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
译龙为 dragon 使中国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论文摘录:归化翻译与文化形象的缺失 朱明胜(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归化易造成文化形象的缺失和误传,障碍了文化交流。异化在翻译中对保持文化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归化;文化形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事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简单地按照归化的方式,把外国文化介绍给中国读者或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读者,都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交流的需要。因此,要求翻译工作者除了要流畅地翻译原文还要在译文中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形象。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方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也就是,既要有一定程度的“归化”,又要保留一定的“异国情调”,否则,就会造成原文特有文化形象的缺失,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如雾中看花,有时会歪曲形象,使读者产生错误印象。 忽视文化形象的意义,在翻译中,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可能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严重者,可能会影响对原作意境、人物形象的把握,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传达原文的异质因素,尽量传达原语的异域文化特色,尽量传达原语的异语语言形式。” …… Dragon 在英语中是那喷着火、吐着烟、长着肉翅膀的撤旦式的恶魔,古代西方传说中的很多英雄是跟 dragon 搏斗最后杀死它凯旋而归的。中国的“龙”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动物,是吉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所以二者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寓意和象征上,都与中国的“龙”相去甚远。 不知是哪一位先生“煞费苦心”把中国的“龙”字用 dragon 作为一个对应词传达给西方人,就使中国人蒙受了不白之冤,需要中国人花好大的力气和费很多的口舌才能向他们解释清楚“Chinese dragon”和西方的“dragon”是多么的不同。 |
上图:六十年前(1958年)的中国广告
这种译法很难让他们在心目中产生好感,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个词,但却始终有一个过程,倒不如刚开始把它直接译成 Long ,既方便又快捷。这样西方人就会像接受 chow mien、kowtow 等等词汇那样接受,知道是中国独有,而不会和 dragon 这个形象联系起来了。 翻译史告诉人们, 在本族文化中寻求外来文化的对应物,往往出现某种程度的以古代今,以偏概全,甚至以己度人的现象,读者容易产生错觉,被导入歧途。文化形象的提出,实际上,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要译出其文化形象。所以,译者不仅要翻译作品,更要做一个文化传播的使者。译者不应满足于传达原文文化形象的一般意义,而应把尽最大努力传达原文的文化形象视为一种职责。译者应该相信读者随着接触到的外来文化日益增多,今日的读者有能力接受带有外来印记的各种文化形象。不仅如此,他们对外来的文化形象还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 在中西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的今天,翻译已不再仅仅是双语之间的语言信息转换,而是一种“文化传真”,即把原语中所蕴涵的所有文化信息尽量完备地转达到译语中去。 参考文献: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
原载《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四期
【编后记】朱明胜老师在 2005 年既已指出译龙为 dragon 是错误的,这是相当有远见的。(黄佶,2018年4月6日)
|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