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

高小康教授用中文写文章时,为什么要夹杂外文单词 dragon?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高小康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基于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总体性比较的基础上,强调不同文化各自的中心性或轴心性,关注中西文化的异同比较、历史先后及相互影响问题。但这种研究有时会忽略不同文化传统的内在复杂关系。比如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传说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具有完全不同的神话背景、意象特征和道德意义,不应用“dragon”翻译“龙”。这种思维忽略了神话所包含的文化基因的复杂性和混生性。如牛津大学教授朱丽娅·史密斯在《从混沌到启蒙——欧洲龙的自然史》中仔细分析了西方文化中 dragon 意象的复杂来源和演变,从中可以看出其与中国的龙在意象、形态、意义诸要素中存在多重相似性。这揭示出这个神话意象内涵的复杂文化基因,意味着这个神话意象可能在人类早期对多个文明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当今世界文化面临日益严重的交流危机,而致力于探讨文化基因混生,并尝试对其进行重新解读的神话研究,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积极意义。[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全人类在政治和经济上相互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抹杀各国文化上的差异。习主席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他也提出要有文化自信。这个“文化”是中国文化,而不是其它地方的文化。

  即使中国的龙和西方的杜拉更兽(dragon)有相同的文化基因,也不等于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不等于没有必要在名称上加以区别。橘和枳还有相同的生物基因呢!

  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通过论证龙和杜拉更兽文化基因相似来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全人类都是非洲一个母亲的后代,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相同的生物基因,或者说存在血缘关系,“二十万年前是一家”,这远远比龙和杜拉更兽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更能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因为“西方文化中 dragon 与中国的龙在意象、形态、意义诸要素中存在多重相似性”,于是高教授觉得没有必要改译龙。

  如果有人把“亚洲人”译为“European”(欧洲人),高教授会不会因为“亚洲人和 European 存在多重相似性”,就认为没有必要纠正这个翻译呢?不管怎么样,亚洲人和欧洲人的相似性要远远多于龙和杜拉更兽吧?至少外形上的差异就要小得多。

龙 Loong 网宣传画,2006年

  如果有人把“beer”(啤酒)翻译成“黄酒”,高教授会不会因为“beer 和黄酒存在多重相似性”,就认为没有必要纠正这个翻译呢?不管怎么样,啤酒和黄酒的相似性要远远多于龙和杜拉更兽吧?至少颜色上的差异就小得多。

  高教授在用中文写这篇文章时,为什么要夹杂外文单词 dragon 呢?万一读者没有学过英文呢?既然高教授认为没有必要改译龙,那么继续把龙和 dragon 互译好了,在写到 dragon 的时候把它汉译为“龙”好了,例如这样写:“牛津大学教授分析了西方文化中龙意象的复杂来源和演变,从中可以看出其与中国的龙在意象、形态、意义诸要素中存在多重相似性。”

  显然,高教授也知道“西方文化中的 dragon”不是龙,如果写成“西方文化中的龙”就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也意识到“西方文化中的龙和中国的龙有多重相似性”这句话完全是废话:既然都是龙,怎么会没有相似之处呢?

  所以,高教授要用英文原文 dragon 指称那些不是龙的“龙”。这充分说明,给那些不是龙的“龙”(杜拉更兽,dragon)创造一个专用名词是多么的必要。

  另一方面,如果坚持龙和 dragon 互译的话,即使高教授使用了 dragon 一词,它仍然可能是指中国的龙,高教授为什么确信读者看见 dragon 这个词就必然自动地理解为西方文化里的杜拉更兽了呢?

  显然,高教授是在用英文单词“dragon”指称杜拉更兽,用汉字“龙”指称龙。既然自己在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指称杜拉更兽和龙,高教授为什么还要坚持它们俩使用相同的中外文名字“龙”和“dragon”呢?为什么反对为杜拉更兽在中文里创造一个专用符号呢?

  当然,高教授使用了定语“西方文化(中的)”、“中国的”。但是,与其这么麻烦,又是写外文原文,又是加定语,为什么不改译一下呢?“杜拉更兽(dragon)与龙(loong)在意象、形态、意义诸要素中存在多重相似性。”多么清楚?不夹杂外语也可以:“杜拉更兽与龙在意象、形态、意义诸要素中存在多重相似性。”多么简单?

  高教授和很多学者没有认识到,名词翻译实际上就是为特定事物在目的语中创造一个专用符号。不肯改译龙和 dragon,就只能继续在中文文章里使用英文单词 dragon 作为杜拉更兽的符号,导致了表述和理解的混乱,连《人民日报》都已经批评这种中外文字夹杂的现象“让人犯晕”[2]。所以,高教授的文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改译龙和 dragon 是十分必要的。

(黄佶,2019年8月17日)

注释:

1,高小康:神话传承与文化基因,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5日
http://www.cssn.cn/zx/bwyc/201908/t20190805_4951022.shtml

2,中外文夹杂,真让人犯晕,人民日报,2017年3月20日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3/20/c_1120655066.htm

  【后记】我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这篇文章时,写的按语是:“专家教授们逮到任何一个机会就要反对一下改译龙这件事。”(黄佶,2019年8月18日)

相关链接:

译龙问题黄佶学术批评汇编

外语中文译写规范网

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简介
  为加强外语专有名词翻译规范工作,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经国务院同意,建立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
  一、主要职能
  统筹协调外国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称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工作。组织制定译写规则,规范已有外语词中文译名及其简称,审定新出现的外语词中文译名及其简称。
  二、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由国家语委、中央编译局、外交部、教育部、民政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办、新华社、中科院组成,国家语委为牵头单位。……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