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淺談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幻想角色演變

作者姓名不详

转载自:http://www.educities.edu.tw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隨著現代媒體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不同國家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促進了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隨之而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文化的全球化,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滲透。西方的文化產品,電影、電視劇、游戲、小說,也隨著西方物質文明的傳播,無孔不入地來到我們的身邊。

  全球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文化之間的交流是雙向的。但是由于目前西方文明所處的強勢地位,雖然東方文化也有向西方世界、主要是美國滲透,如好萊塢的《臥虎藏龍》、《木蘭》,以及《Matrix》中的東方功夫,但主要還是處于被滲透、被「入侵」的弱勢地位。具體到神魔文化,也是如此,西方的神魔文化,在我國的受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受眾之中,漸漸地取得了接受與認同,大有取本土神魔文化而代之的趨勢。這里所說的神魔,是廣泛意義上的定義,泛指西方神話、幻想文化中的形象角色,而不是特指天神和魔鬼。

  龍就是一個比較好的例子。西方的龍和東方的龍,在外表形象和象征意義上,是完全不同的。相同的地方,只是他們都很強大罷了。

  西方的龍(Dragon),是一種長著翅膀的巨大蜥蜴,一般守衛著自己的寶藏,愛財如命,它代表的是力量、殘暴、恐怖和邪惡,在神話和傳說中往往充當反面角色。而在西方文化當中,勇敢的騎士,如圣喬治,往往就依靠屠龍來體現自身的強大與正義。在西方奇幻小說如《龍槍》之中,之所以加入善良陣營的龍,不過是為了平衡故事的發展而已。

Dragon 守护着它的财宝(点击可放大) →
    

  我國原生的龍,形象則是由遠古的圖騰崇拜演變而來,據民俗學家研究,它的原本形象是一個強大部落所崇拜的蛇,后來隨著這個部落逐漸征服吞并了其他的部落,陸續把其他部落的圖騰形象的一部分,如魚的尾巴,鹿的角等等也加入到本部落蛇的形象之中,到了最后,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龍的形象。

  總的來說,我國先民對于龍,是以一種敬畏的心態來對待的:龍的主管職責是降水,風調雨順對于一個農業民族來說,比什么都重要。

  因為翻譯者把西方的 Dragon 翻譯成為「龍」,因此在中文的「龍」,就有了東西方的兩種形象。對于老一輩人來說,熟悉的自然是中國的龍,但是對于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除了過年過節或者婚嫁喜筵之外,能夠看到東方的龍的形象的機會,并不算多。而在西方游戲,甚至中文網絡游戲,西方奇幻小說,網絡上的幻想小說,或者好萊塢電影之中,倒是經常可見西方的那種大蜥蜴。

  「龍」不過是存在于我們想象中的生物,一種神魔的形象是否有生命力,能否被廣泛接受,取決于它是否形象鮮明,直觀突出,并且有著高的曝光率。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不少人覺得西方的龍形象比較丑陋,而且缺乏想象力,理由就是「西方的龍需要翅膀才能飛行,東方的龍就不需要」,但是媒體潛移默化的力量是很可怕的,大家看著看著也就習慣了,甚至會覺得本來就是應該如此。如果按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經過一段時間的熏陶,西方的 Dragon 成為了大部分國人心中「龍」的標準形象,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到時候大家一提起「龍」,想到的恐怕就是那種非常有錢的噴火大蜥蜴,而不是騰云駕霧的降水神獸。聯想到西洋的圣誕節年漸火爆,而傳統的春節則「越來越沒有過年的味道」,在文化之間強弱不同的現實下,確實存在著這種可能性。

  西方文化的這種滲透,并不能簡單地看作是文化入侵。實際上,文化入侵這個詞,并不大符合常理,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入侵」代表著用強迫的手段,來迫使對方屈服和接受,但是文化滲透不同,它是非強迫性的。被滲透者既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自古以來,強勢文化向弱勢文化的滲透,無可避免也是無法阻擋。在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本土的儒家文化,就曾經向各個鄰國滲透輸出。其直接結果,是締造出一個亞洲儒家文化圈,使得各鄰國對我國產生好感和崇拜,并且極大地促進了他們的社會文化發展。現在西方文化處強勢地位,對我國實現滲透也是自然的事情——事實上,西方文化的這種滲透,從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了,并且和我國實際相結合,取得了極大的成果。

