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
西方 Dragon 和中国“龙”的概念隐喻差异较大 原标题:基于语料库的汉英“龙/Dragon”隐喻对比研究 摘要:利用汉语、英语语料库系统地对比分析汉英语言中“龙/Dragon”的概念隐喻,探索汉英概念隐喻产生共性和个性的深层原因。从词典文本分析来看,汉英“龙/Dragon”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隐喻。中国“龙”是权力与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 Dragon 是凶悍和危险的象征,但该词条的隐喻信息差异并未在词典文本中充分体现。该研究有助于词典编纂、跨文化交际以及教学和翻译。 …… 1,研究设计 本文拟通过分析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和英国国家语料库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中关于“龙/Dragon”的隐喻索引案例,对比分析汉语“龙”和英语 Dragon 隐喻信息异同点,然后分析八部词典(汉语、英语、汉英、英汉词典各选取两部)中关于“龙/Dragon”隐喻信息表征情况,指出其不足。 1.1 研究问题 问题 1:“龙/Dragon”在汉语、英语中有哪些概念隐喻? 问题 2:“龙/Dragon”的概念隐喻有哪些异同点?产生这些异同点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 3:“龙/Dragon”在词典中隐喻信息表征有哪些不足? 1.2 研究工具 (1)语料库。研究选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和 BNC,分别以“龙”和 Dragon 为检索词对其隐喻表达方式进行了相应的检索和分析。 (2)词典。…… 2,数据收集及分析 2.1 汉语、英语语料库语料收集及分析 为了解“龙/Dragon”真实、完整的概念隐喻,本文通过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对主题词“龙”进行了整词匹配检索;通过 BNC 对主题词 Dragon 进行检索。汉语语料库检索出 460 条,但分析语料时发现存在一条语料含多个检索项且检索项含义不相同的情况,对 460 条语料进行了拆分,得到了 584 个关于“龙”的语料。英语语料库检索出 859 条(分析时发现英语语料缺失一条,故实际分析只有 859 条)。汉英两种语料中都不仅有“龙/Dragon”概念隐喻的表达,也有其基本义、转喻等情况。 …… 2.1.1 汉语语料“龙”的概念隐喻分析 如图一所示,汉语语料中“龙”概念隐喻使用频率分布由高到低依次是才俊之士(41.03%)、十二生肖之一(26.92%)、皇帝(16.67%)、中华民 族(11.54%)和国家或地区(3.85%)。 |
以下是各概念隐喻在语料中的出现形式: (1)龙喻才俊之士、非常之人 例1,陈胜、吴广起义时,有人劝他起兵反秦,他说:“两龙方斗,且待之。” 例2,人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钻炕洞! ” 例3,在扩大的家庭里,婆媳有共同的利益,如希望家庭发达,望下一代成龙等等。 例1 用“两条龙”来指称陈胜、吴广两位农民起义首领。语料中也有“龙与虫”、“龙与鱼”的比较。中国文化中,将优秀杰出的人才比作龙,而无能之士就被比作虫、鱼等,通过比较,突出了龙的优秀。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到了现代,龙成为了才俊之士的象征。中国传统中,向来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此处“龙”便是成功人士、才俊之士的象征。 …… 例2 是一句俗语,表达了在中华文化中家庭出身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例3 表达了人们期望下一代成为栋梁之才的愿望。总的来说,“龙喻才俊之士”的概念隐喻出现频率最高,占三分之一强。 (2)龙喻十二生肖之一 例4,十二生肖中,唯龙是传说中的神物,自然界所没有的。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龙是其中一种,位居第五。龙喻十二生肖之一的出现频率很高,十二生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 (3)龙喻皇帝、与皇上有关的人或物 例5,难保那灭长毛,定天下,登龙位的真命天子就是他老人家! …… (4)龙喻中华民族 例6,是侯德健作曲的《龙的传人》吗? 阎世斌指出,“龙”是中华民族的徽章,“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名字【10】。…… (5)龙喻国家或地区 例7,同时,正在经济复兴中的中国大陆,也正在日渐构成世界贸易竞争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我在这儿所指的亚洲龙,就包括:日本、香港、南朝鲜和中国的大陆与台湾。 “亚洲龙”指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经济腾飞、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或地区。“亚洲四小龙”特指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这个表达形象地展示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像龙腾虎跃一般的感觉。该语料出现频率最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水平今非昔比,现在已经很少被提及。 2.1.2 英语语料库 Dragon 的概念隐喻分析 如图二所示,英语语料中 Dragon 概念隐喻使用频率分布由高到低依次是悍 妇(43.86%)、毒品(17.54%)、帝王(12.28%)、龙骑兵(8.77%)、撒旦(8.77%)和守护者(8.77%)。 |
