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首页  导航地图  为龙正名  媒介  外国漫画中的“龙”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中国特有事物名外译工作中的几个思想误区

黄佶

  摘要:在中国特有事物名称的外译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思想误区:认为只能用现有外语词汇进行翻译,而不能创造新的词汇;苛求译文能被外国人直接看懂;只注意到文字本身携带的信息,却忽略了读者大脑中储存的对应信息;只考虑翻译的需要,不考虑使用的方便;忽视了翻译之后其它传播工作的作用,等等。跨文化翻译中也存在这样的规律: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汉语词汇在外译时,除了音译,还可以采用半音译半意译的方式,例如“缶”可以译为 fowpot。

  关键词:中国事物 翻译 跨文化 音译 意译


  中国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等大型国际活动,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机会。大量中国特有事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在外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如何翻译就成了必须研究的课题。北京奥运会的翻译工作,有值得肯定的实践,例如,“福娃”最初的译文 Frendlies 可能产生歧义,后来果断地改为音译 Fuwa;同时也有值得继续进行下去的探索,例如对中国菜肴名的翻译;当然也有需要突破的地方,例如“龙”仍然被翻译成 dragon,而后者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强烈的负面含义。

  围绕龙和京剧等中国特有事物名的翻译问题,近年来中国的学术界内部和民间都争论不断。很多观点反映出在跨文化翻译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思想误区,也反映出对跨文化翻译的客观规律还需要继续进行探索。

一,中国特有事物名对外翻译工作中存在的思想误区

  1,认为只能用外语中的现有词汇进行翻译,而不能通过音译等方法创造新的词汇。

  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认识到:中国特有事物在外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汇,如果勉强使用含义接近的现有词汇进行翻译,就难以准确地进行表述,甚至会发生严重的错误。

  很多人把中国的“白酒”翻译为 white wine,但该词组在英语里的意思是“白葡萄酒”;还有人把白酒翻译为 white spirit,但该词组在英语中代表的是一种有机溶剂(organic solvent)[1],根本不是人可以饮用的东西。

  中国人过去一直把“饺子”翻译为 dumpling,而后者的实际含义是“煮熟或蒸熟的发酵小面团”或一种“用发酵面团包裹水果后烘焙而成的甜食”[2]。显然和饺子的真实情况相差甚远。意大利有一种食物,和中国的饺子颇为相似,在英语里有一个单独的词汇 ravioli,英语辞典里注明它来自意大利方言 raviolo[3]。由于 ravioli 是方形的,中文译为“小方饺”[4]。


raviolo

  有人把“饺子”翻译成 Chinese ravioli[5],在外国人看来,意思是“中国的意大利小方饺”。这种译法是这一思想误区的典型体现:自己不敢通过音译“饺子”来创造一个新的英语词汇,却去借用来自意大利的音译名,仅仅因为 ravioli 先走了一步,已经被英语辞典收入,已经“是”一个“现有词汇”。
北京旅游局等部门在奥运会前夕推出的中国菜肴推荐译名中,把“饺子”翻译为 jiaozi,值得肯定,但把“锅贴”(guotie)解释为 pan-fried dumpling,显然还有待改进[6]。

  外语中的词汇本来就是在不断增加的,今天的现成词汇,当时则是 “新增词汇”。Tea 是英语里的现成词汇,我们在翻译“茶”时可以直接使用,但 tea 在当时则完全是一个新的外来语词汇,来自“茶”在中国厦门方言里的发音[7]。

  勉强使用目标语言中的现成词汇,还可能对目标语言及其文化造成伤害。西医进入中国时,在翻译 heart 时使用了汉字“心”。但中医所说的“心”和 heart 是有所不同的。西医在中国取代中医逐渐占据主流地位后,“心”字的内涵被扭曲了。现在,西医意义的“心”反客为主了,中医按照“心”字的本来意义使用“心”这个概念时,反而被批评中医的人作为中医不科学的证据之一。类似的例子还有 liver/肝,kidney/肾,lung/肺,spleen/脾等。

  其它的例子还有:god/上帝(“上帝”本来是指中国神话中的“昊天上帝”,也即后来的“玉皇大帝”),christmas/圣诞节(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是孔子,而不是其他人),dragon/龙(两者外形和内涵都截然不同,这一互译使两者被混淆,影响了中国建设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

  中国文化现在还是弱势文化,但正在逐渐变强。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时,要避免走西方文化的老路,不应损害目标地区自身的文化。

