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编者按:
  “传人”是继承某事物的人,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后代、子孙”。例如我们常说某人是某种唱腔的第几代传人。“龙的传人”意思是继承了龙所代表的精神和文化的人。龙代表的是什么精神和文化?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至于这些精神和文化的具体内容,众说纷纭,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东西的。
  所以,“龙的传人”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艺术的说法、简洁的说法。把“龙的传人”理解为“鳞虫类(动物)的后代”,恐怕连小学生都会觉得滑稽吧?
  中国的学者辩论的本事都是很大的。所以老百姓越来越看不起中国的专家教授(他们往往被称为“砖家”、“叫兽”)。中国的专家教授最大的本事就是不考虑最主要的事实,而是只抓住枝节问题大做文章。
  每个老百姓都在“望子成龙”,难道他们都在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做皇帝?仅仅这一个事实就足以证明龙并非只代表皇帝。其它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随便专家教授怎么骂龙、弃龙,老百姓还是自顾自的喜欢龙。如果几个书生能够把龙否定掉,那么龙早就消失了,根本不可能“活”上几千年。文革时国家机器和人民群众共同“破四旧”,龙都没有被消灭掉,现在还会怕几个书生?
  龙之所以能够成为图腾,正是因为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文化存在一天,龙就会腾飞一天。(黄佶,2007年2月7日)

我们是谁的传人,龙的?人的?

作者:西河,2007年2月5日
新闻来源:三秦都市报
http://folk.cul.sohu.com/news_view.asp?ID=15075

炎黄子孙是人的传人

  记者:您是出于什么样的初衷,加入到这样的一个关于龙的讨论之中?

  陈仓:自从上海吴友富教授提出“弃龙”说,到黄佶副教授的“为龙正名”说,龙成为网络和平面媒体年末岁首热议的话题。薛涌、王乾荣、流沙河、黎明等先生在《南方周末》、《西安晚报》、《文汇报》、《凯迪网络》等媒体发表的文章使这场讨论成为当下一个热点文化事件。

  制度与文化如同“孪生兄弟”,文化事件及其潮流关乎世道人心,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博弈影响民主法治建设。我对与帝制、皇权专制、神权统治和人治等有关的文化现象是非常敏感的。

  在观“战”中,我发现,网上和平面媒体上关于龙文化、“龙图腾”的讨论存在“乱相”或“病相”,有些论者穿凿附会,信口开河,以传说代替历史,以文艺推断事实,以陈旧的批判落后的,以陈腐的证明腐朽的,以侮辱谩骂代替学术争论,还有伪造经典并自话自说,甚至有人身攻击、“道德审判”等非学术、非理性行为,所以,不由自主地在《教师报》、《南方周末》和《西安晚报》等媒体发出声音。

  记者:龙在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发展历史上到底处于什么位置、有何关系是各方争论的一个焦点,您本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陈仓:龙的实体原形主要是老祖宗防范、驱赶、征服与利用相结合的蟒蛇、鳄鱼等“鳞虫”类动物,还有先民征服、驯化、豢养的马、鹿、猪、鱼、鸡等畜禽。我们常见的龙是个虚拟动物,它本来是帝王的“专利”和专用符号,古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见各种版本的《新华字典》)。皇权专制文化中的矛盾心理与民俗文化中征服龙,利用龙的矛盾心态大体一致;在汉民族心里深处,龙崇拜与龙禁忌同时存在,崇拜其力量,忌讳其危害。

  在这场争论中,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杂文家、时事评论家、龙文化专家等论者的理论基础、话语体系、知识工具各有不同。争论的焦点包括:有与无、弃与保、图腾与非图腾,以及批判与赞美、主流化与非主流化等。乱封“龙的传人”是个原则问题。因为,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炎黄子孙是人的传人,不是“鳞虫”类的传人。

  记者:以您的观点来看,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在心理和文化层面上应该如何对待“龙”及由此引发的讨论?

