规划游览路线,避免迷路和原地绕圈;

  (2)向外国游客传播中国文化,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

  既然靠单一的翻译方法难以同时完成两项任务,那么干脆把两项任务分别交给不同的文字。

  (1)针对第一个目的的措施:

  把景点的汉语名称全部罗马字母化,实际上是给汉语名称配上拼音字母,但这不是“音译”,因为同时还配上了声调符号。也就是说:为景点名称配上拼音字母之后,外国人就能知道各个景点的差别了。

  即:他们知道自己现在在 Xíang Yún Gé(祥云阁),而不是在 Gūan Yúe Tái(观月台),可以通过地图或指路牌,知道应该如何去 Bǎi Nían Mǔ Dān(百年牡丹)。

  由于大多数汉语拼音字母的发音和外文里的相近,所以外国人看见拼音字母后,能够大致地读出景点的(中文)名称,这样有利于他们向中国游客或景点的工作人员问路。

  武汉黄鹤楼被译为 Yellow Crane Tower,外国人向中国人问路时,不懂英文的中国人就会一头雾水。

  如果上面写有拼音字母 Húang Hè Lóu 或 Huang He Lou,即使外国人读出来怪声怪调,中国人也可能听懂。

  为汉语景点名称配上拼音字母仅仅为不认识汉字的外国游客提供了一套他们能够看懂的代号或识别符号(罗马字母组成的景点名称),但是这些符号不能传递任何文化信息。为了实现第二个翻译目的,还需要做下一步的工作。

  (2)用外语撰写景点名称的简要注释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撰写简要注释”,而不是“翻译景点名称”。

  由于已经有拼音字母在担任景点名称符号的作用,所以不必要求外文注释比较简洁,注释的字数可以较多(但最好不要超过十个外文单词),这样可以比较详细地介绍景点名称的文化内涵。

  这一注释可以使外国人比较详细地了解景点名称的含义,例如“观月台”现用的译名是 Moon Watch Platform,毫无文化色彩,倒像是一个天文观察区域或设施。

  如果把“观月台”注释为 a platform for enjoying the moon together,则有了浪漫的文化色彩。请注意,这是对 Gūan Yúe Tái 的注释,而不是“观月台”的外文译名。

  为了显示是注释,而不是译名,译文的首字母小写,除非遇到首字母必须大写的单词排在最前面的情况。

  外国游客在写游记时,会按照外文写作的习惯,把拼音字母作为景点名,文中第一次提及它时会在后面放上注释,即:Guan Yue Tai (a platform for enjoying the moon together),后面则简单地写为 Guan Yue Tai。

  外国地名译为中文时,逻辑也是这样的,例如:“Arizona,中文翻译过来叫亚利桑那州,在奥哈姆语中有‘小小的泉水’的意思”。随后都只写“亚利桑那州”,而不再介绍其含义,因为读者已经知道了。

  如果景点名称包含复杂的传说或背景故事,还可以为其用外文撰写更详细的介绍。

  例如告诉游客是谁曾经在观月台上观月,留下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外国游客“九曲桥”可不是简单地有九个弯曲,“九”这个数字在中国有特殊的含义;又例如“龟山湖”得名于湖中央小山的形态,以及有关的传说;“君子堂”纪念哪四位君子,等等等等。

  整个景点名称的译文为四层结构:

  (1)汉语名称
  (2)汉语拼音(含声调符号)
  (3)外文简要注释
  (4)外文详细介绍(可选)

  上述四层结构可以灵活取舍,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选项。

  1,简易导览地图:

  写出前两项内容:景点的汉语名称,对应的拼音字母,建议包括景点序号。

  2,指路牌:

  写出前两项内容:景点的汉语名称,对应的拼音字母,建议包括景点序号。建议把指路牌面积做大一些,以便把第三项内容——外文简要注释——也写上去,例如:

  九曲桥
  Jǐu Qū Qíao (12)
  the bridge with nine turns
  方向箭头,大致距离(米数)
  (假设九曲桥在园内的景点编号是 12)

  在指路牌上,景点名称的文字字体和字号要与功能性设施(例如办公区、出口、儿童园和厕所等)的名称有所区别。或者不做在同一块指路牌上,文化景点单独做指路牌,以突显景点的文化特色。

  功能性设施的名称为中英文对照,不使用汉语拼音。

  3,景点处的介绍牌

  四项内容都写出来,如果面积足够大,可以配上多种语言。

  4,辅助材料:

