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
学术论文摘选 西方人敌视中国时,没人会去理智地分辨龙和 Dragon 的不同文化内涵 原标题: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龙”的翻译 杨建中(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交际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阻碍冲突,语言的误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汉英翻译中“龙”与“Dragon”的误译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案例。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龙”与“Dragon”的误译为例,分析两者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两者误译的历史渊源进行解读,并力图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龙与 Dragon;误译;解决方案 ……。在汉英翻译实践中“龙”一直被翻译成“dragon”。而随着对西方文化了解的深入,众多专家学者都意识到这种互译在文化意义上的差异和负面影响。虽然大家一直都致力于更正这一误译,但这一误译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龙”与“dragon”的文化内涵差异,对其误译来源进行解读,剖析其成因,再一次力图提出解决方案,为推动中国文化外译尽一份力量。 一、龙和 Dragon 的差异(略) 二、龙和Dragon 误译的历史来源和潜在影响 ……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交流频繁,跨文化交际蓬勃发展,“龙”和“Dragon”的内涵差异明明白白,为什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揪着“Dragon”的形象不放,硬把它与中国龙形象和内涵混淆呢? |
这就不能简单的从翻译的角度来解释。事实上任何文化内涵是深入民众内心的无法轻易改变的固有价值观,它所蕴含的文化的贬义或褒义形象会无意识的出现在人的第一反应中。比如,西方说某人运气好会用“狗”这个形象,“You are a lucky dog.”虽然中国人也能理解“狗”在这里是个褒义的形象,但无法否定的是,中国人潜意识中“狗”的形象一般贬义为多,一般也不会用“狗”去形容表扬或夸奖某个人。而一旦产生敌对情绪,一方就会把自身文化的贬义加到对方的身上。例如,中国人会骂“你就是一只狗。”这时候不会去仔细考虑在对方的文化中“狗”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 同样的道理,一旦西方对中国充满敌意时,他们就会直接用“Dragon”形象混淆中国龙形象,这样就可以很轻易的激起西方民众的共鸣,dragon
就成了中国的形象,没有人会去理智地分辨“龙”与 Dragon 的不同文化内涵。 |
学术会议发言 ppt 选页(黄佶)
它事实上是一种知识和话语权的控制。一方面,西方可以用偏向的报道操纵西方国内的民众意识。而另一方面,西方可以凭借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手段,大量输出其精神文化产品来影响全球的文化意识。而中国的文化心理从自豪到自大再到自卑,在最近的近两个世纪以来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在跨文化交际中重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强自信任重而道远。 三、应对的策略 首先来看如何处理“龙”和“Dragon”的互译。少部分学者认为不需要更正,这种互译已经惯用,并且西方人也可以明白其中的内涵差异。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一方面从翻译本身来看,信息处理上有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联想,这种植根于文化意识中的联想有着无法消除的潜在影响。当西方人看到“Dragon”指向“中国龙”时,哪怕明明知道内涵差异,也会下意识的产生厌恶。如果说中国人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文化背景而无法切身体会这感觉,那么上文提到的“狗”的文化内涵的例子中国人想必深有体会。 另一方面从重构民族文化形象的角度,中国人没有必要用“Dragon”来妖魔化自己,中国人完全有信心和能力扭转这个误译,无需再把这个漏洞交到西方的手中来攻击自己。 |
当然,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建议改正这个误译,提出了各种建议:把“龙”译成“long”或“China
Dragon”或“lóng”或“liong”或“Long”,当然还有“Loong”。这些建议也各有值得采纳的理由。笔者个人认为“Loong”更合适一些。因为“Loong”的发音与“龙”相近,拼写上也有中国象形文字的神韵,同时它也是一个“新词”,不会带来其他意义的联想。同时海基词典和维科词典等词典也开始收录“Loong”等。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大家对“龙”的英文译法讨论很多,但“Dragon”的汉语译法却很少提及,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当两者都有了各自对应的译法,才能彻底地把“龙”和“Dragon”分开。 |
当然,要更正一个已成惯例的错误,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需要的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力量。现在,中国具备了一定的话语权来提出和更正这个谬误。要提升自身文化影响力首先是树立文化自主的意识。“身处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国人,只有重新评估、定义和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当下中国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戴廉,2004) 其次,我们要有文化自强的意识。环顾世界各国,英国 1997年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小组”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澳大利亚于 1994年颁布“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推广澳洲文化认同和澳洲特色(赵修洪,2007)。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更改韩国首都的称呼,“汉城”改为“首尔”。姑且不论其背后的政治意图,但政府的主动姿态还是值得中国学习。 |
而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从 2000年左右开始逐步重视文化产业,但总体力度仍有不足。2014
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多部委联合参与设立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该工程在 2017年公布了四百多条中华文化思想术语的诠释与英译,但“龙”仍被翻译为“dragon”。虽然该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总编章思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进行了解释说明,但理由难以服众。此误译迟迟得不到解决,也许主要是我们自身观念难以转变,还不能够真正做到解放思想,自强自立。 |
四、结论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逐渐深入,各个民族和国家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人类社会是由多元化的文化所组成,各式文化的存在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是人类文化进步的动力。而实现各种文化平等交流还有待于克服种种困难。从“龙”与“Dragon”的误译这个很小但很典型的案例,可以看出加强各民族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广大的民众要有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意识,作为整体的国家也担负着必要的责任。跨文化交际只有在更平等和谐的秩序下才能真正地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2,戴廉:中国文化:守住我们的根 [J],瞭望新闻周刊,2004(37), 55-57 4,赵修洪:文化帝国主义渗透的主要形式及应对策略 [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 作者简介:杨建中(1976- ),男,江苏盐城,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及英语文化方向研究。 【编后记】中国政府不是不肯花钱搞文化,但是具体怎么搞需要听专家的意见。如果专家们觉得没有必要改译龙,中国官方也不会去改译。大家别着急,听专家的。(黄佶编辑、配图,2019年6月19日) 相关链接: 有很大进步,但仍然有糊涂观念(黄佶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期成果)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国际传播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黄佶发言稿:译龙为 dragon 有三大危害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连“有无”都音译了,“龙”却不肯音译,这是为什么?(黄佶)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