  陈仓:思想文化建设要适应、服务和服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旋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以人为本,尊重和保证人权,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法治国,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这个大趋势和主旋律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先进文化的基准。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所扬,有所弃,既要反对全盘否定古文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倾向,也要反对全盘肯定古文化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倾向;分清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边界,辨别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本质,区别对待国民教育文化与大众娱乐文化的功能;面对现实,把龙文化定位在“亚文化”层面,让其在民俗、艺术、技术等非国民教育领域发挥娱乐、休闲、装饰、体育等作用是适当的,决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主流化、神圣化;具体地说,我们可以画龙,写龙,舞龙,龙舟竞渡,但不要搞龙崇拜。

  

龙之争

2006年11月-12月 主战场:上海

  2006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记者曹继军的长篇采访《构建中国国家品牌形象——访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吴教授观点称:“中国的‘龙’,其形象往往让一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过多地看到‘龙’的凶猛残酷,咄咄逼人,充满霸气和攻击性、挑战性的一面。……”

  12月1日上海政协主办的《联合时报》发表头条新闻《“龙”为形象标志缺憾多多》,12月4日上海《新闻晨报》再次刊登新闻报道《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

2007年1月上中旬 主战场:《南方周末》

  2007年1月4日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薛涌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龙的传人”新解》称:现在是否要让龙来代表中国,则是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选择。对此,我的选择是:我会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是孔子的后人,但绝对拒绝做龙的传人。

  1月11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姜飞以《“窄眼界”应和“狭心理”的文化解构要不得》回应薛涌:我认为,看龙需要“过程”的眼光,平常的心态。所谓过程的眼光,就是要将龙放置到历史演变的过程之中,并结合当今的主轴思潮来看待。所谓平常的心态,大致说来,就是从正常的人情出发,以起码的知识为基础,以基本的理性为工具。

2007年1月29日 主战场:上海《文汇报》

  著名学者流沙河在《文汇报》撰文《再说龙》:我们自己也有可骂之处。好好一条治水的龙,被暴君秦始皇抢夺去,宣称他自己是“祖龙”,以此自我神化,恐吓百姓。从秦始皇帝嬴政到宣统皇帝溥仪,天子真龙出了一条又一条。他们的尊容叫龙颜,朝服叫龙衮,宫殿叫龙楼,车驾叫龙驭,卧榻叫龙床,柩车叫龙輴,等待时机叫龙潜,得势崛起叫龙兴,即位前的住宅叫龙邸,即位登极叫龙飞,子子孙孙叫龙种。“龙的传人”是他们,不是平头百姓的我们。这些年“皇帝戏”日夜看,看得人昏聩了,于是自我代入角色,觉得自己也是龙种。也不想想,谁“传”什么给你了,你“传”什么给谁了。

2007年1月8日至29日 主战场:西安

  2007年1月5日,北京学者王乾荣在西安某媒体抛出一篇文章《龙何时成了中国人的“图腾”?》。说:近年几首流行歌曲宣扬的什么“古老的中华是一条龙”,什么“长江、黄河两条龙”,什么“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等等,都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无知的表现。……无论从民族神话传说中还是古代典籍记载看,龙自古以来就不代表中华文化。

  1月22日,西安某媒体就“龙之争”刊发三篇文章。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庞进回应王乾荣的文章,文章旁征博引,认为:“龙很早就成为中华先民崇拜的广义图腾”,“普天下的中华儿女都认同自己是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否认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才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无知的表现”。

  同天同报同版,陕师大副教授朱鸿在《龙不增加中国的软实力》中写道: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不过它所具特征不增加中国的软实力,反之,会削弱中国的软实力,因为它象征着不真,不美,不善,不正,不宁,不忠,翻云覆雨,乍存乍亡,不确定,不透明。如是之龙缺乏文明风范,从而难入世界潮流……我以为龙只是一节弯曲的盲肠,任它存在吧!然而以媚俗之心,强词美龙,以爱国之名,强人敬龙,可以休矣!杂文家陈仓当天也发表了文章《“龙”是图腾吗?》。

