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首页  导航地图  为龙正名  媒介  外国漫画中的“龙”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意译还是音译:这只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黄佶

  “《中国日报》官方译法为 copycat,而有的人则认为 knockoff 更合适一点,有的外媒倒是简单,直接用 shanzhai 加上解释,比如‘山寨春晚’,直接翻译成‘shanzhai Spring Festival Gala’,……”(芮恩:进入外文字典的中文)

  这段话太值得玩味了。中国人用英语意译“山寨”,而外国人却用汉语拼音音译 “山寨”。copycat 的本意是“盲目的模仿者;模仿他人动作或衣着的人”,但是中国的“山寨”者们是“盲目地模仿者”吗?他们往往是有创造性的模仿者,例如“山寨春晚”的组织者。所以,copycat 不能充分传达“山寨”这个词的深意。

  在百度上检索一下,看看 shanzhai 出现在几篇英语里的上下文,我们就能够知道把“山寨”翻译成 copycat 是多么的单薄:

  The Chinese word "Shanzhai" literally means small mountain village, but it's now used to describe products that have names similar to famous brands or people who imitate celebrities.

  It became a popular name for fakes when "Shanzhai Cellphones", churned out by small-scale manufacturers in southern China, quickly seized a considerable chunk of the mainland market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Now "Shanzhai" has been given with a broader meaning of fake, unprofessional or homemade, a slang for anything that steals ideas or styles from already well-known stuff.

  Shanzhai (Countryside) Spring Festival Gala

  'Shanzhai': Faking it for money or fun?

  Copycat 里有 small mountain village 所携带的 countryside 含义吗?有 homemade 和 small-scale manufacturers 含义吗?更没有 for fun 这样的含义了。千百年来,“山寨”一词还和“起事造反”、“抗拒官府”、“打家劫舍”、“杀富济贫”有着密切的联系,“山寨”总是让人想起“水浒”那样的故事和其中的无数英雄好汉。因此,中国人说“山寨”一词时还有一种冲破了政府管制后的欢乐,有一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痛快和豪爽,还有一种恶作剧的成分,大公司对他们无可奈何,使“山寨”者们产生了一种额外的快乐。这些都是 copycat 这样一个单词所无法也不可能传达的。

  由于英语中找不到一个单词能够恰当地反映“山寨”的复杂含义,于是外国人直接音译了。如果别人问他:“What is Shanzhai?”他再来对这个新词汇进行解释,也许这一解释需要两百个英文单词。但是只要学习一次,听者以后看见 shanzhai 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音译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模式。当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后者的语言中往往没有现成的词汇对应这种事物。如果用一大堆词汇很罗嗦地进行意译,那么使用时非常不方便。于是进行音译,再通过口头或在词典里进行详细的解释。这样,在平时说话或写作时,只要说一个音译而来的新词汇就可以了。很多外国的东西到中国来以后就是这样翻译的,例如和尚、菩萨、幽默、雷达、批萨、寿司、……。

  但中国的东西出去时,中国的精英却不肯音译了,惟恐破坏了外语的纯洁性,于是用一长串外文单词来翻译,例如 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童子鸡),或者使用含义相近、但远远不能准确表达全部含义的外文单词来勉强翻译,例如上面的 copycat,更多的时候则是完全牛头不对马嘴的,例如把龙翻译成 dragon(魔兽,恶魔,恶人),把饺子翻译成 dumpling(面团布丁)。

  但是外国人倒很喜欢破坏自己语言的纯洁性,他们直接把“饺子”翻译为 jiaozi,把“功夫”翻译为 Kongfu,把“风水”翻译成 Feng Shui,把“旗袍”翻译为 chipao 或 qipao,其它的还有“mahjong”(麻将)、“tofu”(豆腐)、“Tycoon”(大款)、“guanxi”(在中国,“关系”是多么的性命悠关,而其中的复杂和奥妙哪里是一个“relation”所能包含的?),等等。

  两厢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外来文化的接受者更愿意使用简洁的音译。他们是译文的实际使用者,因此他们能够在多种可能的译法中选择出最合适他们自己的翻译方法。所以,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时,我们应该多观察外国人的情况,而不要自己一相情愿地越俎代庖。

  使用意译还是音译,实际上和文化与民族感情无关,单纯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人是喜欢偷懒的,在多种翻译方案中,人们在综合考虑使用成本和学习成本之后,总是选择总成本最低的方案。所以,不要把事情搞复杂了。以下是“翻译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原则:


1,翻译经济学的“字数最少化”原则

  当存在多个翻译方案时,如果其它方面的优劣不相上下,那么其字数或音节数较少的方案往往会被大众优先选用。

  Opera 之所以被意译为“歌剧”而不是音译为“奥佩拉”,其背后是翻译经济学的“字数最少化”原则在起作用。

  Opera 进入中国后,不妨假设当初存在两种翻译方案:“歌剧”和“奥佩拉”。“歌剧”只有两个汉字,而且表述了 opera 的基本特征:引亢高歌之戏剧。而“奥佩拉”有三个汉字,又没有直观的意义,即使当时的确存在这种翻译方法,最后也会被逐渐淘汰。

