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_Loong_网:为龙正英名,龙再也不能译为 dragon 了!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中

“龙”与“dragon”的互译问题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关系

关世杰
来源:人民网/对外大传播(2007年10月18日)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1180/105567/6398340.html

  原《对外大传播》编者按(摘要):本文从语言学、历史学,特别是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审视了“龙”与“dragon”的翻译及更改问题。并认为,把中国的龙直接译作西方文字中的毒龙 dragon,以及把西方的毒龙 dragon 直译为中文的龙,这种译法很不科学,并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有害而无利,今后中国出版的汉英和英汉词典里关于龙的英译和 dragon 的汉译必须修改。  

-----------------------

  2006 年中国公布的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里,因为顾虑“dragon”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呼声最高的“龙”并没有入选, 这一情况引起了各界特别是网民的热烈讨论。2006年12月4日,上海的《新闻晨报》发表了题为《国家形象将重构,中国标志可能不再是“龙”》的新闻,报道上海某学者建议为避免西方误解,不以龙作中国形象标志。这一消息,立即在网上和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

  其实,在中国学术界里,龙≠dragon已成共识,且已公布于世。中国龙和西方龙有相似之处,但各有各的来由,彼此没有源流承传关系,不是一回事。


龙译为 dragon、dragon 译为龙都非常错误

  “龙”译为英文“dragon”,英文“dragon”译成“龙”,从文化学和语言学上看,都是错误的,这种误译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

  第一,这种互译在语言学上是错误的

  在当代汉语和英语中,龙和 dragon 所指不同。

  对比汉语词典对“龙”的所指和英语词典对“dragon”的所指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字面意义方面(denotation),还是引申意义方面(connotation),“龙”和“dragon”所指的是不同事物的概念(见表1)。因而,根据翻译的“信、达、雅”的标准,现在把龙译成 dragon、把 dragon 译成龙是完全错误的。

表 1:当前龙和 dragon 所指对比

符号
《辞海》中的“龙”
《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的“dragon”
所指
字面意义 长相:有鳞、角、须、爪。
功能: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长相:通常长有翅膀和脚爪。
功能:能从口中吐火的爬行类怪兽。
引申意义 1,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
2,高大的马。
3,旧时堪舆家以山形为龙。
4,星名。
5,通“宠”。
6,姓。

1,a fierce person, esp. a woman
  (严厉的人,尤指妇女)。
2,flying dragon(飞龙)
 = flying lizard(会飞的蜥蜴)。

  第二,误译源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

  龙翻译成 dragon 与 dragon 翻译成龙,要追溯到中英和中美文化交流史初期。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中美直接的文化交流开始。此时清朝的国力日益衰落,英国和美国,特别是英国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在他们入侵中国的过程中,在商品输出的同时,对华的文化输出开始。在中英、中美文化交流中,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一直是赤字。

  中英文的文献互译中,英译中远远超过中译英,在翻译的过程中,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英汉词典比汉英词典发挥着更为重要的关键作用。历史上第一部汉英和英汉词典是 1815~1823 年马礼逊在澳门编纂出版的《华英-英华大词典》,它成为日后出版这类词典的嚆矢。

  由于种种的历史局限,dragon 被译为龙。此后至 1898 年,这类词典都由西方传教士们编纂。对这期间所有英汉词典中“dragon”词条的查阅分析表明,dragon 译成龙延续了马礼逊的误译,以讹传讹。中国学者编纂出版英汉词典始于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但 dragon 译成龙的错误没有得到更正。因而可以说,dragon 错译龙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

  总之,内涵上“dragon”与“龙”风马牛不相及,可是这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由于西方传教士的翻译阴差阳错,硬是被绑到了一起,使这两者变成了同一个概念 ,一直延续至今。

“龙”译 dragon 不利于树立中国正面的国家形象

  中英之间的语言翻译问题属于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与同文化传播的关键区别在于:跨文化传播中,信息发出者的编码是按甲文化的码本(广义的)去编码,信息接受者的解码是按乙文化的码本去解码,由于文化差异误读时常发生,有时难以避免。

  误读有一般性误读,例如,“8”在汉语中与“发”谐音是个吉利数字,翻译成英文“eight”就丧失了吉利的引申意义。误读还有冲突性的误读,例如,“宣传” 在中文中是表示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的意思,是中性词;而翻译成英文“propaganda”,则含有夸大、粉饰甚至欺骗的意味,是个贬义词。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是一般的冲突性的误读不改也可以,但是笔者认为,“龙”与 dragon 的相互误译必须改正。原因如下:

  第一,误读妖魔化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龙”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曾有一首流行歌曲《龙的传人》中的歌词中唱道:“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在国际跨文化传播中,作为信息传播者的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到了英美等国的信息接收者那里,就被解码成了中国人是 dragon 的传人,“恶魔的传人” 了。也就是说,“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到了外国接收者那成了“古老的东方有个恶魔,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因而,“龙”误译 dragon 妖魔化了中国。

  《南方周末》2006年8月24日D28版记者文章《他们不是龙的传人》,讲述了“孩子笔下的童话——六国民间故事儿童画展”广州站的一个故事,一个欧洲孩子不愿意参与扎龙舟的活动,因为他觉得这不符合他们国家的理念,认为龙是邪恶的象征,自己不是龙的传人,不能接受中国将龙看成崇拜的对象,更无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一些了解龙和 dragon 差异的英美记者,在用英文翻译“亚洲四小龙”时,经常善意地直译成“亚洲四小虎”,以避免龙在英文受众中引起的误解。

  当前中国正在迅速地发展,为建立和谐的国际社会而努力,但在国际上不时有“中国威胁论”的噪声,龙译成 dragon,对不了解龙和 dragon 差异的外国人,会造成 什么心理暗示?无疑是妖魔化中国的心理暗示。

  第二,误读的信息源众多,影响的受众巨大

  首先,中国关于龙的信息源众多。在中国各旅游点旅游,有哪个地方没有与龙相关的信息呢?与龙相关的信息显现在祖国各地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会被外国人误读的信息源。在奥运会的吉祥物中可以不要龙,但是谁能把上述有关龙的信息源清除干净呢?奥运会期间,外国人来到中国后,到北京参观北海、故宫,能把九龙壁用五个福娃遮盖住吗?到孔庙参观能把大成殿前的盘龙石柱包裹上吗?

  其次,龙译 dragon 误读的受众巨大。在西方绝大部分语言中,dragon 都包含类似英语中的负面含义。现在将英语作为母语的人约有四亿,有七十五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的通用语言,特别是各国精英界的交流用语,能讲英语的人近十亿。

  英语 dragon 源自法语 dragon,法语 dragon 源自拉丁语 draco,拉丁语 draco 源自希腊语 drakon。

  古希腊文化是欧美文化的源头,在希腊文化中,drakon 是恶魔。2004 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演出中,就有骑马勇士杀死 dragon 的内容。受希腊文化影响, dragon 在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都包含类似英语中的负面含义。

  在法语中,dragon 与英文的 dragon 拼写一样, 其含义也是贬义词:“dragon 1,龙;[纹章]龙饰。2,[转]凶恶严格的看守,机警严厉的监护;[旧]悍妇,泼妇;[谑]一本正经的女人、女道学家。”现在全球讲法语的人近两亿。

  在德国,dragon 在其传统文化中是一个负面形象。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是欧洲中古时期三大古典史诗之一,在德国家喻户晓。这部作品中有关于主人公齐格弗 里德和巨大的 dragon 搏斗的描写。齐格弗里德为了争夺 dragon 看守的宝藏,同巨大的 dragon 搏斗并最后杀死了巨大的 dragon。十九世纪德国作曲家根据这部史诗创作 了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因此,dragon 凶猛残酷的形象在德国乃至西方世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而现在全球讲德语的人有 1.2 亿。

  俄文中所谓的“龙”为“дракон”,同样源于希腊语。在中世纪,基督徒把《圣经》中引诱人类祖先偷尝禁果的毒蛇称为恶魔。基督教中的圣徒乔治屠 dragon 的故事被搬到当今俄罗斯的国徽上,在双头鹰胸部的红色盾牌上,身着白衣、骑白马的骑士,手持长矛刺向一条 dragon 怒张的大口,象征着善良战胜邪恶、 英雄保卫国家。《苏联简明百科全书》说:许多民族中幻想出来的能飞、能喷火的蛇(有时有数个头),是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妖怪......现在全球讲俄语的人近 2.9 亿。

  另外,《圣经》中多次对“dragon”的描绘中,dragon 都是撒旦、恶魔。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民众有十多亿,dragon 这种概念在受《圣经》影响的国家中几乎“深入人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0 年的《世界文化报告》,广义上的基督教在世界各国各种宗教或不信教的排列中,居第一宗教信仰的国家有八十七个,占一百五十七个提供报告成员国的 55.4%。

