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建设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赵启正
转载自:《瑞音》,2006年1月17日
http://www.rjh.com.cn/docpage/c885/200601/0117_885_5035.htm

作者简介:
  赵启正,1940年1月生,北京市人。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
  1958年至196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曾任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技术员、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车间副主任、设计科副科长、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副厂长、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91年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1992年10月兼任浦东新区(筹)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浦东新区筹委会主任,同年12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共上海市委常委。1993年1月起任中共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1993年2月至1998年2月任上海市副市长。历任上海浦东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1998年1月后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1998年4月至2005年8月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2005年2月28日,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增补赵启正为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一书,精选了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期间的二十二篇对外演讲和四十一篇访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精湛的沟通艺术和高超的传播境界。

----------------------

  我们不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情况,人家就帮助我们“说明”;我们不讲故事,别人就讲故事;我们如果不讲真实的故事,人家就可能讲假故事。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一个对中国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我们日常的工作,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至于如何评价是由接受者自己的观点决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停下向别人讲中国的情况,哪怕很辛苦。

  外国人要了解中国,一定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活动,通过中国的某个人物、某个省市来了解的。就像我们要了解美国,是通过某些个美国人,通过到纽约、华盛顿,而不可能和整个美国交流。外国人认识中国,往往通过上海、北京等许多城市和地方。除了北京以外,大量外国人通过上海来了解中国,了解她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进步。今天我想讲三个题目:国际舆论环境的重要性、我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处境和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

一、国际舆论环境的重要性

1、精辟论述

  “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那么事情就好办了。”——毛泽东

  “一支笔杆子胜过两千条毛瑟枪。”——拿破仑

  “三份不友善的报纸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尼克松

  “谁抢占了舆论制高点,谁就有可能赢得国际社会和广大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把握住了先机和主动。”——李长春

  “向世界阐明我们党和国家内政外交的方针政策和对国际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介绍我国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江泽民

2、 战略武器

  舆论宣传作为各国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国际斗争的战略武器,在历史上,特别是在“二战”后几十年的冷战时期,曾对国家政权的改变,以及对世界的历史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53年,美国新闻署建立;1999年,美国新闻署撤消,成立“国际公共信息小组”;2003年1月,美国正式建立“全球宣传办公室”。这组数据表明美国对舆论的重视程度。

  我们必须从维护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舆论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也取决于国际环境。越是现代社会,越受环境制约。三百年前美国对我们没有影响,二百年前日本对我们也没有影响。但是在现代社会,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达使地球变小了,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对我们的影响最大。欧盟出现了,我们必须跟欧盟交涉(中国与欧盟刚刚谈了有关纺织品的问题)。中日关系呈现“政冷经热”,长期下去,对两国都会有新影响,所以说国际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

  国际环境的内容很多,国内因素也不容忽视。

  国内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繁荣的保证。如人民的素质,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占全国的4.5%,在欧洲和美国是40%;文化传统的内容很多,包括新闻在内,是软实力或软力量的范畴。经济实力是硬实力,也是硬力量。自然资源,矿物资源和能源也应该属于硬实力。领土和主权在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存在“台湾问题”。内因和外因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有的时候是相互并存的关系,如果缺少某个内因,可能相关的这个外因就不存在。比如说,我们如果没有台湾问题,就不存在美国借助台湾问题对中国制约的机会。所以有的时候,内因和外因是交叉的。

  政治环境有很多,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是很大的优势(日本等国现在正在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的,对大国小国一律平等的外交政策和实践,使我们在联合国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企图通过谴责中国的人权法案,就通不过,这都是我们在国际上的一种软实力的体现。

  在政治环境中,必须知道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是两面的,一方面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中国又有防范,有遏制,所以是遏制加接触。美国报纸使用一个词汇,叫 congagement,翻译成“遏制”,或“接触”都不准确。美国对华政策就像汽车自动档的刹车,既是刹车又是离合器,怎么对它有利,它就怎么做。

  在中国的国际环境中,地缘政治很重要,也比较复杂。美国有两个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都是对它比较友好的国家。但是中国有十四个接壤的国家,十五个近距离国家,中国和日本、泰国并不接壤,但属于近距离地理国家。中国有海岸线一万多公里,陆地线两万多公里。一些国家,像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对我们的地缘政治就不能充分理解。你们为什么有那么多军队?试想,我们要保卫两万多公里的陆地线,要多少哨所?