  而在中國的神魔文化歷史傳承中,也并不存在純粹的民族文化及其傳統。我國自古就是一個世俗社會,沒有祭司階層的存在,神權相對薄弱,因此民眾對于外來的神魔,沒有天生的抗拒心理。先民對于外來的神明,只要有用處,一般是有神就拜,禮多神不怪。同時,中華文化一直以來都有著消化和吸納外來文化的優點,對于外來神魔,除了取代本土原有神魔之外,更大的可能性,是融合和包容,并實現本土化,比如觀音。

  觀音本名觀世音,梵語音譯為「阿那婆婁吉低輸」或「阿婆盧吉低舍伐羅」,在佛經中,稱觀音為大慈大悲的菩薩。唐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觀世音方改名為觀音。但是在佛教最初傳入我國的時候,觀音卻是男性形象。他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個善童,名叫雙馬童,又叫馬頭觀音,行動比思想還快。「不太子,善男子,命其名為觀世音」、「如來國有二蓮花化生二子,左名寶意,即是觀世音」。從現存壁畫和雕像可以看出,唐代以前的觀音形象大多為男相;唐以后的觀音像逐漸演變成為女性形象,到了了西游記中,更加是「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纓絡垂珠翠,香環結室明,烏云巧疊盤龍髻,鄉帶輕飄彩鳳翎」,充滿了女性魅力。

  在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之后,觀音的形象發生了由男性變成女性的轉換。究其原因,大概有兩條。一是佛事的需要,在滿殿寶相莊嚴的佛像和威嚴剛猛的金剛之中,多這么一個溫柔、慈祥、仁愛,甚至是婀娜多姿——比如水月觀音,確實是順眼調和多了。而且神職人員之中也有女性,有這么一個女性的菩薩形象,對于同為女性的她們來說,要親切和容易接受的多,成神也變得有希望起來。

  原因之二是信眾的需要。在人們的心目中,女性是平和、溫柔、慈祥、仁愛的象征,一個神以善良女性的形象出現,對于吸引信徒傳播教義,有著極大的好處。神是信徒用來寄托希望的,塵世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苦難,信眾們需要找一個訴求的對象和寄托希望之所,誰能夠更好地滿足信徒的這種需要,誰就能夠吸引更多的信徒。對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婦女來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無子乃是「七出」(丈夫休棄妻子的七個理由)之一,因此子息問題乃是最大的訴求,而為了滿足這種需要,觀音在本身形象變成女性形象之后,逐漸也多了一個「送子」的職能,從而以「送子觀音」的形象最為底層婦女所知。

  說到底,是信徒根據自己內心的愿望創造了自己的神。一個神魔的形象要想有吸引力,要想維持和發展,就必須根據時代的變化和信徒的需要,不斷地變化調整形象和職能,也只有這樣,它才能保持生命力。

  這種受眾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對原有的神魔形象進行加工的現象,無時無刻地進行,時間長了之后,產生出來的神魔形象和其原始形象,會產生極大的差異。如果能夠有機會到小乘佛教或者喇嘛教的廟宇中參觀,就可以看到里邊的釋迦牟尼像和觀音像,都和我們常見的大乘佛教形象不一樣。在昆明的圓通寺這樣的三教合一(大乘、小乘、喇嘛教)的寺院之中,更是對比鮮明。

  民眾在不同文化不同神話的不同神魔之間進行融合附會,張冠李戴,指鹿為馬,從而產生新的神魔。這樣,舊的神魔就可以以新的面目,或者新的神魔以舊的軀體出現在世人面前。僵尸,特別是港臺電視中的僵尸形象,就是這么一個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西方現代傳播方式以及西方強勢文化,是如何在十多二十年間對一個本土的神魔形象產生影響并且完成改造的。

  香港影視中的「僵尸片」,在最初興起的時候,取材于民間流傳的湘西趕尸傳說、「茅山術」傳說再加入香港特有的功夫片元素,極富本土特色。這個時候的僵尸,形象是身著清朝官服,雙手伸直,雙足并攏一蹦一跳,而且看不到生人,只能夠以人之呼吸辨別方位。要對付它,則需要以糯米、墨線、桃木劍、黃紙符等民間手法。可以說,這是土產的僵尸。