  1月29日,就“龙之争”,西安某媒体副刊版再现“龙虎斗”。王乾荣以《“龙性基因”跟百姓凡人无关》驳斥庞进,文中说:(因我姓王)庞先生竟然将我“打”成帝王后裔,并由此有了“龙性基因”,实在是高,并且令鄙人不胜惶恐。但是,我必须对这份“尊荣”敬谢不敏……就您(庞先生)对鄙人姓氏的调侃而言,便足见大众并非什么“龙的传人”,不是吗?按您的逻辑,诸如姓马、牛或姓杨、柳的,其“血脉骨髓中”便留着“马牛性基因”或“杨柳树植物性基因”,就更不是“龙的传人”啦。

  

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记者:龙在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发展历史上到底处于什么位置、有何关系是各方争论的一个焦点,您本人怎么看这个问题?

  庞进:龙在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发展历史上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龙和我们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民族心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民族心理的外化。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同时起源的龙,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它是一个多元融合的形象,历朝历代、亿万中国人将自己的情感、智慧和理想寄托、灌注在龙的身上;它有缺点,也有和现代文明不吻合的负面的内容需要清理,但是,中华民族依然热爱它,尊重它,正如歌里唱的那样:“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在世界各民族中,就文化标志而言,中国龙的认同人数之多、象征性之强、凝聚力之大,可谓无与伦比。在十几亿中国人心目中,以及许多外国人心目中,中国,中华民族,龙,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记者:作为研究龙凤文化的专家,您又如何看待这场争论?

  庞进: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内容博大庞杂,优秀的精华多多,落后的糟粕亦有。因此,对待龙文化,不是不可以批评,但批评应当是善意的,建设性的,而不是诋毁式的。有个别人一出场,就采用极端的辱骂式语言,如骂龙是“畜牲”、“是一节弯曲的盲肠”、“谬种”、“藏在历史角落的污垢”,有所谓的“假、丑、恶、毒、孽、淫”“六大罪”;从而认为龙“象征着不真,不美,不善,不正,不宁,不忠,翻云覆雨,乍存乍亡,不确定,不透明”,并将龙与“纳粹主义之徽章”相类比。在龙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标志后,以如此语言侮辱、诋毁龙,的确是举世罕见、前无古人的。而这样的辱骂,显然是有伤海内外数以亿计的“龙的传人”的感情。

  如果论战是学理层面的,那当然好了。但不是,骂龙者几乎都不讲什么学理,从知识层面上讲,属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即以偏盖全;比如,自己对龙文化缺乏了解,就武断地说孔子“非龙”,其实孔子不但是敬龙的,而且是中国龙学的奠基人。从思想方法上讲,属于“毁树式批判”,即一棵大树的某一枝干落了鸟粪或被虫蛀了,就主张把整棵树及树根都砍倒、挖烂、烧毁——显然走的是偏激、极端的路子。

  记者:简单的从“数量”上来看,您坚持和代表的观点似乎处于论战双方的“劣势”一方,您怎样理解这一现象?

  庞进:表面上看,好像是这样,其实不是,据我所知,不少人都写来了正面说理的文章,只是见诸报端或经媒体传播的不多。还有“弃龙”风波掀起后,新浪网曾做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应该继续把龙作为中国的标志形象”的,占到了94.97%。而在这次论战中的一位“骂龙”、“弃龙”者,将他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发到了他的“博客”上。虽然网民的评论近日已被删除,但网页上曾有的记录表明,仅两天之内,已有33000多人点看,800多人发表了评论,我浏览过这些帖子,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不同意博主的观点。所以判断不难得出:绝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意“弃龙”,“弃龙”者是不得人心的。

  还有,从“弃龙”风波掀起到现在,明确声明坚持“弃龙”观点的,全世界范围内,不到五个人。风波乍起时,我曾接受《光明日报》记者的采访,言“龙的中国文化标志地位不可动摇”,这当然不仅是我的认识,而是海内外十几亿华人的共识。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龙 Loong 网主编信箱:mail@loong.cn
* 题图装饰背景图片取自荷花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