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漫谈“龙”在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zanny77(江苏某中学教师)
来源:http://hi.baidu.com/zanny77/blog/item/0afeb7011addc603738da5ae.html

  2005年11月11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揭晓,五个造型可爱又独具中国特色的福娃,以其构思新颖而又具深厚文化底蕴而当选。国人在惊喜之余也未免有些失落,作为龙的传人,龙的图案为何再次落选?其实,凡是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并不出乎意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却不然,这体现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图腾(totem)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ojiboways)方言,意为“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缘于人类在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对大自然的畏惧,它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就产生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存在过图腾崇拜现象。图腾文化是人类最古老、最奇特、最神秘也是最复杂的一种文化体系,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就是龙。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1987年在河南濮阳仰韶文化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以蚌壳围成形状的龙,被誉为“华夏第一龙”。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千百年来龙作为华夏文明的象征,已经广泛渗透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古代的建筑,雕梁画栋必要有龙,陶瓷器皿往往画龙,人物姓氏、亭台楼阁、乃至江河湖水,往往以龙为名,元宵节看龙灯,端午节赛龙舟,天上有龙星,地下有龙脉,动物有龙马、植物有龙柏,成语还有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马精神,十二生肖中也少不了龙。总之,与龙有联系的文化现象数不胜数。

  有学者认为远古时代的各个部落图腾崇拜的对象很广泛,包括中华一些姓氏,如马、牛、羊、猪、梅、李、叶、林等也大都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这些都是有道理的。那么为何后来只有龙超越了地域之分、民族之别,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了呢?这实际上也不难理解。

  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首先是因为龙包含着自然崇拜的因素,即人们把龙当作主宰风雪雨露的神来敬重。如果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我们中国基本处在温带气候,又有着广阔的内陆腹地,非常适宜农耕文明的生息繁衍。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一直以农业立国,而雨水又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只有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家给人足。反之非旱即涝,则会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正是基于这一利害关系,古人对龙的威力产生了敬畏,形成了龙的图腾崇拜。

  龙作为图腾最初源于远古的太皞部落。史载太皞部落居江淮流域,以龙命官。《左传·昭公十七年》就记载了郯子所言:“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后来,随着历史的向前推进,各部落间因战争、迁徙、杂居、通婚等因素,彼此间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就逐渐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广泛的龙图腾崇拜。

  尽管龙已经渗透到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龙图腾的形象也是家喻户晓,但是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人真正见到过龙,连成语“叶公好龙”中的那位叶公子所见也是后人杜撰的。前几年洪涝灾害时,各地纷传有龙出现,后来证明也都是以讹传讹。实际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只不过是观念上的东西,是对现实存在的某种或某几种东西的附会和异化。

  古人对龙有种种解释。荀子说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王充《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

  对于龙的主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蜥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

  蛇作为龙的基调是不难解释的,蛇类尤其是大型蛇类往往存在于幽谷深潭或沼泽之中,这些地带终年不涸,再者蛇类又喜欢在阴雨雾霭的天气里溯游戏水,还能在森林草树间游弋如飞,似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从而古人就将其同主宰风雨的神相附会了。从现有的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看,愈是远古的时代,龙的形象愈接近蛇的形状,也证明了龙的基调是蛇的论断。

红山文化(距今六千至五千年)
遗址出土的玉龙
现在常见的龙的形象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利用龙的神威来树立个人权威,利用中国人对龙的顶礼膜拜来巩固自身的统治,这无疑是龙能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图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封建社会,龙一直作为皇室的标帜。皇帝是“真龙天子”,穿龙袍、戴龙冠、坐龙椅、乘龙舟。皇帝生病说是龙体欠安,生气要说龙颜大怒,生了儿子还是龙种,似乎皇帝的一切都要跟龙扯上关系才能显示他的至尊地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曾作为明清两朝皇宫的故宫博物院藏了那么多雕有龙图案的器物,甚至连城墙上都雕龙的缘故了。

  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常见的。然而,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的是,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dragon)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龙被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正因为如此,西方神话故事中有许多英雄斩杀恶龙的情节,龙成为勇士扬名的牺牲品。