  但此時西方的吸血鬼形象已經傳入香港,電影人也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在僵尸電影之中,「僵尸」會吸血,以及受害者也會變成「僵尸」這種設定,不能說不是受到西方吸血鬼電影的啟發,因此把吸血鬼的特性加入到僵尸中去。不過,在西方傳統的吸血鬼文化中,被害者一般都只是作為吸血鬼的食物,只有當受害者能夠回吸對方的血的時候,方可變成吸血鬼——這個過程稱為「初擁(The Embrace)」。香港電影則簡單滿足于只要被僵尸吸血,就會變成僵尸的同類——這樣就可以制造出一個僵尸軍團。

  「僵尸」在香港影視中的形象不斷演變,民俗味道也越來越淡薄,畢竟西方文化和西方媒體,是處于一個強勢的地位。到了90年代末的電視劇《我和僵尸有個約會》,吸血鬼和本地僵尸的結合,已經基本完成。雖然名字也是叫做「僵尸」,但屬性已經是以吸血鬼為主:強大的體力,堅韌的身體,以及靠吸血為生,忍受著漫長壽命帶來的痛苦,都是西方吸血鬼所特有的特性。到了這個時候,香港的「僵尸「,已經是幾近西方的「吸血鬼」,形象也基本固定下來,只差不會變成蝙蝠在夜空中飛翔,似乎也不象吸血鬼那樣害怕陽光。至于大蒜、十字架、銀子彈,則是看編劇的喜好,一般來本說土僵尸如果怕的桃木劍黃紙符就不會怕西方的那些東西,原因……興許是信仰問題吧。

  90年代末期,香港亞洲電視的電視劇《我和僵尸有個約會》熱播。一如西方吸血鬼文化隨著西方強勢媒體滲透入香港那樣,香港的僵尸文化也隨著相對較強勢的香港傳播媒體進入大陸沿海地區。當時廣州的部分小學生,看了該劇之后,在學校里學僵尸那樣一跳一跳的,老師家長因此對此意見頗大,在媒體上引起了一陣小小的風波,那都是后話了。

  其實,玩過《魔法門:英雄無敵》之類的游戲的讀者應該都知道,在西方神魔體系中,僵尸(Zombie)和吸血鬼(Vampire)的形象,是非常的獨立的。一個是惡臭丑笨的低等魔物,一個是優雅妖異的暗夜貴族,普通人都不會弄混淆。只是經過本國文化事業從業人員的再創作,才出現了目前國內影視文化中常見的這種叫做「僵尸」的類吸血鬼不死生物。而在可蕊的《都市妖奇談》之中,這種對神魔的再創作更加是進一步。來自上古神話的旱魃、近現代民俗文化中的僵尸,以及來自西洋的吸血鬼,都演變匯集成為一個統一的形象——僵尸醫生南羽:既能象旱魃一樣「輕而易舉地就可以使一州一縣赤地千里、滴水無存」,又如僵尸一樣是由死者變化而來,日常生活則象吸血鬼一樣靠吸食血液為生。如果《都市妖奇談》能夠動漫化、影視化,這種三合一的新形象能夠在中華大地上完全取代西方的吸血鬼和香港的二合一「僵尸」也說不定。畢竟神魔的標準形象是由受眾決定的,大家都覺得它應該是那個樣子,它就得是那個樣子。

  可以說,外來文化中的神魔形象本土化,古已有之,不值得大驚小怪。根據時間的不同,觀音算是已經完成本土化的外國神魔,吸血鬼是正在完成本土化的外國神魔,而龍(Dragon)則是或許要完成本土化的外國神魔。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漢朝開始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算是帶來了第一次的外來神魔滲透浪潮,佛、金剛、菩薩、天龍八部就是從那個時候逐漸進入普通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的;20世紀90年代開始加速到現在的文化全球化進程,則算是第二次浪潮,這次浪潮給我們帶來了龍(Dragon)、精靈(Elf)、獸人(Orc)。與第一次浪潮的和風細雨潛移默化相比,第二次的浪潮,要更強勢更洶涌一些。無所不在的現代傳媒的力量是無所不能的,即使一個對西方神魔文化一無所知的普通市民,在看了《指環王》之后,也能夠對「小精靈」(Elf)這種西方神魔文化中的智慧種族有很直觀的了解——高貴、纖弱、美麗、敏捷,雖然西方奇幻文化的資深愛好者可能會糾正他說這個不叫做「小精靈」,應該叫做「精靈」。