  外部环境也包括军事环境。欧美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欧洲要开放,美国还反对。美日安保条约,原来是含糊的,现在明确地说,美日安保条约的战略目标包括中国的台湾在内,这真是岂有此理!但是,美国说了,如果中国先对台湾动手,他就帮台湾,如果台湾先独立,他不会帮台湾,称这是一个透明的政策。美国不许别的国家卖给中国武器,却对中国周边国家销售武器,前不久还和印度签订了生产战斗机的合作。

  经济环境。现在全球化是一个大环境,最近在北京开了一次财富论坛,我们为什么要协办《财富》论坛?因为《财富》杂志有力量号召五百强到中国开会,我们愿意以此机会增加与世界的经济对话。全世界有六万家跨国公司,占了全球50%的生产、60%的贸易、70%的技术转让、80%到90%的直接投资。

  文化环境。我们的文化贸易有严重逆差。只说一个例子,每年我们购买外国的图书,大概一万五千种,而我们出口的图书呢?大概一千种,相差十五倍。如果用文化渗透这个词语,我们是被渗透的。当然吸收外国的好东西也不完全是消极的,高科技类、管理类、优秀的音乐和电影都是受欢迎的。但是反过来说,我们是文化大国,文明古国,我们现在是在享受古人的风采。今天,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我们可不是文化大国。你们在哪个国家看到广告上有中国电影?到欧洲和美国书店去,看到哪一本中国现代小说译成英文?没有,只看到中国餐馆。这一点我们是愧对祖先。

  还有就是使用中文的国家是很少的。英语国家的报刊电影,不需要再加工,随时就流行开了。向世界推行汉语,是国家的战略任务,中国外文局的网上“孔子学院”拟以多种语言教授汉语,最近就要开张了。

  国际环境中很重要的是舆论环境。

  什么是舆论环境?就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和对该国重大事件的评论,这些内容构成了舆论环境。舆论环境并不一致。要形成舆论,一是事件本身重要,二是对宣传部门、媒体的选择。如果发生一件事情,媒体不报道,就不是一件新闻。如果又报道,又炒作,就是大新闻。舆论是变化的,舆论环境与其他环境可以互动。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放大事实、可以缩小事实、可以煽动、也可以消除。所以舆论把这些环境都给联系起来了。

  大家常说“以正面报道为主”这句话,但是细想,有的时候你不知道这件事情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比如马路拆迁了,拆迁的队伍和居民吵起来了,这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拆迁是城市的再生,是基础设施建设,是好事。冲突起来了,有点消极。如果大家判断有困难的时候,可以由效果去判断,要有利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效果好,要争取正面效果,避免负面效果。比如禽流感来了,一般人认为是负面消息,但是如果报道得好,让人们知道真实情况,就可以达到正面效果。

  新闻传播人也很重要,前不久的反日游行,4月17号早上,上海的报纸、电台开始报道这个游行是非法的,是没有经过批准的,到了18日游行就消散了。18日东京电视台采访我,我说中国政府并未支持游行,请看《解放日报》,这下情况就立刻清楚了。当天下午他们播送了这条消息,所以说新闻传播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而且在该引导时候能够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

  现在,由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由于政治多极化对信息的需求,由于现代通讯的支持,就出现了“国际大传播”这个词,现在中国有本杂志,就叫《国际大传播》。国际大传播传播了什么?传播的是信息。信息如何产生的?首先是信息源,然后是媒体,最后是受众。信息源来自事实,事实往往繁杂,发言人从中选择需要发表的,由此看出对传播者的要求很高。事实上传播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工作班子。


二、我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处境

  西方对中国的报道,一是承认中国的发展;第二,也大有贬损和歪曲的报道。原因一个是意识形态,一个是利益冲突。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很复杂,正面和负面的相互混合。以往完全以负面为主,最近有一些好转。好转的原因,当然是中国的社会发展。