  “水门汀”就是这样的实例。它是 cement 的音译,流行了很长时间,至今仍然在沪语中有所耳闻,但绝大多数人已经选择了更简洁的意译法:“水泥”。

  相反,如果音译比较简洁,人们最终则会选择音译,例如“雷达”(radar,意译是“无线电定向和测距技术”),“咖啡”(coffee,意译的话多半不止两个汉字),“幽默”(humour,至今还没有人能够对 humour 做一个明确的中文定义,更不用说进行意译了),等等。

  Beijing Opera 有五个音节,而 Jingju 只有两个音节,所以音译比较经济。因此,不能根据 opera 没有音译,就反对把京剧音译成 jingju。这是一个和文化没有关系、只和语言的经济性有关的事情。


2,翻译经济学的“总成本最低”原则

  不论是意译还是音译,人们在遇到新的传播符号时,都需要学习一番,即建立对应这个符号的“知识系统”,然后才能够理解别人传播过来的这个符号,或用这个符号承载信息传播给别人。遇到尚未建立该知识系统的人,还需要帮助他建立这个知识系统。例如“丁克”,其对应的知识系统是:这是英文 DINK(“Double Income,No Kids”的缩写)的音译,意思是“夫妻双双有收入却不愿意生孩子”。……

  建立知识系统是需要耗费一定精力的,因此,一种翻译方案的总成本由两部分组成,即:总成本 = 学习成本 + 使用成本

  如果是一个常用词,学习成本可以分摊在大量的使用次数上,可以忽略。一个翻译方案的主要成本就是它的使用成本。即:总成本 = 学习成本/使用次数 + 使用成本 ≈ 使用成本。因此,常用词的翻译往往优先遵循“字数最少化”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学习新词“批萨”麻烦一次,说“意大利馅饼”麻烦终生。

  如果是一个非常用词,学习成本只能分摊在很少的使用次数上,不能忽略,因此倾向于能够降低学习成本的解释性意译,即使字数比较多。例如 gaspereau 被意译成“鯷状锯腹鲱”。如果音译的话最多四个汉字:盖斯泊鲁,甚至还可以简化为“盖鱼”,但必须花费力气建立其知识系统。由于使用频率极低,这样不合算,于是选择字数较多的解释性意译。

(详细请见黄佶对“翻译经济学”的阐述:“创、省、异”:中国特有事物名称外译的三字原则,http://www.loong.cn/chuang_sheng_yi2.htm)。

(2009年2月23日)

资料:Definitions from the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www.merriam-webster.com
www.m-w.com

copycat:
1 : one who imitates or adopts the behavior or practices of another
2 : an imitative act or product <copycat board games>

knockoff:
a copy that sells for less than the original ; broadly : a copy or imitation of someone or something popular

dumpling:
1 a: a small mass of leavened dough cooked by boiling or steaming b: a usually baked dessert of fruit wrapped in dough
2: something soft and rounded like a dumpling ; especially : a short fat person or animal

dragon:
1archaic : a huge serpent
2: a mythical animal usually represented as a monstrous winged and scaly serpent or saurian with a crested head and enormous claws
3: a violent, combative, or very strict person
4capitalized : draco
5: something or someone formidable or baneful

附件:

网络日常用语翻译
宋娇,2009年2月16日,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2/16/content_10829714.htm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网络无时无刻的影响下,每种语言,无论是中文,抑或是其他外语都在不断地改变中。越来越多的新词涌入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新说法挂在了年轻人的嘴边儿。有些词原本是方言或者是外文词汇,有些词来自热门影视节目,有些词因一些热门事件而流行,有些词源于某些小圈子里的术语,有些甚至只是谐音或者误读。

  在过去的 08 年中,我们学会了遇见“雷”人的事就“囧”一下,碰见无能为力的事就“打个酱油”要么就做个“俯卧撑”, 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总要感叹一下究竟是“RPWT(人品问题)”还是“叉腰肌”锻炼不足,偶尔也“很傻很天真”一回。

  每年都会有很多类似的新词通过网络走入大家的视线、走进大家的生活。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这些具有典型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字如何翻译成英文才地道呢?

  记得年初胡主席一句“不折腾”就难倒了那么多翻译大家。倘若要把这么多新鲜的、中文字典里都没有的词,翻译成英文,不知需要多少广大网友的智慧呢!