2,以为创造新词汇时可用的最小元素只能是单词(word),而不是字母(letter)。

  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很多事物是特有的,应该在翻译时有所区别,但其中不少人反对创造新词,主张在现有词汇前加上国家或地区名作为定语,例如把“龙”翻译为 Chinese dragon,“象棋”翻译为 Chinese chess,“白酒”翻译成 Chinese alcohol,“京剧”翻译成“Beijing opera”,“越剧”翻译成“Shaoxing opera”等等。这种译法不仅会使外国人理解错误,也很罗嗦复杂。

  实际上外国人更愿意使用简洁的音译。英语中各种外国酒的名字都是从发源地语言音译而来的:champagne,brandy,whiskey,vodka,tequila,sake,而不是把它们分别翻译为 French wine,Dutch wine,Scottish wine,Russian wine,Mexican wine 和 Japanese wine。所以,中国的“白酒”和“黄酒”,直接音译成 baijiu 和 huangjiu 即可,而不必罗里罗嗦地翻译为 Chinese spirit 等。[8]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于 2009年2月正式发文,把“象棋”翻译为 Xiangqi[9],这一决定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3,苛求译文能够被外国人直接看懂,却忽视了本来就存在的“学习”环节。

  “把京剧翻译为 jingju”的建议,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其理由之一是“外国人看不懂”。这些批评者没有认识到:面对新词,人们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其含义。也许第一次看到 kabuki 这个词时的确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只要有人告诉我们:它就是日本的传统艺术“歌舞伎”,我们就认识它了。中文里本来没有“斯诺克”这个词汇,但只要看电视里的人打几杆,中国人就立即明白了。连中国儿童都知道什么是“迪斯科”,相信外国成人也能很快地掌握 jingju、xiangqi、xiangsheng 等新词汇。

4,只注意到文字本身携带的信息,却忽略了人的大脑中储存的对应信息。

  通过学习,人们会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起对应各种符号的信息,也即有关这些符号的知识。例如我们看见红色的十字符号,就会从大脑中调出对应的知识:它代表“卫生,医疗,抢救”等等。文字实际上也是一种符号,学习新词后,该词所代表的含义也会存储在大脑里。以后遇到这个词汇时,大脑会自行调出有关信息,使人理解这个新词。苛求译文能够被外国人直接读懂,根源在于不了解或者忘记了人的认知过程的基本机制。

  “水”和“泥”这两个字组成了“水泥”,但这个词组并非指稀软的烂泥巴,恰恰相反,它指的是坚如磐石的建筑材料,这个例子说明我们不应苛求词汇的字面意义,而忽视“学习”环节以及大脑中对应信息的作用。

  在创造新词汇时,人们都会同时写出详细的注解。词汇本身应该简洁,以便于说和写,而注解可以很详尽。人们在学习新词汇时,会把繁杂的注解存入大脑。词汇和它的注解,两者的功能是不同的,在传播过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不应苛求词汇本身携带对自己的注解。

5,只考虑翻译的需要,却不考虑使用的方便。

  有人把“油条”翻译为 deep-fried twisted dough sticks(油炸的扭曲面粉条)。这种译法描述了油条的主要特征,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如果中文把日本食物“寿司”翻译为“上面放有鱼肉片或其它菜肴的小饭团”,这种罗里罗嗦的译法肯定很快就会被淘汰。语言是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的,必须简洁。“意大利馅饼”只比“批萨”多三个汉字,但仍然被淘汰了。

  通过检索可以发现,在国外,油条已经被直接音译为 youtiao。至于什么是 youtiao,外国人自己会去打听、去学习。当然,为了方便外国人理解,也可以在 youtiao 旁边加上注解。2008 年奥运会前夕,北京市有关方面推出了中国菜肴的参考译法,部分菜肴名称使用汉语拼音音译,然后标注英文解释,说明其原料和烹制方法。这种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中国的老字号品牌,在翻译时也可以参考这种模式。“全聚德”可以直接写成 Quan Ju De,然后在新闻报道、介绍资料和广告等里面用外语为它写个注解:“这里的 Quan 意思是‘全部’,这里的 Ju 意思是‘会聚’,这里的 De 意思是‘品德’,”并介绍全聚德的发展历史和传奇故事,这样,外国人就能了解 Quan Ju De 这个词组的含义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即使没有注解跟在后面,部分外国人也会知道其含义,其他不知道的外国人可以向别人打听或查阅有关资料。

6,以为外国人厌恶学习外语或外来语。

  实际上,人们对异域事物都有着好奇心,都以学会说几句外国语言为有趣的事情。法国饭店的菜谱都是用法文写的,很多外国人在去法国之前,都要学几个法语菜名,以能够直接用法语点菜为荣。中国事物名音译成英语后,对外国人来说,已经不是外语了,而是外来语,这比直接学习中文容易多了。

