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外国人习惯于直接称“风筝”为“fengzheng”

原标题:龙、獗更以及还没有性生活的鸡
2007年12月2日 津报网-天津日报 作者:彭联联
http://epaper.tianjindaily.com.cn/tjrb/tjrb/2007-12/02/content_5399229.htm

  近日从“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组委会传出消息,倍受关注的《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经多日酝酿后终于正式发布,宣言呼吁将“dragon”直译为“獗更”,将中华龙英译为“loong”以示区别。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主祥瑞的神异动物,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兽,万能之神。可见,龙是中国人想象出来的,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的概念。“龙”翻译成“dragon(獗更)”,或者“dragon”翻译成“龙”,都只是一种牵强的意译,并不能完整地表现对方的意义,因而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因为“dragon”在英文中的本意是一种凶残的巨兽,引申义则有恶魔、悍妇等,据说dragon的身躯庞大笨拙,丑陋恐怖,颜色是黑灰色的,长着巨大的翅膀,口中吐火,吞噬人和动物,和中国的龙完全两样。

  在文化的交汇过程中,这种“词不达意”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把“风筝”翻译成“kite”就很勉强,因为“kite”含有“轻型飞机”、“骗子、流氓”、“空头支票”等多层意思,所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习惯于直接称“风筝”为“fengzheng”。正如我们不能把“sofa”翻译成“长凳”,把“龙”翻译成“dragon”本来就是一种大致的对应,起初可以让对于“龙”一无所知的外国人有一个笼统的意会,只是时间长了,谬种流传,成为一种习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和深入,这种勉强意译的负面效应凸显出来,源于传统文化上的差异,“西方国家和社会一直将自己文化中的“暴龙”形象强加于中华龙身上”。

  由此想到前不久的一则消息,为了迎接奥运会,北京很多餐馆都开始用双语菜单,而翻开菜单,满纸尽是“洋泾浜”:“四个高兴的肉团”(四喜丸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麻婆豆腐)、“还没有性生活的鸡”(童子鸡)等菜名让外国客人摸不着头脑,也让懂外语的中国人哭笑不得。中国人所谓“童子”或者“童子身”确实是指“没有性生活经历的人”,但是把“童子鸡”译成“还没有性生活的鸡”,则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龙”译成“dragon”何尝不是如此。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相同”的词语以并不完全相同的内涵,所以有人提出翻译之妙在于“有所不译”。一千多年前,玄奘在翻译佛经时提出了“五不翻”原则,其中有一条是“无此故不翻”,即对于找不到对等说法的概念不直接意译,而是采取音译或者音译意译结合的办法。于是,汉语词汇中就有了“涅盘”、“瑜珈”、“菩提”、“沙门”等外来词。在今天,这套理论依然具有相当的指导作用。

  随着世界的日益平坦化,带来各国各民族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风尚的变化、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造成各种语言体系大量新造词和外来词的涌现,反映着新出现的事物和新的概念。英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通行语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外来语,使其成为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bonsai(盆栽)”、“kungfu(功夫)”、“typhoon(台风)”等词语均可见英语对于汉语词汇的吸纳和借用。只要我们国人有足够的自信,在对外交流中不是一味地迎合洋人,特别是在一些涉及民族文化形象和国格的语词翻译上力求准确、通达,那么,类似“loong”这样的词语必然渐渐为洋人所理解和接受。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龙 Loong 网主编信箱:mail@loong.cn
* 题图装饰背景图片取自荷花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