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
曾泰元:中国美食名称要大胆音译,但让外国人接受“龙是 dragon”更重要 -------------------------- 大胆使用汉语拼音把借词推介给英语,不需过分委屈自己去迎合外国人 原标题:从《牛津英语词典简编》第五版看汉语文化特色词英译方向 ……。当然,由于种种因素,这些词汇有很多一部分现在已经愈来愈少人使用,但却还是给了我们在英译文化特色词时一些重要的启示: (1)大胆使用汉语拼音把借词推介给英语,不需过分委屈自己去迎合外国人,在各种形式的解释堆里打转。当然,初次介绍时辅以适度的解释文字是必要的,以免阅读者毫无线索,不知所云。 (2)以前使用威妥玛拼音者,可改为汉语拼音,如“月琴”由 yueh ch'in 改为 yueqin,“馒头”mant'ou 改为 mantou。 (3)英语里有现成的词汇无须避讳,一样可以拼音造新词,一起加入与之竞争,如“面”是 noodle,但也有 mien、(chow) mein、mee;“茶”是 tea,但也有 cha;“算盘”是 abacus,但也有 suan-pan。当然,近义词在一起应分别赋予其不同的本义或涵义,各司其职,才有存在的价值。 (4)与其强势的推销,不若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大家的兴趣。世界各国对崛起的中国市场普遍看好,对精致、文明的中国文化充满向往,因此引发了汉语学习的热潮,加上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举办在即,都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来自全球各地的官员、商人、记者、游客、学生,当他们用英语报道、书写中国时,一些文化特色词汇就能源源不断地藉由他们的键盘、笔下进入英语,被英语所吸收。 总之,汉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首先就是要找出英语里的汉语外来语。若是没有,就给英语造新词,推介给英语。英语里这方面的词汇愈多,我们的翻译工作就愈轻松。目前世界上的这股中国热,似乎是给英语词汇注入中国血的一个大好契机,汉英词典在处理棘手的文化特色词上,应可趁势而为才是。 ----------------- 用 Long 来翻译“龙”能充分展现文化的主体性 原标题:给老外没有霸气的“龙” 然而,(Chinese dragon)这样的新词不仅较长,邪恶恐怖的 dragon 还是挥之不去,而且我们依旧是消极地在英文里打转,文化的主体性仍然不够凸显。最佳的方法就是音译,用第一个字母大写的 Long 来翻译我们的“龙”,这样不仅简短有力,让人联想到长长久久吉祥如意,而且能充分展现文化的主体性,而不是依附在西方文化的配角。再者,《韦氏新三版国际英语词典》早在一九六一年出版时就以威妥玛式的拼音系统收录了 lung“龙”,我们这样做只不过是让它换个面目重新面世而已。 |
作者简介:曾泰元,东吴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台湾翻译学学会执行长。 ----------------- 把 dragon 改成 long 是一条艰辛之路 原标题:巨龙巨龙你擦亮眼──再论“龙”的英译 dragon 事实上,dragon 的文化意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好龙的形象也慢慢地出现于英文的文学和电影中,中国龙所代表的文化传统也渐渐地为西方人所了解、欣赏。依此观之,要不要给“龙”另造一个新的英译词,似乎已经不是那么绝对了。 事实上,语言里负面、歧视、贬抑的字眼比比皆是,改变词汇是一条路(如:把 dragon 改成 Long),但却是一条艰辛之路,因为语言有自己的一套机制,常常让人为的操控难以左右,而且英文不是我们的母语,变数就更多了。另一条值得尝试的路是,语言符号不动(如:保留 dragon),让事物观念产生质变(如:丰富龙的面貌),那么词汇的定义就必须依此修改,这样一样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 适度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汉语的话语权 原标题:谈汉语文化特色词英译的方向 音译:汉语词语义较不透明者,或者汉语词所描述的概念在英语国家文化中找不到近似概念的,大多可以用这一方法翻译,如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古代哲学概念以及中医上的概念等。《韦氏新三版》中 wu wei(无为),fengshui(风水)等译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上文分析来看,源自汉语的大多数借词属于音译词,不少音译词还有较高的“曝光率”,如 yin(阴),yang(阳),kung fu(功夫)等,由此可见,音译是一种重要并且可行的方法。 |
