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投稿信箱:1131376436@qq.com  《译龙风云》

学术论文摘选

归化式译法最大的失败可能是 dragon 被译为龙

原标题:世界文学与翻译的当代张力
戴从容,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2022年第六期

  摘要:世界文学研究与翻译研究的学科划分不只是学科归属的问题,本质上涉及到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翻译一部文学作品是侧重呈现其民族性还是世界性,将直接影响对文学的看法。对于民族内涵丰富的作品,应该有从不同翻译目的和翻译效果出发的不同译本。同样,对于世界文学与翻译的关系的理解,也不应简单化。

  ……。拿乔伊斯来说,是把他呈现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现代主义代表作家,还是一个在爱尔兰民族独立时期用爱尔兰素材创作的民族作家,在翻译时甚至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在他的最后一部专著《芬尼根的守灵夜》中,即便逐字直译,对于那些同时包含了世界性因素和民族性因素的双关词,选择哪一个作为放入正文,也会很大程度上改变文本的样貌,更不用说那种选译、编译的翻译作品了。

  不过《芬尼根的守灵夜》还相对特殊,毕竟大量运用双关多义的作品还是屈指可数的。丹穆若什则举了一个在翻译中更常遇到的例子,即翻译外来专有名词的时候,该侧重其世界性、译出语的民族性,还是译入语的民族性。在翻译部分一开始,丹穆若什就以一首标题为“纳赫特-索贝克墓地的抄写员创作的古卷中发现的情诗”的埃及歌词为例,指出不同译本在处理“缠腰带”这一带有埃及特色的事物时,有的翻译为“罩衫”,有的翻译为“披风”,有的翻译为“衣裳”,有的翻译为“套裙”,从而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寻找译入语中与原语概念相似的概念,在早期的翻译中被大量采用,体现了归化译法在早期翻译中的强大影响,比如“leek”被译为“韭菜”。中国的韭菜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诗经. 豳风. 七月》中就有“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韭”是象形字,像地上的植株。它是多年生草本,割了一茬又一茬,所以《说文》说“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欧洲的 leek 则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被食用,被认为是一种比大蒜和洋葱更高档的食材,著名的暴君尼禄就很喜欢 leek,把它放在汤里和油里吃,尼禄甚至因此有了“Leek Eater”的绰号。

  也有翻译把 leek 译为“大葱”,但大葱也可以说是中国的物种,至少很早就已经食用,且与欧洲的 leek 也不完全匹配。也有人取其接近韭菜的外形和类属大葱的特点,将其译为“韭葱”。但是虽然欧洲的 leek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被引入中国,“韭葱”这个译名至今仍未被广泛接受,反而常被与大蒜相混。可能正因为其过于归化的译法,使它无法像比如柠檬那样的音译可以一眼辨识出 leek 的异域色彩。当然这种归化式译法最大的失败可能就是 dragon 被翻译为“龙”了。把西方的邪恶生物翻译为中国的神圣象征,这一翻译带来的副作用至今仍在。

  这样看,似乎用音译来翻译不同文化的专有名词,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但是对于像比如《红楼梦》这样大量充斥着本民族特有的器物、生物、建筑等文化术语的作品,如果都采用音译来翻译,读者必将摸不着头脑。但是如果删掉这些民族文化信息,或者用本民族文化中与其相似的概念代替,就会使原作失去了很多信息内容,甚至在有的作品中失去了作品的主要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一位以世界读者为目标读者的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有可能考虑到翻译在语言转码过程中改写的难易度,自觉地为了世界化而有意选取更具世界性因素的内容和意象,创作“世界诗歌”或这种意义上的“世界文学”。

  笔者认为采取何种翻译策略,翻译作品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取代原文,这首先取决于原文本身的特点:它是侧重情节的,还是侧重文学性;其次取决于翻译本身的目的,是针对大众娱乐市场,还是针对专业研究市场。比如科幻文学中,一些作品其实是一种概念性的文学,语言的民族性和文学性非常弱,主要为了把对未来科技的想象描绘出来,其中一些作者本身就不具有复杂的文学语言修养。因此这类作品的翻译文本已经足以代替原文本。但是比如说在新浪潮时期的科幻文学,其文学性大大加强,语言的表达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对于这些作品,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对于改编成影视剧的观众来说,翻译语言越简明越好,而对研究者来说,会更加希望翻译保留原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特色。

  因此对于那些文学性和民族性内涵较大的作品,不同的译本共存其实是有必要的。从这一点出发,我还是赞成世界文学名著重译的。但是重译本应该有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效果,而不是为了争夺市场而做的简单的重复性翻译,甚至不是只为了完善第一译本某些字句上的错误。世界文学中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作品在等待译者,简单地重译多少浪费了并不丰足的译者资源。

  由此可见,把世界文学简单地理解为建立在译本之上的研究,或者把“世界文学是从翻译中获益的文学”加以简单化的理解,都会忽视世界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讯作者:戴从容 <daicongrong@fudan.edu.cn>
  200433 上海杨浦邯郸路 220号 复旦大学中文系

  作者简介:戴从容,女,汉族,江苏苏州人,1971年3月出生于吉林长春,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是英国和爱尔兰文学、西方当代文化文学理论。专著有《乔伊斯小说的形式实验》 《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等,译著有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詹姆斯-乔伊斯《芬尼根的守灵夜》等。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优秀著作奖”。(百度百科)

(黄佶编辑配图,2023年1月15日)

相关链接:

译龙为 Loong 实际使用案例按分类排列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