  在希腊神话中,国王播下了龙牙,长成了相互残杀的武士,后来“播种龙牙”(plant dragon teeth)在英语中意味着挑起战争。太阳神阿波罗用他那百发百中的神箭射死了给人类带来无限灾难的巨龙皮松(Python),为民除了害。

   在圣经故事中,龙是罪恶的化身,人们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大龙”(the great dragon),基督圣徒都把杀死龙作为荣耀,引以为豪。中世纪传说中很多基督教中的圣徒都曾与龙交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圣徒乔治。

  据说当他在利比亚希莲那地区旅行的时候听说了在当地湖里生活着的一条巨龙。像很多同类一样,这条龙也喜欢吃少女。它不许镇上的人使用这个湖泊里的水,除非人们每天能向它贡献一名少女。因为这是他们惟一的淡水来源,于是,当整个军队在与龙作战而全军覆没的时候,镇上的人没有办法,只好把当地剩下惟一的一名少女——国王的女儿送给龙。就在这个时候圣徒乔治主动提出要与龙作战,而且只用了一枪就干净利落地把它结果了。

“圣乔治与龙”,作者:拉斐尔·桑蒂(Raffaello Sanzio)

  究竟龙在中西文化间的差异为何如此悬殊呢?考察西方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以及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就不难理解了。一般认为,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文明诞生在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的地中海北岸地区,这里遍地丘陵,土地贫瘠,气候多变,物产稀缺,与华夏文明诞生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差若天渊。尽管这里很早就得到开发,但是由于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古文明多次遭受致命的摧残而中断。在相对恶劣的农耕自然条件下,西方人的祖先把目光投向了大海,这就注定了他们成为海洋民族。

  早在古希腊时代,以商业为目的航海事业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就像一艘巨轮,承载着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之间的交流。既然古希腊文明对农耕依赖程度不及中华文明,他们自然就无须像中国人那样对主宰风雨的龙顶礼膜拜。相反,由于航海过程中往往会遇上蛇,蜥蜴或是鳄鱼之类凶猛恶毒的兽类,以这些猛兽为基调的龙就成为邪恶势力的象征。

  再者,海洋民族造就了希腊文明的尚武精神。《希罗多德历史》中记载,古希腊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就要授以格斗法,连女子也不例外,古希腊的斯巴达精神就是要求战死在疆场。在第一次希腊和波斯战争中,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率领三百斯巴达勇士在希腊北部温泉关抵挡五万波斯军队的进攻,坚持了很长时间,为希腊联军在海上集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成为后来希腊联军战胜波斯军队的关键,最后三百人全部壮烈牺牲,成为千古绝唱,史称斯巴达三百勇士。

  古希腊的尚武精神奠定了西方的民族性格,同邪恶势力作斗争成为他们追求的无上荣耀,作为邪恶势力的象征,龙顺理成章就成为勇士们扬名的牺牲品。

  龙在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决定了中华龙图腾很难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在中西文化交流沟通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一差别,不然不但闹出笑话,甚至还会影响国家、民族间的感情。曾有人把中国的“龙头企业”译成“dragon head enterprise”,着实吓了老外一跳,他们纳闷,中国怎么会有生产怪兽头的企业?“龙头”在这里的意思实际上是“带头”、“领头”,应译为“leading”。

  还有人将汉语成语“望子成龙”译为“expect his son to become a dragon”,让西方人看了十分奇怪,中国人怎么希望自己的小孩变成“魔鬼”、“怪兽”呢?应译成“expect his son to become successful”或“hold high hopes on one's child”。因为不了解龙在中西文化间的差异而闹出的误会还有很多。

  那么,在西方文化中有没有与中华文化中的龙有相似地位的东西呢?有,那就是独角兽。北京大学中文系专门研究中西文化比较学的乐黛云教授主编过一本叫做《独角兽与龙》的书。独角兽与龙,形象地表现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冲突和差异。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龙 Loong 网主编信箱:mail@loong.cn
* 题图装饰背景图片取自荷花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