  6月23日 BBC 有一个报道:美国的一个传播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民意测试,在十六个国家的测试表明,大多数人对中国的印象比对美国好。这是很出乎调查公司意料的,这是调查了十六个国家的一万七千人得出的结论。

  我们以最近半年的媒体为参照,以最近一个月为重点,根据英国《金融时报》、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纽约时报》、美国《信息论坛报》、《财富周刊》、《大西洋月刊》等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尤其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报道作了一个回顾。发现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是复杂的,变化的。

  在政治方面,西方舆论认为中国冲击了现有的国际秩序。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严重冲击了由美国主导的联合国秩序,他们十分错误地回顾历史上德国和日本的崛起,这完全是意识形态造成的。中国的崛起和德国、日本完全不同:我们是以自我发展,自力更生,他们是通过侵略,这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这些观点是属于中国威胁论的范畴。

  在经济方面,国际舆论一方面报道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一方面说中国的经济扩张打击了别国的产业。认为中国制造的商品淹没了整个世界,使欧洲、美国经济陷入痛苦。中国的纺织化工产品对欧洲冲击巨大。美国认为中国的人民币汇率过低,如果中国发生经济动荡,外国在中国的投资将陷入危机。

  军事方面舆论就更多了。一些海外媒体认为中国的军力在扩张,很快将打破军事平衡。《大西洋月刊》特别做了一个封面,讲中国海军如何扩张,讨论如何与中国作战,该刊断言,中国军事发展将引起新的战争。美国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说,“既然没有其他国家威胁到中国,为什么中国军事投资不断增加?为什么中国继续大批购买武器?”

  真的没有人威胁中国吗?那么美国的侦察机为什么在我们的南海被撞下来?台湾为什么不能回归?美国的军事基地对准谁的?我们的军事完全是自卫,我们一年增加的军费只能够买一架半B2,我们甚至还没有买轰炸机。

  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不是说外国报道说中国的某个现象或中国某些方面令他们感到不满,就一定是威胁论。如果一定都认为是威胁论,我们就无法以理服人,一定要分清楚。经济摩擦是普遍现象,我们的媒体,也不必以反驳威胁论的方法来处理,就真相和事实说明就够了。中国经济的影响力被普遍报道得偏高了,中国经济没有那么强大。现在外国舆论以三个经济问题的热点对中国施加压力,一是人民币问题,二是中国消费物资过多,三是廉价商品倾销。

  美国《时代周刊》最近一期的封面很有意思,画的是人民币把地球都买走了。英国《经济学家》的封面画为人民币是要上升的气球,中国人不要拉着它,应该把线剪断了,应该让它飘浮,让它浮动。布什最近说,如果中国人民币再不升值,他要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家,美国要制裁。美国众议院说,如果中国到7月份再不升值,一律增加27%的进口税。中国的态度正如温总理所说的,不能在压力下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人民币现在对周围国家还是有些影响的,因为周围国家边境贸易使用人民币,但对全世界没有这么大的影响。中国消费过多,就是中国生活水平提高得太快,买汽车、房子、电视……美国《时代周刊》5月份的封面上,两位中国中年人买东西,正在犹豫买汽车还买电视,最后统统放在超市手推车上买走了。这个意思是说我们购买力很大。我们消费世界能源钢铁太多了,中国消费的钢是2.1亿吨,美国只有1亿吨。

  我们的钢材消费量是美国和日本的总合。我们石油消费方面,我们的实际消费只占世界的5%,但是每年的增加量却占50%。中国的手机是三亿部,是美国的两倍。前不久我与 Google 的总裁施密特谈 Google 在中国发展的问题,他从美国专程赶来,希望我提一点建议。施密特正在全世界建立基地,他说中国现在有一亿的网民,将来必是十亿,所以请教我在中国如何发展。我说在中国发展要注意文化差异,不能全世界的中文网络都编进去。他说既然到中国来,就会尊重中国文化,雇佣中国雇员。我说还不够,要在中国注册一个分公司,不然合作会有困难。

