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投稿信箱:1131376436@qq.com  《译龙风云》

学术论文摘选

《四世同堂》英译者浦爱德的“怪”英文

原标题:《四世同堂》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陆嘉希(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英语广场,2022年第十六期

  老舍先生的作品大多聚焦市民生活,其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英译本《黄色风暴》(The Yellow Storm)自 1951年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广泛赞誉,至今已出版发行七十周年。本文尝试通过分析书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采取何种翻译策略能够更好地传达中国文化独特魅力。

1,《四世同堂》与浦爱德英译版本

  ……。本书的英译版本由老舍和浦爱德(Ida Pruitt)合作完成。合作过程很独特,因为浦爱德听得懂中文,也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但唯独看不懂,所以在翻译时,由老舍分段讲述给她听,并进行删减,浦爱德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

  浦爱德女士出生于山东,她很爱中国文化,也乐于融入其中,因此在其译本中她常常会直译或音译含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如“炕”“高粱”等。在翻译时,考虑到中西文化交流,她也会对相关词句进行加注,以便国外读者理解,这也体现了她的翻译观念,即翻译不只是“传声筒”。

  1951年,The Yellow Storm(《黄色风暴》)由美国 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 出版。这一英译版本最奇特之处在于语言比较“怪”,即大量运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老舍认为她的译文保留了太多的“中国味儿”(魏韶华等,2011)。浦爱德女士出生在中国,她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另外,她曾在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工作过,了解当时北平的社会状况,这一段经历让她更加能够传递出《四世同堂》的神韵(彭秀良,2012)。正是这种“怪”英文的现象,给译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这也说明了她将两种语言融会贯通,实现了原作、译者、读者三种角度的完美结合。同时,这种“怪”英文有利于抵挡当时美国的强势文化。

2,文化词汇及其翻译策略

  ……。

  老舍的作品充满了老北京语言韵味,他在《四世同堂》中依旧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成语和俗语等,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却没有产生辞藻堆砌、冗余难懂的现象。下文主要从物质、社会、语言三类文化因素进行实例分析:

2.1 物质类

  物质类文化因素一般涉及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词汇,如“干疙疸”“高粱酒”“梅花桩”等。这种吃食、活动用具是西方国家没有的。

  例1:祁家只有祁老人和天佑的屋里还保留着炕。(老舍,2018:390)

  译文:In the Chi family, only in the old man's room and in that of Tien Yiu had the kangs -- the brick beds -- been kept.(Pruitt, 1951:148)

  炕是床的一种,用土坯或砖砌成,常见于北方。炕下面有炕洞,可以烧火取暖,人睡在炕上一整夜都不会感到寒冷。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具之一,译者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表达了原文含义。

  例2:路南有两个门,都是清水脊门楼,房子相当的整齐。(老舍,2018:17)

  译文:On the south side were two gates, each with the "Pure Water" style of gate roof, and the houses in these compounds were set in traditional pattern and formal order.(Pruitt, 1951:12)

  文中所描述的为钱家和冠家居住的地方。清水脊门楼是北京民宅的街门门楼种类之一,是民间小青瓦住宅用得较多的一种正脊,制造成本高。此处译者同样使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Pure Water' style”意思为“‘清水’式”,但外语读者可能无法想象出门楼的样子,因此译者在后面用“in traditional pattern and formal order”进行补充说明,既可以满足读者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也可以让他们了解中国特色建筑,一举两得。

  ……

  例5:大赤包

  译文:the Big Red Pepper

  赤包儿是一种多年生蔓草的果实,大如鸭卵,熟时红色。大赤包是文中人物冠晓荷大老婆的绰号。她身形肥硕,脾气暴躁,发起火来就跟赤包儿一样,因此得了这个绰号。译者在翻译时将这一词汇异化,“the Big Red Pepper”字面意思为大的红辣椒,与大赤包有异曲同工之妙,读者一看便能明白人物的性格。

2.2 社会类

  社会类文化因素通常涉及交际活动、习惯性称谓、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比如一般情况下我们说“走好”,意思就是“再见”。

  例6:冠晓荷听了丁约翰的一番话,决定去加入猴子戏……(老舍,2018:117)

  译文:After he heard John Ting's pronouncement, Kuan the Morning Lotus decided to join the monkey show...(Pruitt, 1951:68)

  文中的猴子戏指上海的抗战使日本人感到慌张,因此有了所谓的地方维持会,目的是让汉奸紧盯平津的状况。但由于该组织较小,日本人觉得有损他们的尊严,而汉奸们则为不能全部做官而不高兴。这就像猴子耍把戏,纯粹是娱乐看客,他们装模作样的行为很是滑稽可笑。在英译版中,译者将上文描述的内容删除了,因此这里将其直译为“monkey show”会让读者不知所云。

Monkey Show In Phuket Zoo With Umbrella

  ……

2.3 语言类

  这一类别包括方言、惯用语、俚语、成语、俗语等。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构造出独一无二、充满中国特色的语言风格。

  ……。

  例18:“不听老人言,祸患在眼前!”(老舍,2018:840)

  译文:“If you don't heed what the old people say, troubles are surely on the way.”(Pruitt, 1951:311)

  这是一句俗语,中文“言”“前”押了尾韵,英文“say”“way”也运用了押韵技巧,且语义清晰,增添了语言魅力。

  ……。

3,结语

  通过分析《四世同堂》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笔者认为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不管是采用异化还是归化的英译策略,都是有迹可循的,一方面浦爱德为目标语读者服务,尽可能将源语融合到目标语中;另一面她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确保国外读者读懂原文意思的同时,把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播力和辐射力做到最大化,这两种行为并不冲突。

  考虑到译者双重文化背景,浦爱德的“怪”英语,在笔者看来,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如今,这种“怪”英语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如最常见的“龙”的翻译,通常“龙”被翻译为“dragon”,我们都知道“dragon”在西方是邪恶的代表。比如龙舟,我国的龙舟威风凛凛,气宇轩昂,而在外国人的眼里,龙舟却以邪龙、恶龙的形象出现(黄佶,2016)。因此,从文化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龙”音译为“Loong”,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从“dragon”到“Loong”的转变,而是真正地将中国文化的信念、精神、内涵传播出去。

参考文献

[2] Pruitt I. The Yellow Storm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51.

[3] 黄佶. 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你在端午节吃的是 Zongzi [EB/OL].(2016-06-09)[2020-05-17]. http://www.loong.cn/dwj/.

[5] 老舍. 四世同堂 [M]. 上海:阅文集团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陆嘉希,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MTI 研究生在读。

(黄佶编辑配图,2022年9月27日)

相关链接:

“创、省、异”:中国特有事物名称外译的三字原则(黄佶)

译龙为 Loong 实际使用案例按分类排列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