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为“中华龙”正名并非吃饱了撑的

郭松民
http://spaces.huash.com/?uid-196822-action-viewspace-itemid-269519

  “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通过了一份《兰州宣言》,提出应将中华龙的英文译名“dragon”改为“loong”,理由是“中华龙形象神奇,主要象征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外貌丑陋,猖狂肆虐,主要代表邪恶与祸祟”,改名是为了避免中华龙在西方被误读(11月20日《兰州晨报》)。

  这个建议在网民中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应,有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不少人不以为然,认为这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我是支持改变中华龙的英文译名的,理由很简单:名不正,则言不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和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如果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一些形象,如龙、凤、麒麟等的译名,在西方的语境中都先天性地带有贬损、邪恶甚至恐怖的含义,那显然是无助于西方人树立正确的中国观的。

  当然,良好的形象并不完全取决于名字,但名字也很重要。以人际关系做比喻,假如一个陌生人叫“大伟”,我们就会对他有产生一种比较好甚至比较信赖的感觉,假如他叫“小三”,感觉可能就比较一般了,如果他叫“垃圾”,我们会产生什么感觉就不必多说了。

  要完全说明这个问题,还必须回看一下历史。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东亚朝贡体系的中心,当时中国自认为是天下唯一的文明之邦,而周围的其他民族,则属于不开化的蛮夷,因此,给他们的译名也是很不恭敬的,比如“匈奴”、“鲜卑”、“羌”、“氐”“羯”等,这些译名反映了中国和其他藩属国地位的不平等。

  但这种状况到了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就来了一个颠倒:东亚朝贡体系瓦解了,中国被西方列强用炮舰强行纳入了世界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我大清”是被西方列强瞧不起的,在他们面前也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这种状态反映在译名上,就是中国和西方很不对等。比如中国为西方大国所起的译名,都含有很正面的意义,诸如“美利坚”、“法兰西”、“英吉利”、“德意志”、“意大利”等。这些名字让人听了以后,即便不会立即肃然起敬,也会产生一些很美好的联想,如“美丽”、“吉祥”、“丰饶”、“坚定”、“勇敢”等等。试想,假如我们不改变这些国名的读音,而把它们改成“霉离间”、“发懒系”、“蝇蒺藜”、“得一趾”、“夷耷狸”等,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其实西方人也是很在意名字的,当时英国人给清廷的照会,就坚决反对清廷称他们为“英夷”。

  反过来,西方在音译中国的名字时,就很有些马马乎乎了。比如“China”即瓷器的意思,就很不妥当,无论是意义还是读音,都与“中华”、“中国”等相去甚远。再比如香港的译名“Hong
Kong”则是粤语的音译而并非普通话的音译,至于“龙”的译名,就更不用说了。

  今日的中国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既不再像 1840 年以前那样妄自尊大,也不再像 1949 年以前那样自惭形秽。与这样的变化相适应,我们就很有必要对诸多中国象征的英文译名进行一番“正名”。这样的事情也是有先例的,比如北京原来的译名是“Peking”,现在就改成了“Beijing”。

  当然,有些译名已经约定俗成,又无恶意如“Hong Kong”,我看就不必再改了。但“dragon”就最好改一改,甚至“China”,我也是主张改为“Zhong Guo”的。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龙 Loong 网主编信箱:mail@loong.cn
* 题图装饰背景图片取自荷花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