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学术论文摘选

我们无法改变 dragon 的文化含义,但可纠正错误的翻译

中国龙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重构
肖达娜(四川师范大学),南方论刊2015年第八期

  摘要: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符号象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被赋予了高贵与吉祥的美好含义。然而,西方国家对龙的主流翻译是 dragon,西方文化中的中国龙形象也因此打下了邪恶的 dragon 的印记,中国龙被西方人错误地理解成了邪恶的妖物。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传承性,承认世界文化的交融性与多元性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因此,在西方的文化意涵中重新塑造中国龙形象、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中国,龙是汉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高贵的象征,我们也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但西方人眼中,龙(dragon)却被视为充满攻击性的霸气的动物。西方人对于中国的龙文化存在很多误解。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西方对于中国龙形象也有了新的认识和塑造。

一、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形象

  ……。可见,在西方人的词典中,dragon 是人类的敌人,英雄们的勇敢智慧就能够通过屠龙而彰显出来。无论是传说中的 dragon,还是 dragon 这个单词本身中所具备的一些含义,都具有凶狠甚至邪恶的色彩。

二、西方误读的中国龙

  西方文化中存在很多对中国龙形象的误读。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将“中国龙”视为毒龙,并且让毒龙去看守矿山中的宝藏。(注1)在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在最后绝望之时也将一切罪恶比作一条蛇蝎心肠的恶龙。(注2)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于 2010 年将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一条嘴里喷着烈火的巨龙放在一起作为封面上,奥巴马显得一脸的无奈。

  这种夸张的描绘目的在于将中国比喻成滥用强权和生性贪婪的国家。这正是对中国形象以及中国龙形象的丑化与误读,是借对龙的妖魔化表现对中国的妖魔化。

  其实,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龙形象并非最初就是邪恶的。在十六至十八世纪,龙在欧洲人的眼中代表中华帝国至高无上的皇权,尊贵且时尚。当时的耶稣会为方便在华传教,表现出与龙积极合作的姿态。同时,中国各种精美工艺品上雕刻的龙纹及其威严的形象也引领了十八世纪欧洲贵族阶层的龙时尚。特别在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国热”开始流行于西方社会。当时中国传入西方国家的洁净的瓷器、精美的家具和柔软的丝绸等成为中国形象的重要标志。明清时期,很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客观上成为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他们翻译很多中文文献、寄回大量文件和著述,将“中国热”逐渐推向高潮,并且将能够代表中国形象的图案作为丝绸的装饰。这一时期,龙在西方人眼中是富丽、典雅和高贵的,很多源自中国的刺绣服装上都有龙的图案,这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服饰。

  然而,在进入十九世纪之后,中国在世界的形象日益衰败,龙的形象也随之遭到丑化,变得奇异而怪诞。

  “到十九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中国的态度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原本所持有的热情和好奇的态度逐渐被蔑视所取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及发生在美国的《排华法案》成为了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中国新闻。

  清末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所编译的《华英字典》,将龙翻译为有邪恶特性的 dragon,之后他翻译《圣经》时也将 dragon 与龙对译,使得中国龙被误读为妖魔。马礼逊是一名来自英国的传教士,他来华第二年便开始密切接触从事鸦片贸易的商人,并将“头面人士”的地位赋予他们。因此,他们在传教活动的掩护下,渗透殖民思想、助推殖民贸易。清政府的阻拦激发了马礼逊的不满情绪,在此影响下,他编撰《华英字典》时便用单词 dragon 翻译中国的龙,而作为西方人,马礼逊必然知晓 dragon 的文化含义,而久居中国、深谙中华文化的他,也不可能不知道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然而这样的误译却以讹传讹,“dragon”一词于是成为西方主流社会认可甚至是提倡的“中国龙”。

  同时,西方的很多新闻媒体也已经习惯性地使用 dragon 来翻译中国龙。比如《泰晤士报》、《经济学家》、《卫报》、《纽约时报》等知名报刊杂志上关于龙和 dragon 的词频繁出现,dragon 一词在英文中也被引申为 “严厉、凶狠的人”等含义,比如“魔鬼”在英文中就有“the old dragon”的表达。

  特别是在十九世纪,dragon 更是成为了西方政治漫画和其他视觉形象中中国的代名词,它具有庞大的身躯,残暴的特性。比如英美两国的“辫子龙”形象就始于这一时期的排华运动。在各种报章杂志中,华人的形象遭到极大的丑化:长辫、哨牙、细眼,等等。《黄蜂》(The Wasp)、《精灵》(Puck)等是当时表现排华主题最为突出的漫画杂志。

  在 1879 年至 1882 年之间,《黄蜂》就刊载了多幅将华人画作恶龙的漫画作品。其中较早的一幅要数《多头吸血鬼——彻底地打击》。在这幅漫画中,一位白人女劳工骑着骏马,手持长矛,狠狠地扎入一条长着四个脑袋的吸血龙的其中一颗头上,而这颗头上正好写着“中国人的诅咒”字样。

三、中国龙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重构

  在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和所崇拜的图腾,其文化意义深远而厚重。对于龙在中国的伟大象征意义,西方社会也多少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但一些怀疑或敌对中国的国家却忧虑中国的崛起。这些国家为了维持自身所处的优势地位,很可能会刻意无视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文化。比如,对中国龙文化进行妖魔化描述,给中国龙披上妖魔性质的外衣。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和研究中国龙文化,这正是在西方文化中重构中国龙形象的重要表现。……。

