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译龙为 Loong 忽视了受众的感受,难以起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原标题:从“一带一路”看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英译
外交部,易凡,青春外交,2016年3月16日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分别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合称“一带一路”),在国际社会引发热烈反响。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一带一路”全称的英文译文确定为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简称“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问世以来,一直流传着五花八门的“山寨版”译法。不少国外媒体或专家学者按照自己的解读进行翻译,个别译法流传甚广。

  比如“One Belt and One Road” 或“One Belt, One Road”,缩写为“OBOR”; “the New Silk Road initiative”。甚至还有“Yi Dai Yi Lu”这样的音译。关于“一带一路”的定位,也出现了strategy(战略)、project(项目)、program(规划)、agenda(议程)和plan(计划)等不同用词。

  这些译法虽然抢眼,但问题不少。“一带一路”涉及的并非只是一条经济带和一条丝绸之路,而是一个系统的网络,翻成 OBOR 并不准确。且“战略”、“规划”等措辞可能令外界产生军事安全方面的联想,不符合“共建、共商、共享”的精神。

  为规范相关译文,近期有关部门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发布通知,重申“一带一路”的英文简称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并将英文缩写确定为“B&R”。同时,为体现“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建议采用“initiative”一词作为“倡议”标准译法。

  规范“一带一路”英译法的必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中方提出“一带一路”在内的各种倡议或口号,一大目的就在于突破西方舆论垄断,争取和拓展国际话语权。如果在倡议提出后不能及时推出权威官方译文,往往导致误解甚至曲解。

  在“One Belt and One Road”的译法已经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官方译法的国际传播势必需要再宣传和再普及,从传播学规律上讲容易事倍功半。

  由此引伸出的问题是,中国式的政治语汇究竟要怎样翻译才好?简言之,既要注重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又要考虑英文受众的表达习惯和接受程度,不能顾此而失彼。


要注重实效

  翻译和传播密不可分,传播是翻译的目的,翻译是传播的途径。

  在“一带一路”各种译文版本中,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先生提出的“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s”的译法,较好地兼顾了翻译和传播的需要,在非正式场合不失为有效的译文。与之相比,以拼音的方式将“一带一路”音译为“Yi Dai Yi Lu”,则未免有些不知所云。这让人联想到有学者提出,英文中的“dragon”往往指西方神话中的恶龙,建议使用“Loong”来翻译中国的“龙”。这种译法固然做到了以我为主,但却忽视了受众的感受,难以起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外交部希望外国人把这条龙理解为恶龙吗?

要准确、到位

  重视受众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原文,导致背后的政策内涵 lost in translation(迷失于翻译之中)。毕竟“信、达、雅”三原则中,“信”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

  同样以“一带一路”为例,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从倡议涉及的内容角度出发,提出“the pan-continental infrastructure /connectivity initiative/agenda(跨大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倡议/议程)”的译文建议,无论在选词还是文法结构上都相当地道,但实际上基础设施建设只是“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诸多领域之一,用基础设施作为核心词显然不足以反映“一带一路”的丰富内涵。而“the New Silk Road initiative”的译法则与美国在中亚地区推行的“新丝路计划”类似,容易产生混淆。

  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译文,应当在突出中国特色和推动对外传播之间找到平衡,其根本就在于对政策内涵的准确把握。

  例如:

  “科学发展观”,如果直译为“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容易让人感觉此项政策与科技发展相关,导致错误理解。“科学发展”实质上指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用“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译法,摆脱字对字的翻译,反而更能体现其政策内涵。

  再如:

  “命运共同体”一词,原先译为“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但在英文语境中,“destiny”一词和中文“命运”有较大差异。英文中的“destiny”更接近于“宿命”,无法改变,而“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各方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使用“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的译文,虽只是一词之差,但更加积极和准确。

  政治语汇的翻译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语言学问题,而应当成为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争取在提出重大倡议时同步发布译文。翻译者应当及早介入,有时间学习政策、吃透政策,在此基础上形成兼顾准确性和传播性的译文,甚至从传播效果的角度对原文措辞提出建议。多一点“未雨绸缪”,就会少一点“亡羊补牢”。

(转载自外交部团委的微信公共号“青春外交”,黄佶配图)

相关链接:

应该正确理解概念翻译的本质(黄佶评外交部易凡的文章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