  第三个是廉价商品。美国《时代周刊》说,中国商品廉价是因为中国的工人特别多。中国的工人就像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一样,有大量的后备。这个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到意大利去时,他们的一个国务委员跟我说,我们对中国有三个希望:第一,人民币增值;第二,千万别仿制意大利的皮包、服装和皮鞋,意大利人没别的本事,只会做这些;第三个意见,请你们对中国工人增加工资,增加出口价格。我们出口到欧洲的劳保鞋,在欧洲是卖24美元。欧洲的经营者获利14美元,中国制造者毛利润1美元,净利润3毛。可是我们必须尽力满足中国的就业需求,丧失商品竞争力,意味着增加失业率。


三、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

  外宣机构的日常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目的是什么?就是建设有利于中国的舆论。方法是什么?就是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国际表达有两层意思,一是向着国际表达,二是表达方式,要让人听得懂。载体是什么?就是新闻发布会、白皮书、报纸、书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文化交流活动等。

  对于新闻发布会工作,现在中央和国务院都已经明确要求,这是我们这几年重大的工作进展。去年,国务院新闻办举办了六十多次新闻发布会。今年发展到有时一周两次,还有时候一周三次,总体上要达到去年的1.5倍。中央部门的(外交部的未统计在内)和地方的新闻发布会,去年全国是九百次,上海是最多的。

  利用互联网宣传也有重大进展,我们的网络宣传现在有四十二种外语,世界第一,但问题是主页的内容较少,只能把新闻及时翻译,其他报道弱一些。上海本地有英语网,有日语网,这很好。

  关于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我要多说两句。对外讲中国的故事,第一是选好故事,第二是讲好故事,把故事讲得人家听得明白,因此要注意从 ABC 说起,不要说得太深,太复杂,太复杂是不容易被理解的。

  我们常说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周围经济发展。外国人不易明白龙头是什么?是动力?是方向?是强势?对外国人不如解释为以浦东开发为契机,把上海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城市,有了这个国际城市,有力量带动周围发展。讲龙头,他们不明白。我们好好的人,怎么是龙的头呢?这个话对他们说不通。美国有一本畅销书“Red Dragon Rasing”(《红龙崛起》),它就把中国画成一个龙,用这个龙来表示中国的崛起,在这儿用意是负面的。

  要选择好的故事,先要问外国人想听什么故事。不少外国人说,我要知道中国古代的故事,要知道中国长城、中国文字的历史。但大多数人还是想知道中国现代的故事。我们到英国去,我们不必去追溯英国工业革命,我们还是想了解今天的英国是什么状态,对中国什么态度?为什么坚持英镑,不用欧元呢?我们也要问问伦敦有几个博物馆,但不是第一个。我们重点还是介绍当代的中国故事,介绍历史也可以,但大概不是新闻发言人的任务,是文化部的任务,当然这也属于我们的外宣范畴,需要统筹。

  中国传媒的新闻功能是什么?我觉得总体上说是报道事实,传播观点,推动舆论。对内就是沟通社会各阶层,促进社会发展,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对外就是沟通国际、说明中国、影响舆论。要我们引导国际舆论,暂时做不到。

  有人以为只是外文报纸才能向外国说明中国,不是。外国人也在研究中国报纸,看中国报纸。所以,对中国说一套,对外国报纸说一套是不可以的。有人觉得对中国报纸就可以随便说,这是不对的,我们的报纸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只不过外国人的兴趣和中国人的兴趣不同。你要给上海人讲南京路是什么样的,没必要。但是给外国人一个旅游手册,就要讲清楚南京路。

  下面我想谈谈今后一个时期外宣工作的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着眼于营造有利于国际舆论环境,着眼于在国际上树立我国的良好形象,着眼于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建立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外宣舆论力量,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为我国的总体外交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具体来说要做好下面几点:

  1,加强国际问题的对外报道:

  积极开展国际舆论斗争;提高突发事件报道和对外辟谣的时效性和舆论引导能力。

  2,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和管理:

  采取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法组织好网上新闻宣传。

  3,集中力量组织好重大外宣活动:

  如 99上海《财富》全球论坛、巴黎中国文化周、中华文化美国行、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历史的记忆》大型展览。

  外宣干部应该具备的四个素质

  1,政治坚定,热爱党的外宣事业;

  2,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

  3,内知国情、外知世界、业有专攻;

  4,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龙 Loong 网主编信箱:mail@loong.cn
* 题图装饰背景图片取自荷花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