总之,汉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先要能找出英语里的汉语外来词。若是没有,或是既有的不合时宜,我们就径给英语造新词,努力推介。总体而言,可以适度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这不但有利于保留汉语借词的文化色彩,同时也可以丰富英语的表达,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汉语的话语权。汉英词典在处理棘手的文化特色词上,应可参考这些原则与方法。如是,将来前景必然可期。 作者简介: ----------------- 要借由词典这个载体,放大与我们相关的语言,弘扬自己珍贵的文化 原标题:将源自汉语的英语词汇反馈给汉英词典 本文认为,汉英词典在处理汉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时,不妨参考一下英语单语词典,它们所收录的汉语词汇,或可视为现成的材料,在加工整理之后,就可以反馈销回给汉英词典,以全新的面貌重回母亲的怀抱。若英语词典没有收录,汉英词典不妨借鉴英语单语词典的前例,大胆采取最常见的音译或借译,借词典载体所赋予其权威性,努力推广使用。 当然,论者或以为某些回译词过于专业冷僻,甚至担心使用词典的外国读者能否接受。但我认为,我们编的汉英词典就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借由词典这个载体,放大与我们相关的语言,弘扬自己珍贵的文化,推广社会认可的价值。如是,汉英词典才可能有一番崭新的风貌。透过英语,我们敞开自家的窗门,让外人注意到我们,认识我们的文化。至于我们的努力能否生根普及,就远远不是我们能掌握的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作者简介:曾泰元,博士,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辞书研究,翻译教学。 ----------------- 小龙年说说“龙”该怎么英译 曾泰元,2013年2月22日 中文的龙与英文的“dragon”在本义上有些接近,指的都是神话传说中类似爬行动物的巨兽。可是其含义却大相径庭,一个崇高神圣,另一个恐怖邪恶。 当时的批评方积极地为龙另觅新词,坚决要与“dragon”分道扬镳。因此除旧式的威妥玛拼音“Lung”、新式的汉语拼音“Long”外,部分人士还曾构想出一些颇具特色的创新,如“Loong”(音译兼象形,两个“o”代表龙的两个眼睛)、“Liong”(音译兼联想,这是闽南语的音译,还可让人联想到威猛的狮子“lion”),希望另起词语对应的炉灶。 |
我们须知,翻译上的努力往往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优美的、正确的、合逻辑的、有创意的,不见得会被大家接受,而且有时越努力推动,造成的反弹越大。 西方传统中的“dragon”是不好的,是邪恶的化身,但“dragon”也可用来指中国龙。用“dragon”来翻译中国龙一开始或许是个乌龙,错把冯京当马凉,但现在英文基本上已完全接纳了。依此观之,要不要另起炉灶,给“龙”造个新译,似乎已不是那么绝对了。 常见的词汇中,十之八九都是多义的,是什么意思得看语境而定。“dragon”也是一样,在语境不清或是需要特别强调时,不妨在“dragon”之前加个“Chinese”修饰,以“Chinese dragon”(“中国龙”)的面貌呈现。 曾泰元系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 词汇翻译:国人要建立文化自信,大声说出来,大方用出去 原标题:台湾东吴大学曾泰元教授来我院讲学 讲座中,曾泰元教授结合中国特色美食翻译,通过经典实例佐证,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进而从词汇翻译的角度出发,呼吁我们国人要建立文化自信,要大声说出来,大方用出去。
