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
学术论文摘选 如果全国一致译龙为 loong,几年就会扭转世界对龙的误解 原标题: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摘要: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译者在对中国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应尽量采用以异化为主的方法。中国文化负载词译文的统一问题越来越迫切,因为译文的多样化会阻碍中国文化的传播,削弱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针对如何统一译文,作者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互动。Nakayama 和 Halualani(2011:248-270)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三个平等原则:第一个是语言平等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应该有语言歧视;第二个是文化平等原则,任何人都有权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第三个是信息交流平等原则,任何人都有权表达观点和信息。这表明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保留交际者本族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交际双方必须相互尊重对方的语言和文化。 |
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输出和外国文化的输入理论上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双向交流。 …… 二、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翻译,就其外在层面而言,是语言转换活动,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可以说,翻译因人类相互交流的需要而生,所以,助力思想沟通、促进文化交流,便是翻译的目的或任务。同时,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中介,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有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又可以体现和展示文化软实力。 翻译既然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那么跨文化交际的平等原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也应遵循平等的原则。但是,英国学者 D.Robinson(1997:8)以现实中不同文化间存在的权力差异否定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这种理想化的理论预设。这种后殖民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是文化帝国主义进行全球扩张的新工具。如前所述,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与西方文化相比还处于弱势,所以,我们的翻译该如何继承并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必须面对并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
王宁(2013:5)认为翻译在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对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在这方面,翻译一直在扮演着一个主导性的角色。他呼吁我国当代翻译的重点应转向中译外,从而使得翻译以一种积极的姿态“重新定位”全球文化,使中国文化能够真正屹立于世界各国文化之中。 总之,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必须要充分发挥好翻译这一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译者,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使者,应该不辱使命,不仅要将外族文化向本土有效输入,更要将本族文化向外进行有效输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最终实现中国文化和世界各种文化的共同繁荣。 三、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反映和折射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通过词语可以透视一个民族文化的状况。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term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232)。中国文化负载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传统文化的最为核心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对外翻译中,译者应谨慎处理这类词语,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准确地传播至国外,以达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要考虑跨文化交际的平等原则,要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服务,并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提高我们国家的软实力。 由此,笔者认为,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应尽量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因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也最终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当然,异化的翻译方法会牺牲译文的一些“可理解性”,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增加注释的形式进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可理解性上的损失。 对于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笔者归纳具体的翻译策略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音译,这里音译就是用汉语拼音把汉语词汇拼出,是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最常用方法之一。现举例说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庄子:大宗师》) The relationship of yin and yang to a man is no less important than that of parents to a child. (Mair, 1994:59) 另如:饺子 jiaozi;风水 fengshui;人参 ginseng;功夫 kungfu;普通话 Putonghua;豆腐 toufu;太极拳 Taichichuan;粤语 yue;湖南话 xiang; 馄饨 wonton;拼音 pinyin;炒面 chow mein。 |