  对汉语中的龙,西方人虽然用“dragon”进行翻译,并且将其形象丑化或将其内涵扭曲,但这并不能完全泯灭中国龙的真正文化含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进一步加强,西方人逐渐意识到了“dragon”与龙的差异。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解释 dragon 时特别将远东尤其是中国龙的形象以大量的篇幅进行了解释,并用“仁慈的动物”对中国龙进行了正确的阐述。

  《美国百科全书》也回顾了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中的恶龙,细致的阐述了它们与中国龙形象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

  美国奇幻大师勒奎恩在其著作《地海传奇》中也不断强调龙是一种拥有智慧的、友好的、和善的神兽。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和交往,西方国家也在不断改善对中国的认识。例如 2004 年的春节,法国隆重举行中国文化年,中国龙就被来自北京的市民代表挥舞了起来,吸引很多法国人上街观赏。龙的形象出现在法国街头,并没有让任何一个法国人感觉到不舒服和担心。

2004年,巴黎“中国文化年”活动海报和照片

  2006年9月中旬,一场独特的中国时代大型娱乐活动在德国北部著名城市汉堡举行,一条七米长、五米多高、四吨多重的巨型青铜龙被塑造了起来。时任汉堡市长的奥勒·冯·伯思特就曾讲:在整整三个星期的时间里,中国龙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重要象征。可见,不当翻译导致的中国龙形象的误读并非无法改变,而西方民众对中国龙的认识也正在改善。

汉堡“中国时代 2006”活动海报,照片,网页题图

四、提升龙形象的方式

 (一)提高公众文化自觉性

 (二)发挥媒体的作用,做好宣传工作

 (三)纠正错误的翻译方式

  西方最初对龙的误读,很大程度上因翻译而起,传教士采用 dragon 这种译法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时代背景、国际环境和中国的社会面貌密切相关,是当时“西方霸权意识、排华意识”的产物。要想在西方文化中重构龙形象,改变西方人对龙的误读,首先就需要改变这种意识形态影响下对龙的译法。因为语言具有约定俗成性,dragon 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邪恶形象已经定型,我们无法改变其文化含义,但是我们可以找到错误的源头,纠正错误的翻译方式。Loong 便是一种选择,可以与西方的 dragon 区别开来,也获得了大多数学者的支持。相信龙(Loong)也可以像“功夫(Kung Fu)、风水(Feng Shui)、豆腐(tofu)”一样融入西方文化并且保持自身的中国烙印。

  ……

  作者简介:肖达娜,女,四川安岳县人,中共党员,副教授,四川大学在读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主讲英语听说与高级汉语两门课程。长期致力于美学、英美文学及学科教学法研究。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教材两部,译著两本,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四川省教育厅项目一项,校级教改项目两项。任教期间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竞赛获特等奖,本人获“四川师大教学新秀奖”、“优秀教案奖”、两次被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党员示范岗”称号,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论文。

  (信息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网站,http://fl.sicnu.edu.cn

  注1,狄更斯的原文是:

With this impression of her interesting character upon her, Mrs. Sparsit considered herself, in some sort, the Bank Fairy. The townspeople who, in their passing and repassing, saw her there, regarded her as the Bank Dragon keeping watch over the treasures of the mine.
(https://www.gutenberg.org/ebooks/786)

怀着这种有趣的自我印象,斯巴塞特太太于是有点把自己看作“银行仙子”了。而那些来来往往的科克敦人看见她坐在那里时,却把她当作看守宝藏的“银行毒龙”。(陈才宇译)

  注2,莎士比亚的原文是:

O serpent heart, hid with a flowering face!
Did ever dragon keep so fair a cave?
Beautiful tyrant! fiend angelical!
Dove-feather'd raven! wolvish-ravening lamb!
Despised substance of divinest show!
(http://shakespeare.mit.edu/romeo_juliet/romeo_juliet.3.2.html)

啊,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样的心!
那一条恶龙曾经栖息在这样清雅的洞府里?
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
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
圣洁的外表包覆着丑恶的实质!
(朱生豪译)

(黄佶编辑配图注释,2021年5月2日)

【编后记】

  肖老师说:“相信龙(Loong)也可以像‘功夫(Kung Fu)、风水(Feng Shui)、豆腐(tofu)’一样融入西方文化并且保持自身的中国烙印。”

  遗憾的是,tofu 一词已经没有“中国烙印”了,它是日语“豆腐”的音译,外国人看见它想起的是“日本豆腐”,它已经和中国没有关系了。所以,保卫中国文化动作要快,一旦让别人捷足先登,就悔之已晚了。

  译龙问题一拖就是十五年(从 2006年全国大讨论译龙问题算起),而这段时间里,日本人的龙已经在维基百科中有了独立词条 ryu。也许某一天欧美人会把东亚的龙称为 ryu,到了那时,中国人就都要做“日本龙的传人”了。

(黄佶,2021年6月30日)

相关链接:

弃龙风波十五年(2006年12月4日-2021年)

中国龙文化危在旦夕,中国人可能成为日本龙的传人(黄佶)

资料:莎士比亚和狄更斯在作品中提及 dragon 的原文及其中译文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