  最后,若不更正龙的误译,东西方的误读无法根本解决

  龙和 dragon 涉及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不可能改变 《圣经》中对 dragon 是撒旦、恶魔的界定,西方人也不可能改变中国人自古以来认为龙是瑞兽的界定。双方各自都要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调和。双方谁都无法同化对方,只能坚持世界文化多元,把原本就是两个概念(而由于人为错误)硬捏在一起的一个概念分开,各说各的概念,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否则就会遇到麻烦。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龙”没有入选,就是一个典型的麻烦。

  若不改变误译,中国人要对龙和 dragon 意义的区别也要世世代代解释下去。尽管当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在世界各国普通老百姓中,了解到中国的龙和西方的 dragon 有差别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让他们了解中国龙与西方的 dragon 的差别,需要做大量的解释工作,而且要世世代代地向他们解释下去,这个传播成本太大了。而把龙和 dragon 分成两个概念,则四两拨千斤,可收一劳永逸之效,省却了无休止的笔墨和口舌解释。

  不改变误译,如果我们对外国受众关于龙和 dragon 差异的解释工作做得不好,那么,随着中国对外传播力的增大,文化的正面影响效果就越来越差。我们反对别有用心的人妖魔化中国的国家形象,我们是否意识到,由于龙误译为 dragon,对那些不了解其中差异的外国受众,我们自己正在妖魔化我们自己?

当前更改错译切实可行,“龙”译“loong”,
“dragon”译“拽根”是较佳方案

  第一,在中国领土内改正误译合乎国际法

  200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压倒多数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现已生效),确认了以下重要原则:各国拥有在其领土上维持、采取和实施他们认为合适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政策和措施的主权。龙是龙,dragon 是 dragon,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我们更改错译是坚持世界文化多元性的表现 ,是实施文化主权的体现。这在国际上有先例,例如韩国在 2005 年把“汉城”改成“首尔”。

  第二,更改程序简单,更改成本微乎其微

  更改不妥当的由英译汉和汉译英词汇在中国有先例。大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有关主管机构发出一个通知给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词汇, 例如洋火(match)、洋钉(nail)、洋灰(cement)一律改为火柴、铁钉、水泥。这种做法现已见成效:2001 年修订版的《新华词典》中,洋火、洋钉已经不见踪影。 遵循此例,更改成本微乎其微。今年八月末,一份《中文菜名英文译法》讨论稿正式由北京市旅游局对外公布,此稿初步确定了 2753 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译法,并征求市民建议。这种方法成本也是微乎其微。

  第三,“龙”译“loong”,“dragon”译“拽根”是较佳方案

  龙在英文中是空缺词汇,dragon 在汉语中也是空缺词汇,因而音译最好。

  Loong 在现有的英文词典中没有该词,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由不知名的中国人创造的新英文词。针对“弃龙”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黄佶近年在其新民网博客上发表博文,高呼要“为龙正名”:将中国龙英译为“loong”,弃用错误翻译“dragon”,并认为这是避免中国龙受到误解的根本之道。黄佶指出,在他之前,其实已出现过不少用“loong”翻译“龙”的实例。例如李小龙的中文名音译为“Lee Siu- loong”;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福华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龙凤牌香烟烟标上的英文翻译为“Loong Voong Cigarettes”等。

  在 2006年11月20日,一种由中国人自主开发的龙芯处理器也在近日正式把英文译名定为了“Loongson”。因而“龙”译为“loong”较佳。

  有人建议把“龙”音译为“long”,long 在英文中有十九种意思,再加上龙,容易引起误解,不妥。有人建议把“龙”音译为“lung”,这是马礼逊给龙注的英文发音,lung 在英文中有“肺”的意思,再加上龙,容易引起误解,也不妥。

  dragon 在汉语中是空缺词汇,应该用一个新的音译词汇表示。英文 dragon 的发音是[drn],有两个音节[dr]和[n],发成汉语拼音与[zhuāi]和[gēn]最为相似。《新华词典》中发[zhuāi]的只有一个字“拽”,发[gēn]的字只有两个,“根”和“跟”。因此音译为“拽根”较好。

  结语:已故的费孝通先生在晚年大力倡导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要提高“文化自觉”意识。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将“龙”译为“loong”,将“dragon”译成“拽根”,也算是文化自觉的一个具体行动吧。鲁讯先生说,路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套用他的话,“loong ”和“拽根”也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译的人多了,也就有了“loong”和“拽根”。

------------------

  作者简介:关世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出版了《跨文化交流学》、《国际传播学》等专著。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