(二)音译 + 注释,只用音译,经常会导致外国读者很难理解,所以经常有需要加以注解。如: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德经》) The Tao that can be expressed in words is not the eternal Tao. Note: The Tao,(spelled as Dao in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a philosophical term first used by Lao Tzu (Lao Zi); traditionally translated as Tao (thus Taoism),logos,way,path,road,etc.(辜正坤,2006:3) …… (三)直译,直译就是按照字面的顺序或意思进行翻译,这样能够保留中国语言文化的本来特色,所以直译也是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常用方法之一。如: 三思而后行 think thrice before you take any action (Blair,2010:59);调虎离山 to lure the tiger away from the mountain (Wee&Lan, 2006:121);战国时期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丝绸之路 the Silk Road;春节 spring festival; 春卷 spring roll;龙舟 dragon boat;纸老虎 paper tiger;燕窝汤 bird's nest soup;走狗 running dog;一带一路 One Belt and One Road。 |
(四)直译 + 注释,直译虽然比音译具有更高的可理解性,但是为了更为清楚的表达,也会经常采用注释加以说明。如: 四大发明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the compass, papermaking, gunpowder, printing)(Su, 2007);汉武帝 the Martial Emperor (Han Wudi, reg.140-87 bc)(Fairbank, 2006:61)。 (五)音译和直译结合,如: 颜体 Yan style;清明节 Qingming festival;唐诗 Tang Poetry;京剧 Peking Opera;东汉 Eastern Han Dynasty;粤语流行乐 Cantopop。 (六)意译,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与原文并不一一对应,例如: 诗经 The Book of Songs;四小龙 four tigers;中秋节 moon festival;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颐和园 the summer palace。 当然,注释或解释的加法有多种: 1.紧跟其后,做同位语,如 The Lantern Festival also includes special foods, such as yuanxiao, a sticky rice flour sweet stuffed dumpling, which symbolizes family unity, completeness,and happiness。 2.放在括号中,如上文对正月的翻译,又如 The Taoist view of governance as wuwei (hands off) has long seemed impractical or only applicable to small communities,又如 It drew strongly upon the ideas of Yin-yang and of the Five Agents (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阴阳五行)。 3.脚注或尾注,脚注就是可以附在文章页面的最底端的注文,尾注是一种位于文档末尾对文本的补充说明,采用脚注和尾注的方式可以使文本更加整洁、顺畅,上文例句中许渊冲对道的翻译注释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4.书或文本后面附名词解释列表。 四、文化负载词译文的统一问题 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由于译者理解的角度不同和选择的翻译策略不同,相同的文化负载词目前有许多不同的版本,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翻译中的正常现象。例如:相声 comic dialogue,crosstalk;诗仙 the Immortal Poet,Immortal of Poems; 诗圣 the sage of poems,poet sage;礼记 Book of Rites,The Records of Rites (Li Ji),Liji;清明节 Qingming Festival,The Pure Brightness Day,Tomb Sweeping Day;龙 dragon,Chinese dragon,Loong;五行 wuxing,five agents (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five elements,five phases;甲骨文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jiaguwen;易经 I Ching,Book of Changes,Law of Change,The Classic of Changes;道德经 Tao Te King,Dao De Jing;史记 Shiji,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
但是,相同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多样性实际上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译本越多越显得混乱,容易引起外国读者的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就是一个整体,如果对于某一个词的英译在国内都存在很大分歧,存在多个版本,那么我们如何能做到一致对外? 如果多个版本都传到国外去,外国的读者怎能不产生迷惑? 当然,译文的统一问题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可以分步走。我们应该先解决中国文化中那些最具代表性的词汇的翻译问题。 首先,由国家文化宣传部门牵头,在每个文化领域选出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比如总共收集一千个,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协商翻译,然后对译文进行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的调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其定稿,编纂成册,作为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范本。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应该具有宏观性、典型性,也不能是专业性很高的词汇。例如孔子、老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春节、端午节、四大名著及其译名,四大发明、京剧、风水、太极拳、道教、相声、小品、除夕、饺子或水饺、甲骨文、武术、旗袍、汉字等等,这些词都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这一点上,2008年北京政府外事办公室编纂的《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就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第二,可以通过行政力量使各大出版社在出版中国文化方面的译作时严格把关,一定要符合范本的翻译。比如对龙的翻译,如果全国一致都翻译成 loong,而都不再用 dragon 或 Chinese dragon 来翻译,想必不出几年就会扭转世界对中国龙的误解,这就是统一的力量。 |