|
曾泰元教授
----------------- 音译文化特色词极为常见,古今中外皆然,例子不胜枚举 原标题:啥?端午节吃火龙果? 端午节必吃粽子,不吃粽子就好像没有过节。粽子的英文怎么说?每年此时都有人问,我的答案是,直接采用汉语拼音转写的 zongzi。 翻译“文化特色词”(culture-specific words)采用音译,是个极为常见的策略,古今中外皆然,相关的例子不胜枚举。当然,音译的 zongzi 尚未进入权威的英文词典,不过它在英文语料里的证据充分,相信 zongzi 为词典所收指日可待。 ----------------- dragon 改为 loong 很重要?其实让别人接受“龙 dragon”更重要 曾泰元,2017年3月17日,原载“复旦外语”公号 “龙”的英译,经过十年的沈淀,看来还是维持既有的 dragon 最为稳妥。如果大家仍有疑虑,那就 Chinese dragon 吧!如何? 作者简介:曾泰元系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访问学者。 ----------------- 不少中国概念通过日文的中介走向西方,不再是汉源词,让人喟叹 原标题:梅雨的英文是日本血统? 许多英文的文献都把梅雨直译为 plum rains(做形容词时用单数形,如 plum rain season / period“梅雨季/期”)。 梅雨是中国特色,高度吻合的英译 plum rains 怎么不是汉源词?难不成是 OED 漏收? 非也。OED 以复数形的 plum rains 收了梅雨,并说“偶尔也用单数形”(also occasionally in singular)。然而问题是,OED 认定 plum rains 是仿译自日文的“梅雨”(after Japanese "bai-u"),不是个汉源词。 |
怎么会这样?梅雨不是源自中国吗?梅雨的说法不是中文固有的吗?OED 怎么会做出这样违反我们直觉的判断? 持平而论,这就如同 tofu(豆腐)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案例,虽然无奈,却是事实。豆腐是中国人发明的,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日本的豆腐由中国传去,时间晚了千百年。然而英文的 tofu 的确是向日文借的,于 1880年明治天皇时期进入英文,有明确的语料证据支撑。不少原产中国的概念事物,都是通过日文的中介才为西方所知,让人喟叹。 【编后记】 曾泰元老师先在台北东吴大学工作,后又来到上海复旦大学。他呼吁中国人要自信,不要迎合外国人,中国的概念事物名称要大胆音译,走出去。他在早期主张音译“龙”为 Long(2006年),但很快就转变了观点,开始持悲观态度,“改变词汇是一条路(如:把 dragon 改成 Long),但却是一条艰辛之路”(2007年),“有时越努力推动,造成的反弹越大”(2013年)。十年后仍然觉得还是让外国人“接受‘龙 dragon’更重要”(2017年)。但是他对其它名称的音译,仍然持乐观的态度:“翻译‘文化特色词’(culture-specific words)采用音译,是个极为常见的策略,古今中外皆然,相关的例子不胜枚举。当然,音译的 zongzi 尚未进入权威的英文词典,不过它在英文语料里的证据充分,相信 zongzi 为词典所收指日可待。”(2017年)与此同时,又因为中国概念自己不音译,被日本人拿去按照日语音译,于是成了人家日本的东西,而生“喟叹”之悲哀(2019年)。 既然如此,现在为什么不赶紧推动音译“龙”呢?万一哪一天外国人用日本词 ryu 或 ron 英译东亚的龙,曾老师岂不是又要喟叹了? |
位于墨西哥的日本餐馆
Loong 这个写法至少始于 1814年,而且是英国传教士为“龙”创造出来的,其“英伦血统”绝对正宗。要讲英文语料,loong 的要远远多于 zongzi,历史之悠久更是后者无法望其项背的。曾老师长期研究权威英文词典,堪称权威,完全可以在此发挥巨大的作用,为中国龙文化“为西方所知”,做出巨大的贡献。 (黄佶编辑配图,2020年12月30日) 相关链接: 我向牛津英语辞典提交了单词 Loong(黄佶整理的 loong 的英文语料) --------------------------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