  對每一種神魔的形象的接受,都有一個過程。作為載體和內容,一個強有力的傳播方式和能夠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都是不可缺少的。在蒙昧黑暗的歐洲中世紀時代,圣地教堂里的壁畫、塑像,以及東方廟宇洞窟中石刻、佛像,能夠讓不認識字的信徒直接產生精神層次的震撼,從而懺悔自己的罪行,皈依神的懷抱。上帝、天使、亞當夏娃;菩薩、閻王、六道輪回等形象,也隨之深入民心。隨著文明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文學、音樂、美術開始發揮更多的作用,彌爾頓的一部《失樂園》,奠定了撒旦「寧在地獄稱王,不在天堂為仆」的叛逆形象,而《西游記》的巨大成功,不但塑造了孫悟空等家喻戶曉的神話形象,而且其中揚佛抑道的思想,也在明清以來的宗教演化和民間風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見經典作品的巨大影響力。到了現代,發揮最大作用的形式,已經是電影、電視、漫畫等動態文化,未來一段時間會,則會變成游戲等互動方式,而這些恰恰是目前西方文化的優勢所在。

  西方神魔文化的強勢,除了他們的在形式上的優勢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成熟而優秀的內容創作。無論是跟神魔有關電影、游戲或者小說,能夠吸引人、有人文深度的作品都相當的多。《指環王》就不必說了,《哈里·波特》四本簡體版也能夠賣出五百萬冊以上,它影響的,將會是一代青少年啊。至于《龍和地下城》之類的設定,更加是已經培養出不少的死忠受眾。反觀我國的現狀,由于歷史造成的文化隔離斷層原因,不但缺少能夠與之抗衡的優秀作品,而且就算想要發揚傳統文化,這一代之中對傳統文化有深刻了解的,也實在不多,不知道從何做起。國內的游戲公司就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是要做有本土特色的游戲,其實是只會做武俠RPG(角色扮演游戲)一種。再多的本土特色,就說不上來了。

  文化一旦產生,通過潛移默化,對于社會道德的向背,和心理思想的正反,都有絕對的影響。也許您可以大聲疾呼中國人不要過圣誕節,也許您可以高喊將AD&D(專家級龍與地下城)趕出國門,或者您可以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自己的信仰和習俗,但是在在不知不學中,您還是會受到它的影響。因為新的文化會自然而然演變民俗的一部分,從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跟空氣、水和土壤一樣密不可分,到了最后,您將不可能脫離它而存在。

  在《被遺忘的國度》設定系統之中,一個神的力量,是跟信徒的數量(人數)和質量(狂熱程度)成正比的。如果沒有信徒,神甚至會喪失神格。現實世界的神魔形象,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強大的形式和內容支撐,就會逐漸消亡或者被替代。比如孫悟空,自從日本漫畫《龍珠》和《最游記》登陸我國之后,《西游記》中那位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的形象,就受到了后來者的一定威脅。受眾是很無情的,長時間不出現就會將原有的神魔淡忘。隨著西洋神魔的不斷入侵,本土神魔恐怕要節節敗退,慢慢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或者有一天,我們的后人,會徹底地忘記祖先的龍是什么樣子,而把四海龍王描繪成《龍槍》中白金龍帕拉丁或者萬色返空龍塔克西絲的模樣。

  神和魔,都不過是人類想象力的產物而已。它既然會產生,也會有消亡的一天。有誕生自然有消亡,從歷史和發展的角度來看,隨著文化的交流,東方的神魔形象被西方的或者是取代或者是融合,是正常的,也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在一個開放的社會上,讀者、觀眾、游戲玩家等受眾群體,對于自己選擇何種文化產品,有著自由的的選擇。而這種受眾群體的自由選擇,可能使原有的文化形象、傳統生活可能處于不利的位置。對于受眾群體來說,選擇的后果,可能是好的積極的,也可能是壞的消極的。風險雖然存在,原有的文化和傳統也可能受到傷害,但是相對于個體的選擇自由,我們不可能因為受眾可能拋棄原來的東西,而拒絕給他們見識選擇的機會。只要不傷害他人,人應該可以按照自己愿望生活和信仰,盡管這種選擇的后果,可能讓人黯然神傷。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龙 Loong 网主编信箱:mail@loong.cn
* 题图装饰背景图片取自荷花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