图 2 英语语料库 Dragon 的概念隐喻使用频率分布表 以下是各概念隐喻在语料中的出现形式: (1)Dragon 喻悍妇、凶狠的女人 例1,...since the days when fearsome dragon landladies belched fire and brimstone over their terrified guests.(自彪悍的女房东向惊恐的客人发火后……) 英语中用 Dragon 特指凶悍的女人,俗称“母老虎”,属于非正式用法,这是英语中特有的表达。将龙的凶猛形象和女性的凶狠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表达大多来自小说中对生活情节的描述,搭配了各种各样的女性身份,如 sister(姐妹)、daughter(女儿)、wife(老婆)、mother(母亲)、grandmother(姥姥)等。语料中“Dragon 喻悍妇”的隐喻概念出现频率最高,约占一半的比例,远远超出其他的隐喻概念。 说明西方文化中,Dragon 指悍妇的表达尤为常见,Dragon 凶悍的形象根深蒂固。 |
(2)Dragon 喻毒品 例2,Smoking heroin ('chasing the dragon') was one feature of the upsurge. (吸食海洛因(追龙)是这股热潮的特征之一。) Chasing the dragon 是吸食海洛因的俚语,此语料出自科普文章。这个表达来源于香港广东话,意为人们用锡纸加热毒品吸食。英文直接借用了广东话的表达,正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体现。Chasing(追)一词用得很巧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吸毒者迫不及待吸食毒品的模样。这个概念隐喻的出现频率排名第二。 |
(3)Dragon 喻帝王 例3,Main government leaders Jigme Singye Wangchuck,Druk Gyalpo (Dragon King) and Chair of the Council of Ministers,acceded to the throne in 1972. (1972年,政府主要领导人 Singye Wangchuck、Druk Gyalpo(龙王)和内阁主席继位。) 例4,Dragon: power, mercy and authority over the elements. It also symbolized the Emperor.(龙:拥有凌驾于一切的力量、仁慈与权利。它也象征了皇帝。) 此处“帝王”的概念隐喻主要来源于与其他国家的跨文化交际。例3 中的 Dragon king 便指代不丹 Druk Gyalpo 皇帝,不丹人也把自己称为“龙人”。这和中国文化相似,“龙”是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中国人也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例4 则解释了 Dragon 代表了皇帝,拥有凌驾于一切的力量、仁慈与权利。英语语料中“Dragon 喻帝王”的出现频率较低。 |
(4)Dragon 喻龙骑兵(注1)、龙骑枪。 例5,King's Dragon Guardsman heads a down relief up the bank between Wigan North Western and Standish Junction. (国王的龙骑兵侍卫向威根西北和斯坦迪交界的河畔冲去。) 龙骑兵,简称为龙兵,是最早的一种骑马步兵,欧洲军队兵种,大多出现于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早期。龙骑枪是龙骑兵的配枪。大部分语料体现了早期龙骑兵恪尽职守、保卫君主的英勇形象。 “Dragon 喻龙骑兵”有着时代的特性。 |
注1:语料中出现 Dragon 喻龙骑兵的情况,词典中也有单独用 dragoon 这个单词来表示龙骑兵的情况。 (5)Dragon 喻撒旦、魔鬼 例6,It says in Revelation 12:4, 'The dragon stood in front of the woman who was about to give birth,so that he might devour her child the moment it was born.'(在《启示录》第十二章第四节讲道:“龙站在将要生产的夫人面前,这样它就可以等她生产之后,吞食掉这个孩子。”) 在西方文化中,Dragon 一词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ragon 喻撒旦”的语料全部选自宗教材料,出现频率最低。在《圣经新约》的《启示录》中,撒旦被称作“巨龙”(The old dragon),它是撒旦的化身。例6 便出自《启示录》。不仅如此,Dragon 与使者大战的故事也使 Dragon 成为了邪恶和异教的象征。在基督教文化中,也有驯龙、杀龙的情节。 |
(6)Dragon 喻守护者、守财奴 例7,And his old nurse and governess is his housekeeper, a kind dragon who kept me in order.(这位年迈的护士兼家庭教师是他的管家,她是一位慈祥的守护者,让我生活井然有序。) 在希腊神话中,百头巨龙拉冬帮助夜神的四位女儿看守金苹果圣园;在北欧神话中,侏儒法夫纳化身为龙,它因受庞大的财富诱惑杀害自己的父亲,后来成为一条守护宝藏的巨龙;在中世纪传奇中,女俘虏也常由龙看守。这些神话传说产生了“Dragon 喻守护者、守财奴”的表达。 |