  印制外文版导览小折页,分发或销售给外国游客;或者制作电子地图、开发园内导览软件,供外国游客下载。

  其文字内容为:

  小折页上的地图部分:

  (1)景点的汉语名称:虽然这份材料专供外国游客使用,但小折页上不要全部是外文,也要有中文,让外国游客能感受到异国情调,愿意保留这本小折页作为纪念品,也方便外国游客向中国人求助指路;

  (2)景点名称的拼音字母和景点序号:供外国人把折页上的内容和指路牌以及景点介绍牌上的内容对应起来,也和下述索引部分的内容对应起来;

  小折页上的索引部分:

  四项内容都写出来:

  景点的汉语名称;
  景点名称的拼音字母和景点序号;
  景点名称的外文注释;
  用外文撰写的景点名称背后的故事(可选)。

  可以先制作英语小折页,在使用中检验上述翻译思路,成熟后逐渐制作其它常用语种的小折页。

三,中国菜肴名称的翻译

  为了方便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外国来宾,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和商务局于 2007年12月发布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但其中大部分菜名的译法很不合理,其指导思想仍然是单纯的“翻译”,而没有把这项工作视为跨文化传播。

   例如“夫妻肺片”被译为 Couple's Sliced Beef in Chili Sauce(夫妻的牛肉片放在辣酱油里)。这种翻译不仅粗陋荒诞(什么叫“夫妻的牛肉片”?),而且也没有向外国人介绍夫妻肺片这道名菜的来历,失去了一次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机会。一个外国人即使点了一百次这个菜,也无法从菜单上知道它的菜名是 fu qi fei pian(夫妻肺片),更无从知道张氏夫妻艰苦奋斗、创建“夫妻肺片”这一名菜的故事。

  实际上中国菜肴名称的翻译也可以使用上述四层结构:

  1,汉语名称:夫妻肺片
  2,汉语拼音:fū qī fèi pìan
  3,英语简介:sliced beef in chili sauce
  4,英语详细介绍(可选)

  第二层的拼音字母把这道菜肴的名称罗马字母化了,这样外国人就能够识别并读出大致的读音,方便了他们点菜,毕竟大多数中国服务员不懂英文或者水平有限。而且外国人多次点菜之后,这些菜名就会直接成为外语中的外来语(对中国人来说是“外去语”),如 gong bao ji ding(宫保鸡丁)那样。

  第三层用外文简要介绍菜肴的主要原料和制作方法,可以使外国游客迅速地大致了解菜肴的原料、口味等,避免他们点菜时无从下手,肚子饿的时候却点了好几个各式各样的汤。当然,菜谱上配有照片就更好了。

  对于有来历、有文化背景的著名菜肴,可以用外文介绍该菜肴或其名称的历史来源和文化背景,即第四层的内容。外国人点菜之后,在等菜上桌的空闲时间里,他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介绍文字,学习和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等会吃菜时也会更加兴致盎然,宾主之间也能有更多谈资。

  以上三部分实际上也构成了菜肴名称译文的三个基本元素:拼音字母构成的译名是这种中国菜的对外传播符号;短注释对菜肴进行简单的介绍;长注释是深度文化介绍。后面两部分可以帮助外国人建立对应传播符号的知识系统,以后他们一看见或听见这些中国菜名,脑海里立即会浮现出有关这些菜肴的信息。

  这三个部分也形成了逻辑上的梯次渐进结构,首先是名称,其次是物质内容,最后部分是文化内涵,一步步地、由浅入深地把各式中国菜肴介绍给外国人。

四,语言是变化的,简化是一个趋势

  人们在初次遇到一个新事物时,为了表达清楚,避免对方混淆或不解,往往会说得比较详细,例如“春节联欢晚会”,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一事物后,人们为了省力,就会简化表述方法,例如“春晚”。外国的东西进来时也是这样,例如 pizza 曾被译为“意大利馅饼”或“披萨饼”,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饼,就简称“披萨”了。

  在外译中国事物名称时要注意和利用好这个趋势。

  无锡蠡园内紧挨的两个告示板上对“蠡园”的翻译是不同的(这本身是一个错误,应该统一),左边的译为 Li Garden,右边的译为 Liyuan Park。

  前者没有利用上述规律,即使外国人都知道 Li Garden是一个garden(花园)了,garden 这个词也不能省略掉,因为 Li 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后者就能利用上述规律。当外国人都知道 Liyuan Park 是一个 park(公园)后,就可以省掉后面的 park,简称 Liyuan了,于是和中文发音完全一样了。外国人在蠡园附近问中国人“Where is the Liyuan?”时,即使这个中国人不懂外文,他也能够猜到对方是要去蠡园。

