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不知道怎么的,中国人好像越来越怕音译就怠慢了外国人

  知乎问答:与日本文化输出相比,中国文化输出差在哪里?

  我是一名交换生,在国外交换的几个月里,我感觉老外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普及度不高而且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误区。这与他们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想这可能与文化输出有关。

  请问,和日本文化输出相比,我国文化输出差在哪里?如何做到强有力的文化输出?

--------------------

龚健男(芝加哥大学 生物物理博士在读):

  已经有人提到名词翻译的问题了,我做个补充。

  汉语和日语在输出本国词汇上,几乎是两个极端。个人体验是,日语对音译的使用已经到了几乎不考虑阅读人的感受的傲慢程度,而中文对意译则是一种过于执着以至于犯傻迎合的程度。两种其实都有点过,但是相比起来,我宁愿选择日本人的傲慢。

  先举几个例子比较一下:

  汉字 中译英:Chinese characters
  汉字 日译英:Kanji

  饺子 中译英:dumpling
  饺子 日译英:gyoza

  京剧 中译英:Beijing opera
  歌舞伎 日译英:kabuki

  兵马俑 中译英:terracotta warriors
  伏见稻荷大社 日译英:Fushimi Inari Tasha

  旗袍 中译英:Chinese dress
  和服 日译英:Kimono

  天坛 中译英:Temple of Heaven
  清水寺 日译英:Kiyomizu-dera

  白菜 中译英: Chinese cabbage
  萝卜 日译英 :Daikon

  葱油饼 中译英:Scallion pancake
  章鱼烧 日译英:Takoyaki

  柳叶刀 中译英:willow leaf sword
  日本刀 日译英:katana

  天干地支 中译英:heavenly stems, earthly branches
  风林火山 日译英:furinkazan

  可以看到中文的这种意译有多蹩脚,如果都能像长城 the great wall、火锅 hotpot 这样,确实能传达出准确的意思,那也罢了,但更多情况是仅仅为了意译而强行逐字翻译字面意思,比如评论区提到了天干地支 heavenly stems, earthly branches,翻译成天的主干,地的分支,然而事实上我们中国人理解这个词根本不会按照字面意思拆开来理解,就是直接当作一个完整的词语,表示一种纪年方式而已。类似还有花鼓戏 flower drum opera,太和殿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还有的就是随便找个外国意思相近的词敷衍,作出各种哭笑不得的妥协,比如把饺子翻译成 dumpling,类似于把 hamburger 不音译成汉堡而译成肉夹馍一样。而至于像天坛,京剧这种,翻译成了天堂寺,北京歌剧,连意思都完全改变了。更多的还有什么粽子叫 rice dumpling,龙叫 dragon,紫禁城叫 forbidden city。这些如果用音译本来是完全不违和的。

  更搞笑的比如兵马俑 terracotta warriors,普通话 mandarin,要是英语学得不好连说都不知道怎么说,自己国家的人在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的文化符号时,居然还得反过来先学一些奇奇怪怪的外国词来表达,真的不像话。

  而日本是不仅本土的词要音译,就连外语有的词,如果在日本的语境里,他们也敢于坚持使用日式词汇,比如上面列的萝卜要说大根,还有比如老师说 sensei,外国人说 gaijin,我遇到最离谱的是美国的日裔用英语说他们是第几代移民,不说 third generation 之类,说 sandai。

  相比于依附国外已有概念的意译,这些音译词,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专属于本文化的意象,词汇本身就已经带有文化属性。比如龙,当你用 dragon,所表达的含义只是一种“中国版本的西方龙”,只有当你用 loong,那才是真正的,中国本土神话中,特有的龙。

  早年间中文其实也不怕音译的,像功夫 kung fu,太极 tai chi,风水 feng shui,师傅 sifu,道Tao 这种词,都是当年中文最早的文化符号,到现在美国的各种美剧电影里还在使用。但不知道怎么的中国人好像越来越怕音译就怠慢了外国人,生怕让外国人听不懂似的,把我们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一个又一个地,用一种不三不四的方式翻译出去。得亏日本抢先输出了不少像围棋 go,禅 zen,麒麟 kirin 这种词,换成中文来翻译出去恐怕又要翻译成什么 surrounding chess,the principle of Budda,Chinese unicorn 之类又臭又长的烂词。

  我知道现在大家都在说文化输出输出的不是传统文化了,但是即便在流行文化中,基本的传统文化符号,仍然是骨架般的存在。像旗袍这种,中国最代表性的服饰,虽是传统元素,但已经成为各种国风国潮的标配了,然而到现在这旗袍的英文还没个标准的说法,有的会音译 qipao,有的机翻会翻译出一个 cheongsam(长衫),更多情况只会说 chinese dress,连使用原生词汇的自信都没有,本身就低了一个档次,怎么跟 kimono 比输出呢?