  小编在这里试着翻译一些词,抛砖引玉一下,希望广大网友尽情拍砖,小编也给大家出一些词,希望大家集思广益,有所收获。

  “粉丝”一词来自于 FANS 的音译,超迷某人或某物的一类人,简称“粉”或“迷”。翻译成英文就再简单不过了,需要注意的是,中文说的粉丝是不论单复数的,一个人也是粉丝,一群人也是,而英文则要注意到究竟是 a fan 还是 fans 了。

  “恶搞”一词表现了通过模仿而达到讽刺,或让人爆笑的结果。这一词在著名视频网站 youtube 上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个意思相近的词,也就是 spoof。spoof 作为名词,可用作 sth spoof 或者 spoof of sth。而“菜鸟”这个词本是“新手”之意,只是加上了一些感情色彩,它的英文版对于很多网络游戏玩家来说似乎也不陌生,可以译作 newbie 或是 nub 甚至 noob。

  其他如雷与英语中的“thunderstruck”(表示令人吃惊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意思上有有些区别,“雷”更多是诠释了一种令人吃惊,却又是轻松搞笑,有意思的东西。

  而今年最火的“牛”字,被人们尝尝用做感叹词而挂在嘴边,简简单单的一句“牛!”若翻译成英文,我想应该是与“awesome!”这个词最贴切的了。

  咱们中国网友泡坛子,最喜欢也最常用的恐怕就是一个“顶”字,简单明了。由于论坛里的帖子一旦新回复,就到主题列表的最上面去了。这个回复的动作很形象地被称之为“顶”。外国也一样有“顶”,写作“QFT”,是 Quoted For Truth 的缩写,没什么意思,表示的就是一种认同,一种立场而已,而这两个词功能上是相同的。

  (黄佶注:“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层意思是“Quoted For Truth”无法传递的,也许某一天某个老外会把“顶”翻译成“Ding”。2009年2月23日)

  还有是指代同一种现象的,比如网络中出现了一种文体,“火星文”。而英语中也有这种用数字或者符号代替字母,组合成形似代码,实为文字的现象,英文中称之为 leet,变形之后就成了1337。这种代码一样的文体,在年轻人看来如 007 用的密码一样酷酷的。如“\0vv 15 7-3 71v3.”“蹴算是筌世堺都把祢否订,我也会垨护在伱身笾。”分别表示了“Now is the time.”“就算是全世界都把你否定,我也会守护在你身边。”

  还有火了整一年的“山寨”, 从最开始手机中的“山寨”机,到现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山寨不出来的东西,“山寨”一词的翻译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据说《中国日报》官方译法为 copycat,而有的人则认为 knockoff 更合适一点,有的外媒倒是简单,直接用 shanzhai 加上解释,比如“山寨春晚”,直接翻译成“shanzhai Spring Festival Gala”,似乎与主席那句“不折腾”被翻译成“bu zheteng”一样,有给英文词典加词的架势。

  (黄佶注:我觉得“不折腾”还是翻译成“don't zheteng”比较好,因为“折腾”在中文里的含义很丰富,单独成为一个词以后使用起来更方便。2009年2月23日)

  回到正题上来,再或是像“囧”这样的词,不知道还是否有翻译的必要,若译成 awkward,难免有些夸大,或是直接告诉老外,这个字本身是个表情,和他们平时用的 smilie 一样,我认为不用说它的意思,想必也豁然开朗了。


有些中文进入外文字典,有些让外国人“无言以对”
——进入外文字典的中文
芮恩,2009年2月19日,青年参考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9-02/19/content_10849963.htm

  虽说上述译名怪异,但至少还能被翻译。在中文里,还有一类词更绝,压根让外国人“无言以对”。比如近年来,随着成龙、张艺谋、李安等人的电影在国际上的成功和“中国热”兴起,“Kongfu”(功夫)、“chipao / qipao”(旗袍)、“Confucius”(孔子)等很快就成了热门词汇。类似的还有:“I Ching”(易经)、“Sun Tzu”(孙子兵法)、“mahjong”(麻将)、“tofu”(豆腐)、“tea”(茶,闽南音)、“Kowtow / Kotow”(磕头)、“silk”(丝绸)、“Tycoon”(大款)等,就连“风水”都以“Feng Shui”的形式进入了英文词典。这些词之所以能“打入”外文,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中国特有事物。所以老外在接触后,无法在词库中找出相应的词,只能根据中国人的发音进行音译。

  面对中国文化在国外的种种“奇遇”,要想保护传统文化不被曲解,就应该把中国文化传播给更多人,让外国人更多了解中国。只有充分领略它的精髓,才会懂得该如何翻译并尊重它。


大家公认的几个管理难题破解
——人情VS制度
终级管理论坛,2008年10月24日
http://bbs.ulmg.net/viewthread.php?tid=2571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中国文化的词汇中,有两个词语是所有外文都翻译不出来的,而这两个词正是中国社会的精华缩影。这两个词就是“面子”和“关系”。有人用 Face 或 Facilist 作翻译,也翻译成不伦不类,外国人照样看不懂。“关系”这个词更不用说,它不同于传统上的“relation”,在法文里,干脆把它直接翻译成了“GuanXi”。可见中国社会是离不开这两个词的。

  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无论是办事情还是日常生活,总离不开面子和关系。有关系总比没关系好,这句话,放在哪,中国人都会认同的。那么在企业里,它照样也存在。企业税务、关务、公务等对外工作需不需要关系,办事需不需要讲情面?坦率地讲,还是需要的,关系与面子是中国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古代不是有句话,“打狗也要看主人”吗?

  ……

  


首页  导航地图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龙 Loong 网主编信箱:fishman_uu@hotmail.com
* 题图装饰背景图片取自荷花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