  中国人喜欢到处使用外文(主要是英文),即使和外国人无关的地方也要使用外文,例如中文报纸的报头和中文电视节目的名称,往往都配有英文。这至少反映出人们对异域文字的兴趣。中国人如此,外国人同样如此。很多外国人身上都有汉字文身,一些汉字用得莫名其妙(例如“狂泻”[10]),这说明他们并不真的了解这些汉字的含义,只是出于对汉字本身的好奇而已。

 
                 雞:“鸡” 的繁体字

7,忽视翻译之后的传播工作的作用。

  很多人反对把“龙”音译为 loong,其中一些人的理由是:“dragon 虽然是邪恶的,但也是凶暴的。把‘龙’翻译成 loong之后,译文难以反映出龙的威严。”实际上,外国人看到威严的 loong 雕塑和画像,了解了 loong 喷云吐雾、兴风作浪的威力,也会逐渐在心里建立起 loong 的威严形象。

  “批萨”二字本来毫无“浪漫、幸福”的意味,但通过大量广告,批萨在中国青少年心目中树立起了独一无二的地位,成为他们喜爱的食物。这说明,本来没有字面意义的词汇,经过后期的传播工作,是能够赋予它特定含义和情感色彩的。精美的广告和豪华的汽车实物能够使中国人认识到“劳斯莱斯”的华贵和优雅,那么印制考究的菜谱和美味的烤鸭也会使外国人了解“Quan Ju De”的传奇和精彩。

  以上诸多思想误区的共同表现是反对音译中国特有事物名。但实际上,音译中国事物名最积极的人正是外国人。他们不愿意用一长串词汇来称呼中国特有的事物,而喜欢直接用简洁的中文音译。Kungfu、wonton、tofu 等等都是外国人先用起来的。

  一些事物并非中国所特有,但如果它们在中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有了独特的内涵,外国人也愿意为它们取一个新名字。例如“关系”,英语中有 relationship 这个单词,意义完全相同。但在中国社会,“关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中国人嘴巴里的“关系”已经不是西方人概念里普通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了。西方人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专门创造了一个新词汇:guanxi,用它来称呼中国社会里的“关系”[11]。最新的类似例子是 chengguan(城管)[12]。

  很多中国人批评中国人创造新的外文词汇,认为是在越俎代庖,是在破坏外语的纯洁性。实际上外国人并不反对外来语,他们把外来语称为是对自己语言的“贡献”[13]。

  通过对上述思想误区的分析,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翻译中国特有事物名时,确定译法仅仅是整个工作的第一步,后面还需要用外语撰写准确而详细的注释文字,有可能时还应该配上图片或实物(或模型),并进行积极主动、有趣有效的传播和介绍工作,帮助外国人掌握新词汇,了解其内涵和延伸意义。
  

二,跨文化翻译中的经济性规律

  翻译区域或民族特有事物名,是跨文化传播的组成部分,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对中国人适用的规律,对外国人同样适用。人都喜欢用最少的力气做事情,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同一事物名存在多种翻译方案时,人们也总是选择说写比较方便、表达能力比较强、或综合性能比较好的那个译法。这种现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基本规律。

1,“字数较少”规律

  Opera 刚进入中国时,也许同时存在两种译法:音译法“奥佩拉”,意译法“歌剧”。“歌剧”只有两个汉字,而且表述了 opera 的基本特征:引亢高歌之戏剧;而“奥佩拉”有三个汉字,说、写都比较麻烦,又没有直观的意义,即使当时的确存在这种翻译方法,最后也会被逐渐淘汰。

  “水门汀”就是这样的实例。它是 cement 的音译,流行了很长时间,至今仍然在沪语中时有耳闻,但绝大多数人已经选择了更简洁的意译法:“水泥”。

  相反,如果音译比较简洁,人们最终会选择音译,例如“雷达”(radar,意译是“无线电定向和测距技术”),“咖啡”(coffee,意译的话多半不止两个汉字),“幽默”(humour,至今还没有人能够对它做一个明确的中文定义,更不用说进行意译了),等等。

  Beijing opera 有五个音节,而 jingju 只有两个音节,所以音译比较经济。同样道理,即使为了减少书写和说话时的麻烦,龙也应该音译成 loong,而不是 dragon 或 Chinese dragon。因为 loong 只有五个字母、一个音节;而 dragon 有六个字母、两个音节,Chinese dragon 则有十三个字母、五个音节。