然后,对于其它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统一可以逐步分批推进。另外,各个专业领域也可以采取这个思路,如中医领域,首先对中医中最为常见和典型的术语进行统一,然后循序渐进。 其实,现在已经有许多中国文化词汇的翻译做到了基本统一,并已经为国内外所接受和熟知。如 Confuciu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Forbidden City,Great Wall,yin,yang,kung fu,tofu,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classical gardens 等等。并且还有许多词汇已经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如 Confucius,yin,yang,kung fu,tofu,dragon boat 等。笔者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寻找到五十五个来自中国的词汇,我们希望这个数量会逐步增多。 我们的设想是,有一天能够出版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词典,当然除了英译本,还需要包括其它世界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 这一方面,中国日报网编写的《最新汉英特色词汇词典》也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开端。 |
其实,有时候译文选哪个作为统一的样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例如《礼记》究竟翻译成 Book of Rites 还是 The Records of Rites 或是 Liji 不太重要,因为对于没有读过《礼记》的人,它只是个名字而已,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尽快结束由于繁杂多样的译名而给国外读者造成迷惑并阻碍中国文化传播的这种状况。 五、结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既紧迫又严峻,这关系到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提高。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就离不开翻译,译者在对中国文化进行外译的时候应该牢记这一使命。因此,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该尽量体现中国的特色,这样才能使国外读者真正体味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有利于中国文化逐步站稳世界舞台。文化负载词译文的统一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但是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去实现它。另外,大学生是未来进行跨文化交际并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所以在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国文化内容的翻译教学,使大学生掌握文化负载词基本的翻译策略,逐步积累,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自豪感,为他们日后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国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郑德虎,上海健康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 【编后记】 郑老师这篇文章讨论得很全面,举了很多实例,非常有参考价值。 但是郑老师似乎有点过于乐观了。郑老师寄希望于国家级部门用行政的力量正确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并统一宣传,几年里就发生显著的改观。但是改译龙的十五年实践已经证明,这条路是很难走的。 2006年12月,译龙问题进入公众视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外无数媒体报道了改译龙为 Loong 的建议,龙文化研究者开会发表宣言,全国两会代表五次提案,无数人写了无数文章呼吁改译,很多学者写了论文赞同改译龙为 Loong,很多企业和个人都采纳了这个新译法,一些国家级单位也采用了 Loong。但是,外交部和新华社就是不改,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工程”的专家们也坚持译龙为 dragon。术语工程的专家们并不反对用拼音字母来音译中国文化负载词,他们连“有无”都改音译了,但他们就是不改译龙,还叫公众“别纠结”。 |
所以,正确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这件事情,不能完全靠国家、靠专家、靠行政力量,还是要靠广大人民群众。我曾经模仿鲁迅先生的话说:“世界上本来没有 Loong 这个单词,但是用的人多了,就有这个单词了。” 一个新词,用的人多了,外国权威辞典就会收入,那时专家们就不得不接受它了。 另一方面,专家们即使愿意改译,但却是严格按照拼音字母硬译,这种译法有没有生命力,能不能被外国人接受,又是一个大问题。例如,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工程的专家把“有”和“无”简单地译为“you”和“wu”。但是,you 是英语里的常用词,wu 则是中国人的常见姓氏。这样音译,虽然其含义严格对应中国文化概念“有”和“无”了,但是很容易导致歧义,能不能真正的走进英语?让人无法乐观。 实际上,音译中国思想文化术语,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不能批量生产,不能全部按照拼音字母来音译,而应该对每一个词进行研究,寻找最佳的译法。例如,you(有)和 wu(无)可以加一个抽象名词后缀 -ment,翻译成 youment 和 wument,这样就不会和 you(你)和 wu(吴)混淆了。 所以,民间真正热爱中国文化、又懂外语的朋友们,尤其是年轻人,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中国文化负载词创作外文译文。对,是创作,我没有写错。跨文化翻译不是一项职业,不应该被视为可以靠它赚钱发财升职称的工作,不应该是一项不得不去完成的枯燥任务,而是一种艺术创作。希望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外文译文中也出现“巧克力”这样精彩的艺术杰作。 (黄佶编辑配图,2021年1月5日) 相关链接: 尽管“从字面意义和一般认识角度来看”,being 与 non-being 这种注释“是符合术语释义的”,但是因为有一位哲学领域的学者说它们与“有无”存在微妙的差异,于是术语工程的专家们立即同意了他的观点:“将‘有无’翻译为 being 和 non-being 会给西方读者造成混淆”,最后“译文只保留了音译,删除了括注的意译”;但是,术语工程的专家们在知道龙和杜拉更兽(dragon,“西方的龙”)“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却仍然坚持译龙为 dragon,是不是很奇怪? 从“有无”的翻译还可以看出术语工程的专家们并没有掌握跨文化传播和翻译的真谛。 在 you and wu 词条下,有一句例句: The formation and existence of you originate from wu. 猛一看,我以为它的意思是“你的形成和存在起源于吴(国)。”you 是英语里的常用词,把“有”音译为 you,显然会“给西方读者造成混淆”。 音译中国文化概念时为什么要拘泥于汉语拼音呢?“you”(有)的字母很少,完全可以加一个后缀,例如 -ment,区别于 you(你,你们)。于是,上面那句译文就成为: The formation and existence of youment originate from wument. 这样才不会引发误读。具体什么是 youment 和 wument,可以让外国人自己去查字典。 --------------------------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