  同样道理,古漪园不要译为 Gu Yi Garden,而应该译为 Gu Yi Yuan Garden,虽然早期有点啰嗦,但能够逐步简化为 Gu Yi Yuan。

  中国人现在看见一个名词最后是“亚”(如“罗马尼亚”)或“斯坦”(如“巴基斯坦”)就知道这多半是一个地名,而不需要后面有个“国”(如“罗马尼亚国”)。道理是一样的。

五,文化的事情要请文化专家参与

  在翻译中国文物、景点和菜肴名称时,建议邀请中国文化专家,对名称从文化和历史的深度进行诠释。

  例如“普同塔”的“普同”是不是指“普天同庆”?如果的确是这样,那么外文注释就应该把这层意思体现出来。

  各个景点名称背后是否存在典故或传说,也应该考证一下。例如“缺角亭”为什么缺一只角?一些很高雅的景点名称是否出自古诗词?如果这些古诗词已经有较好的外译版本,可以参考或直接引用。

  有些景点名称的翻译要考虑外国人的思维习惯。例如中国人觉得年代悠久的花木(百年牡丹)很珍贵,但西方人会不会觉得 100-Year-Old Peony(一百岁的牡丹花)古旧沉重、缺乏活力?翻译时也许重点可以放在“长盛不衰”“永葆青春”上,改为面向未来,拼音字母仍然是 Bǎi Nńan Mǔ Dān,但是外文注释是 the peony flowers blossoming forever(永远盛开的牡丹花)。

  还有一些不妥的旧译应该改正,例如“鸳鸯湖”现在译为 Mandarin Duck Lake(字面含义是“普通话鸭子湖”),重译时胆子可以大一点,拼音字母是 Yūan Yāng Hú,但是英文注释是 the lake where swans falling love(天鹅们堕入爱河的湖)。即使这一不对称译文引发外界议论,效果也不可能是负面的。

  “戏鹅池”现在译为 Teasing Goose Lake(字面含义是“戏弄鹅的湖”),但是干扰和玩弄野生动物不符合世界当下的主流价值观——保护野生动物,不打扰它们的生活。因此,“戏鹅池”的汉语拼音仍然是 Xì E Chí,但是外文注释为 the lake for geese to amuse themselves(鹅群自娱自乐的湖),体现鹅在这里自由自在、不受干扰地生活着。如果中文名称可以修改的话,也可以把“戏鹅池”改为“鹅戏池”。

  一些地方把景点名称里的“龙”译为 dragon,例如“龙潭”翻译成 Dragon Pool,也不合适。因为欧洲神话虚构动物杜拉根兽(dragon)和中国的龙不同,它们喜欢喷火攻击人,而不像龙那样能够居住在水里,毕竟水火不相容。“龙宫”也不应该翻译成 Dragon Palace,因为“龙宫”建造在大海深处,杜拉根兽住在那里是要被憋死的。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高贵吉祥的寓意,而杜拉根兽往往象征吃人恶魔,因此把景点名称里的“龙”字译为 dragon 向外国游客传递的信息是恰好相反的。

  龙的身体修长灵动,杜拉根兽的身体则庞大笨拙,外国游客看见 dragon 一词,绝对想象不出“龙”字带来的意境。

  中国独有的事物最好还是音译,在早期可以对这些新造的音译词进行一些注释,如果铭牌面积有限,可以写在当地的导游手册或网站上。

  在进行翻译时,不宜让普通的美术设计人员或打字店员工自己翻字典或用机器进行翻译,这样不仅可能没有把文化内容翻译出来,还可能犯低级的语言错误。

  外译工作不是小事,轻则词不达意闹笑话,重则引发国际争端。建议邀请外语专家,尤其是文学翻译方面的外语专家,或外国的文化学者(外国人),为文物、景点和菜肴等的名称进行翻译,并同时撰写外文注释和详细介绍,至少参与译文的审核工作。

(黄佶,2018年7月)

  (此文发表于学术期刊《园林》2018年z1期(首届长三角古典园林文化论坛专刊),可在万方数据库下载。知网未收入。)

(黄佶编辑增图,2023年2月25日)

相关链接:

专题:2024 是 Loong 年

译龙为 Loong 实际使用案例按分类排列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