2,“效用较大”规律

  不同译法的字数一样时,如何选取?这时要看其“效用”——哪种方案能够更好地传达事物的内涵,易于人们理解。

  Laser 最初音译为“莱塞”,后来出现了意译“激光”。两种翻译法都用了两个汉字,但“激光”表现了laser的“受激辐射发光”这一工作原理,于是被广泛使用。

  在台湾地区流行的“雷射”翻译法被引进到大陆地区后,在娱乐和民用领域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其原因可能是:在娱乐场所或使用民用激光音乐器材的人并不在乎激光器的工作原理,而夜总会里震耳欲聋的音响、不断扫过黑暗空间的激光光束,和“雷射”这两个字本身的意义很贴切,于是得到选用。结果是:科学家仍然使用“激光”,而年轻人选择使用“雷射”。

  Vitamin 起初被音译为“维他命”,后来意译为“维生素”。应该说“维他命”这个音译是相当不错的,在保持 vitamin 发音的同时,把它的内涵基本上也翻译出来了。两种译法都是三个汉字,但是后者意义较准确,比较富有科学色彩,也比较规范严谨,于是取代前者,被普遍使用。

3,“总成本较低”规律

  前述第一条“字数较少规律”存在一个反例:车船飞机里的 engine 在中国一般被称为“发动机”,而不是字数较少的音译“引擎”。这说明人们在不同译法中进行选择时,除了字数,还会考虑其它因素。

  不论是意译还是音译,人们在说或写时,都需要先花费一定的力气从记忆中取出其含义,即进行理解。如果对方不认识这个词,还需要进行解释,帮助其理解。因此,一种翻译方案的总使用成本由两部分组成,即:总使用成本 = 理解成本 + 说写成本。

  “发动机”虽然多了一个汉字,但比较直观,比较容易理解,“理解成本”较低,于是总使用成本低于“引擎”,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因此,第一条“字数较少规律”需要进行补充:“如果能够方便理解或存在其它优势,字数略多的翻译方案也可能被优先采纳。”

  因特网上的 search engine 被翻译为“搜索引擎”,而没有翻译成“搜索发动机”,显然是因为该 engine 不是发动机,而且难以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其特征,如果意译,字数肯定将远远超过两个,于是音译方案比较合适,第一条“字数较少规律”仍然适用。

  不论是意译还是音译,人们在遇到新的单词或词组时,都需要花费力气学习其含义。因此,一种翻译方案的总成本由两部分组成,即:总成本 = 学习成本 + 使用成本

  如果是一个常用词,学习成本可以分摊在大量的使用次数上,可以忽略,即:总成本 =(学习成本/使用次数)+ 使用成本 ≈ 使用成本。因此,常用词的翻译往往优先遵循“字数较少规律”。形象地说就是:学习新词“批萨”麻烦一次,说“意大利馅饼”麻烦终生。

  如果是一个非常用词,学习成本只能分摊在很少的使用次数上,不能忽略,因此人们会倾向于能够降低学习成本的解释性意译,即使其字数较多、使用成本较高。例如 gaspereau 被意译成“鯷状锯腹鲱”,如果音译的话最多四个汉字:盖斯泊鲁,甚至还可以简化为“盖鱼”。虽然音译的使用成本比较低,但必须花费力气学习和记忆这个新词。但由于该词使用频率极低,这样做不合算,于是最终选择字数较多的解释性意译。

  中国菜肴名的翻译采取“音译加注解”的方法,综合了音译和意译的优点。音译简洁,发音和中文相近,能够使中国服务员听懂,方便外国游客点菜;注解则能够帮助外国人理解菜肴的成分和做法,还可以解释菜肴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含义(如果有的话),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

4,“文化和美学价值较高”规律

  语言除了具有传播信息的实用价值,还应该具有文化和美学方面的欣赏价值。不同的翻译方案,如果其它方面情况相近,那么最后胜出的往往是文化和美学价值比较高的方案。例如:Coca Cola 曾经被音译为“蝌蝌啃蜡”,毫无美感,很快被同样是四个字的“可口可乐”所取代;Benz 最初是单纯的音译:“本茨”,后来在中国香港被翻译为“平治”(应该是取自成语“平治天下”),在中国内地则被翻译为“奔驰”。

  其它很多常见翻译也非常富有美感,如:百事可乐(Pepsi Cola),宝马(BMW),宝洁(P&G),奔腾(Pentium),托福(TOEFL),雅思(IELTS)等等。Chocolate 一词来自墨西哥土著语 xocolatl,意思是“苦水”[14],如果意译为“苦糖”或“黑香糖”,都会失去“巧克力”这一音译所携带的智慧和哲理意味,以后也难以赋予其浪漫和优雅的内涵。