------------------

Miss X(英语教育、育儿咨询):

  我想分享两个发生在我身上的小故事,都是和把中国的事物和文化介绍给西方国家(以英文形式)有关的。

  故事一:

  有段时间我翻译了一系列跟中国美食有关的短视频发到 youtube 上面。在翻译时我特意采取了食物名字使用普通话拼音拼写的原则(部分广东特色美食使用了粤语发音)。我自认为这样做挺好的,可没想到发出去后评论炸锅了:

  “做视频的这个人英文真不怎么滴,小笼包和麻辣烫都不会翻译,还用拼音。”

  我真的知道小笼包一般叫 soup dumplings,麻辣烫叫 spicy noodle soup。

  “你用这么多拼音,老外不会念也不知道是什么,那你做这个视频有什么用?”

  合着 Sushi, sashimi, teriyaki, hibachi, yakitori 这些词都是英文原生咯?

  我看老外们说得挺好的啊,没人说 raw fish over rice, meat in sweet soy sauce, iron plate grill, chicken skewers 啊。

  更重要的是,只要你一说 sushi,大家就知道是日餐,也大概知道是什么样的食物,这就是成功的饮食文化输出了。

  所以我才希望老外们一看到 Malatang,就知道是中餐中一种辣辣的食物,一看到 Xiao Long Bao,就知道是中餐里一种外面是面皮里面是肉的食物,一看到 Jianbing,就知道是一种类似可丽饼而且里面裹着鸡蛋和脆面饼的食物。

  文化输出,一定要坚持住自己的阵地,明确自己的特色,该用本国语言就用本国语言,不要费尽心思想怎么翻译成纯英文。

  这一点,日本就做的很强。

  ……

---------------

优雅解(Coder):

  拉面和饺子这两种起源于中国的美食,中国译成 hand pulled noodles 和 Chinese dumplings。

  反观日本,译成了大和味十足的英语:Ramen 和 Gyoza

  这两个日式英语词之后被纳入为正式的英文单词。

  日本人这么做背后的逻辑,以及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益处,大部分中国人要么理解不了,要么想都没想过。

  文化输出是需要土壤的。

  类似的:日本刀 Katana,忍者 Ninja,寿司 Sushi,围棋 Go 等等

  你不喜欢日本,但只要你来到英语环境,逼着你也得学几个日语单词

  在海外时有些日本留学生,“Hai”和“Yes”会互换着说,他们还不觉得尴尬。

  最有意思的是,身边日本同学没有给自己取英文名字的现象,现在还能记得,一个女同学叫“Saori”,她的日语原名,姓忘了,挺长。

  老师点名时竟然把 sa 和 ori 拆分成两个单词来读,中间明显停顿,这方面白人也潜移默化的被影响了。

  还有叫 Seiko、Tomoya 的同学、同事,都是他们的日语原名。

  而中国留学生会更乐于迎合老外的感受。

  你要是没个英文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留学生,女生都是 Amy、Chelsey,男生都是 Peter、John。

  文化输出大概跟民族性格也有点关系吧。

  很多评论指出日语好发音,个人觉得太主观了。

  Lamian 不比 Ramen 难发音,被日本人抢先译成 Ramen 的一个后果,现在老外日常指代所有带汤的面都叫 Ramen,包括超市里的方便面包装上,也都开始写成 Ramen。

  有个网红 up 主在 Youtube 上发的自制拉面的视频,评论区很多中国网友为拉面正名,表示拉面其实是中国美食,随着二战才传入日本的,看了让人心酸。

  论抢文化这块,韩国就是嘴炮,日本才是身体力行。之前第一次被带去当地日餐店,位置 downtown 附近,同行一白人 local,一韩裔,看菜单直接懵逼了。

  "teriyaki, teppanyaki, sashimi, udon, yakitori, tempura"

  “心中一万只羊驼奔过……,这些都是啥?这些是英文单词?”

  难道不怕顾客看不懂而乱点餐闹笑话吗?

  可笑的是,手机查了后发现还真是英文单词,人生第一次要吃饭,先得背单词。

  但是,跟 hand pulled noodles 相比,Ramen 是不是一下就显得高大上起来了?

  因为没吃过就不知道是啥的食物一定很高端啊,就是这种大众心理。

  现在都在讲文化自信,我觉得日本是文化自负。

  不过这种自负背后似乎有着某种让人想不出的道理,以至使更自负的西方人也天然的接受了这种强迫式的文化输出。

  从各个国家的留学生身上总能找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比如日本留学生整天沉浸在大和民族的自嗨中,恨不得马上就坐飞机回日本。

  韩国留学生一脸义愤填膺,同时酷爱传播大韩文化。

  唯独中国留学生的特色是没有特色,第一要务是入乡随俗。

  文化输出的前提就是要明显区别于被输入方的本土文化,并有着对自身文化近乎自负的执着,说白了就是敢于跟对手硬刚,符合以上要素的日本文化必然孕育出一个文化输出强国,而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圆滑,像是一把被打磨了锋芒的刀,显然没有寒光闪闪的 Katana 更让外国人神往。

相关链接:

中国人有可能成为日本龙 ryu 的传人(黄佶)

文化走出去:日本的 gyoza 全面领先中国的 jiaozi(黄佶)

中国文化流失,年轻人义愤填膺(转载豆瓣文章和评论)

(黄佶编辑配图,2021年9月4日)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