2.2 词典释义分析 本研究基于八部词典对“龙/Dragon”的隐喻释义信息进行了调查分析,这八部词典中“龙/Dragon”的释义情况如表二所示。 …… 通过文本分析这八部词典的隐喻信息表征情况,研究发现以下问题: (1)大多数词典隐喻释义缺失。中文“龙”的隐喻释义中,只有《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有“成功之士”“快速发展的国家或地区”的概念隐喻,其余词典并未提及。英文 Dragon 的隐喻释义中,只有《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第四版)提及“chase the dragon”这种带有隐喻含义的习语。 (2)隐喻释义不相同。中文“龙”的隐喻释义中,《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和《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有“龙喻皇帝”的概念隐喻,《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有“龙喻皇帝、与皇上相关的人或物”,后者范围更广; 英文 Dragon 的隐喻释义中,《剑桥高阶英语词典(第四版)》在概念隐喻“悍妇”的配例中,将 Old(年老的)加粗,而《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 第四版)并无这样的标注,“老悍妇”与“悍妇”相比,有了年龄的限制。 (3)双语词典隐喻释义不吻合。中文“龙”的隐喻表达主要为“皇帝”; 英文 Dragon 的隐喻表达主要为“凶猛的妇女、悍妇”。《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还将中华“龙”与西方 Dragon 的基本释义分开解释。 (4)大部分词典缺乏隐喻标注。只有《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将隐喻释义用“<喻>”体现出来,但这里的“<喻>”不仅包含隐喻的表达,也包含了转喻的表达。 3,讨论 通过对比汉语、英语语料库的语料,本文发现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龙/Dragon”的概念隐喻有着共性和个性的特点。本文深入探讨其概念隐喻产生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深层原因,揭示研究动物概念隐喻的意义。 |
3.1 结果分析 如图三所示,“龙”和 Dragon 的概念隐喻差异颇大,但也有相似的部分。以下将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分开讨论。 3.1.1 相似性 通过对比汉语、英语 语料库,本文发现“龙/Dragon”的概念隐喻只有“龙喻皇帝”和“Dragon 喻帝王”相似。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方文化的“Dragon 喻帝王”的范围更为广泛,它并不等同于中国的皇帝,语料中还指代了不丹的皇帝。 吴福祥认为,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接触性演变——跨语言“迁移”的情况,也就是说,某个语言特征由源语迁移到受语之中【11】。英语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Dragon 喻帝王”便是语言接触的结果。同样的,英语语料中“Dragon 喻毒品”的概念隐喻便是把香港广东话的“追龙”迁移到英语中。 3.1.2 差异性 由图三可得,中文“龙”和英文 Dragon 概念隐喻大有不同。中文“龙”的概念隐喻中,有“龙喻才俊之士”“龙喻十二生肖”“龙喻中华民族”“龙喻国家或地区”。英文 Dragon 的概念隐喻中,有“Dragon 喻龙骑兵”“Dragon 喻悍妇”“Dragon 喻毒品”“Dragon 喻撒旦”“Dragon 喻守护者”。 正如 Kovecses 所言,“概念隐喻总是产生于控制思想的文化模式中”【12】。动物隐喻展现了不同的文化概念。王守元和刘振前指出,隐喻是文化的构成成分,能很大程度地反映文化内容隐喻有文化传承功能,文化的许多内容通过隐喻的语言形式世代相传,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隐喻随社会文化的变化而产生、发展和消亡。【13】。我们可以从“龙/Dragon”的概念隐喻差异看出中西方独特的文化概念。在中国文化中,龙的形象是正义的,它是权力与能力的象征; 在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是邪恶的,它是恶魔与凶悍的象征。Deignan 提到,“如果一文化群体对某物保有特别的态度,那么在他们的语言中,便用这个事物来指代某种特别的情感”【14】。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龙崇拜、追捧;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龙害怕、嫌恶。 “龙/Dragon”的隐喻概念之所以不同,受宗教信仰、历史习俗、思维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持有不同的民间信仰的属性源域。…… (2)历史习俗。在中国文化中,中华民族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有着传承龙文化、龙精神的使命。中华民族与“龙”的关系密切。上古时代龙由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在语料中也多次被提到。端午节有龙舟竞渡的习俗。而西方并没有与 Dragon 相关的习俗。 (3)思维理念。汉语语料中,有的描述节日里人们舞龙的热闹景象,有的研究中国特有的十二生肖文化,有的提及中华民族古老的龙图腾。人们想到“龙”时,便会想到其正面的形象。英语语料中多次出现 George and the Dragon(乔治与龙)、Dragon Nest(龙之谷)、The Dragon Princes(龙王子)这些作品,大多为人类誓死与 Dragon 搏斗的故事,Dragon 充当反面角色。除去这些文学影视作品和基督教的影响,人们对 Dragon 持有较中立的态度,只是在非正式场合会用 Dragon 指代凶悍的女人。 |