  中国特有事物的名称或企业品牌在翻译成外文时,也要注意译文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应该邀请精通目标语言和当地文化的中外专家共同参加翻译和评选工作。

  以上从译文的使用成本和使用价值角度,分析了音译和意译的选取规律。这些规律在本质上和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规律,是一致的,因此也可以称为“翻译经济学规律”[15][16]。


三,汉语词汇音译时遇到的困难

  中文音译为英语等拼音文字时,目前主要使用汉字的拼音字母。但按照拼音字母进行音译存在一些问题:

  (1)x 和 q 等字母在拼音字母里的发音,和在外语里的发音不同,会引发混乱。例如,在英语里,一般人会把 x 读成“克司”。姓“邢”(Xing)的中国人会被外国人叫为“克星先生”或“Mr. Crossing”,因为英语把人行道斑马线叫 crossing,简写成 xing[17];

  (2)有些汉字的拼音字母与外文中的一些单词的拼写法完全相同,会产生歧义。例如,如果“龙”按拼音字母规则音译,是 long,和英语常用词 long(长,久)完全一样,在使用时会引发混乱(例:It's a long story about long,这是一个关于龙的漫长故事)。因此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按拼音字母音译”的规定应该允许有一定的松动,例如“龙”可以音译为 loong。

  又例如:“缶”的拼音字母写法和英语单词 fou(笨蛋)完全一样。遇到这种情况时,也许可以用半音译半意译的方式解决,例如“缶”可以译为 fowpot。fow 是“缶”的近似发音,pot 的意思是“罐”。可以把 fowpot 解释为:“古代中国人装酒的圆形或方形陶土罐或青铜罐,在饮酒高兴时,人们会拍打它,把它作为一种乐器。”

  半音译半意译的方式并不罕见。pizza 在早期被译为“批萨饼”,以作为完全音译前的过渡。完全意译的话,cambridge 的意思是“凸轮桥”或“军营桥”(传说 cambridge 由 campbridge 简略而来[18]),翻译者把 cambridge 前半部分 cam 音译为“剑”,后半部分 bridge 则取意译,构成了著名的译文“剑桥”;徐志摩则把 cambridge 半音半意地译为“康桥”,也别有风味,留下了一段佳话。


结束语

  中国特有事物名的外译工作,不是单纯的语言翻译过程,还涉及到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如何处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中国人自己的心态和观念。只有把这些方面搞明白了、都理顺了,才能真正作好外译工作。这种明白和理顺不是靠几篇论文就能够做到的,还需要中国人和中国学者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实践、反思。大的思路和观念理顺了,具体的外译工作也就一顺百顺了。

注释:

1,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White_spirit
2,资料来源: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dumpling
3,资料来源: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ravioli
4,资料来源:金山词霸2009(牛津版),简明英汉词典
5,资料来源:爱词霸英语词典,http://www.iciba.com/饺子
6,资料来源:http://news.sina.com.cn/c/2008-06-17/014415756250.shtml
7,资料来源: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tea
8,黄佶:“白酒”应译为Baijiu,“黄酒”应译为Huangjiu,http://www.loong.cn/fanyi/baijiu.htm
9,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同意将“中国象棋”更名为“象棋”的批复
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33/n33688/1053711.html
10,资料来源:http://www.szepseg.com/2007/05/chinese-symbol-tattoos-what-is-going-on.html
11,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Guanxi
12,资料汇编:http://www.loong.cn/fanyi/chengguan.htm
13,新闻报道:中文成英语新词最大来源,中式英语折射时代特征,2007年2月15日,http://news.sohu.com/20070215/n248248032.shtml
14,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Chocolate
15,黄佶:翻译经济学及龙的英文翻译,2007年1月9日,http://www.loong.cn/jingjixue.htm
16,黄佶:关于修改“龙”的英文翻译的研究,2007年10月,《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论文集》,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第76页
17,资料来源:http://www.loong.cn/xingshi.htm
18,资料来源: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969/135992.html

本文为参加“北京奥运后回眸奥运传播”研讨会(上海大学,2009年5月30日)而作。
原标题:“从奥运会上中国特有事物名的翻译谈起”
完成日期:2009年5月8日

作者移动电话:136 7160 6831
电子信箱 / MSN:fishman_uu@hotmail.com

  


首页  导航地图  为龙正名  媒介  外国漫画中的“龙”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