3.2 研究启示 研究“龙/Dragon”的概念隐喻可以对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 其一,对词典编纂有参考意义。词典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重要学习工具之一,本文以八部词典为例,调查“龙/Dragon”在词典中释义隐喻表征情况,发现了隐喻释义不完善、隐喻释义不相同、双语词典隐喻释义不吻合等问题,与语料库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为相关词典动物词条隐喻信息表征的修订与编纂提供一定参考。 其二,对跨文化交际有促进意义。Steen 提议从交际的角度认识隐喻【15】。祝畹瑾认为只有了解交际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行为【16】。说话者应该了解特定言语社区的文化,学习具体的社会规则,尽可能排除文化障碍,避开文化陷阱,才能实现预期的交流目的。同时,应该加大文化传播的力度,给不同文化中“龙/Dragon”的概念隐喻注入新的活力。 其三,对于翻译研究有指导意义。西方 Dragon 和中国“龙”概念隐喻差异较大,Dragon 能否表示“龙”仍受质疑。葛岩、秦裕林认为,使用 Long 来替代 Dragon 无助于“龙”的正面意义的传播【17】。刘白玉认为,中国文化元素的翻译应遵循既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又不导致与外国文化观念发生冲突的原则,采用创新和谐的思维方式【18】。 其四,对于隐喻教学有启发意义。Lakoff 认为,隐喻系统对语法和词汇学习至关重要【19】。石进芳和唐斌认为,语言、文化、认知等差异使二语隐喻性词义习得并非易事【20】。无论是外语教学,还是汉语国际教育,都应该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实际情况是,隐喻的教学一直被忽视。MacLennan 表示,应该让学习者直面隐喻学习的困境【21】。 4,结语 研究表明,“龙/Dragon”的汉英概念隐喻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均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鲜明特征。毛继光、秦玉芳认为,跨语言的隐喻比较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之间的深层文化差异,而且对外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22】。汉语和英语中均存在运用“龙/Dragon”的动物隐喻来表达与人类相关的事物和生活体验。詹蓓提出,以动物为喻体的诸多语用含义,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5】36。廖光蓉认为,汉语和英语中文化意义同少异多的动物词是对比的重中之重,如果只依托本族的文化背景来表达会导致文化错乱【8】25。深入研究动物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内涵,为今后的隐喻教学、翻译教学、词典编纂、文化传播等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5,詹蓓.英汉动物喻体语用含义的对比分析[J].外语研究,2003(3). 8,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2000(5). 10,阎世斌.从龙文化看民族精神[J].学术交流,2006(2):31. 11,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民族语文,2007(2):3. 12,Kovecses Z..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7. 13,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1):48. 14,Deignan A..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and culture: An indirect link[J].Metaphor and Symbol, 2003(18):257. 15,Steen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 now 16,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3. 17,葛岩,秦裕林.Dragon 能否表示龙:对民族象征物跨文化传播的试验性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8(1):176. 18,刘白玉.对十二生肖汉英翻译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4):72. 19,Lakoff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C]∥ 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41. 20,石进芳,唐斌.二语学习者隐喻性词义知识考察: 基于语料库的人体多义词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3):18. 21,MacLennan C.Metaphors and Prototypes in the Learning 22,毛继光,秦玉芳.“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英“路/road”隐喻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1):22. 作者简介:马武林(1977- ),男,甘肃武都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词典学、英语教育论、技术支持的语言学习研究。 |
四川外国语大学词典学研究所网页截图,http://drc.sisu.edu.cn/info/1129/1023.htm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一项用规范的实验方法得出错误结论的研究(黄佶) (黄佶编辑配图,2020年12月12日) ---------------------------------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