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中国的国家形象与龙无关吗?

黄佶,2017年11月23日

-----------------

  我买了一本王冲先生的著作《差距》(电子版)。王先生周游天下,见多识广,令人眼界大开,书中很多信息很有价值,可是我对王先生在龙问题上的观点不敢恭维。

  王先生的观点是:“只要每个公民都做文明人,这个国家的形象恐怕不会太坏,这和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虎的传人’没有必然联系。”

  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做了文明人,同时又自称“老鼠的传人”、“蟑螂的传人”,中国的国家形象会怎么样?显然不可能好。

  王先生说:“在西方龙是传说中的一种邪恶生物”,实际上西方没有龙,那种被称为 dragon 的生物不是龙,大多数西方人认为它是恶魔。它和龙被混为一谈,是数百年前外国人的错误翻译造成的。

  吴友富教授因为龙被译为 dragon 而提出抛弃龙,的确不妥,但不等于中国国家形象和龙没有关系。不仅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国家主席——自称“龙的传人”,而且几百年来国际社会一直用龙来象征中国。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所以,龙和中国的国家形象密切相关。

  因此,纠正数百年前外国传教士的错误,把龙和 dragon 区分开来,对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非常重要。

  当然,这只是塑造国家形象的总体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一把龙译为 Loong,中国的国家形象立即就完美无缺了。

  但是,如果不改译龙,我们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而付出的其它巨大努力,就会被抵消掉。

-----------------------

附件:

中国国家形象与“龙”无关

王冲(原载微信公共号“王冲”,2015-12-5)

  前几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领衔的“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考虑到‘龙’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容易招致别有用心的歪曲”,吴友富建议中国形象可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据上海《新闻晨报》报道,课题若完成,所塑造的中国新的形象,很有可能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

  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这的确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但把着眼点放在“龙”上,显得有些小家子气,典型的舍本逐末。中国国家形象好也罢,坏也罢,和“龙”这个传说中的动物没啥关系。

  舞龙灯,划龙舟,皇上生了孩子叫“龙种”,身为龙的传人,我们给了龙太多的敬畏和荣光。然而,在跨文化语境中,龙这个形象的确容易造成误解。在西方龙是传说中的一种邪恶生物,拥有强大的力量及魔法能力,有居住于深海的海龙,有沉睡于火山的火龙,有蛰伏于沼泽的毒龙以及无数奇形怪状的龙。英文字典里,Dragon 的解释也给了些许贬义:严密警戒的人;可怕或危险的东西;严厉的女监护人。

  二十世纪中国入世谈判时,西方用了龙这个词,他们把吴仪称为“龙娘子”(Dragon Lady),译成中文听起来颇有气势,但英文里却是敬畏和害怕的混合体,比较靠近“严厉的女监护人”这个解释。

  这些有趣的文化差异现象是文化学者们研究的课题,把这一文化现象和国家形象结合起来考虑,倒是有些创意,但在现实层面除了失去自我外,对改善国家形象并没有太大意义。

  一个国家的形象,虽然会被扭曲,甚至被丑化,但基本上还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称号是当时实力对比的必然产物。如今,中国的崛起被看做威胁,虽有夸大、捧杀的成分,但也反映了中国实力增强这个现实。此一时彼一时,同样是龙,那时候的中国被看做病怏怏的龙(拿破仑说是睡狮),而今却是对人产生震慑的龙。

  为了避免提到“黑”这个字眼,在美国黑人曾经被称为“Negro”,后来黑人在争取平等的过程中说,我们是黑人,是“Black”,为什么把我们称为“Negro”,直接叫我们“Black”好了,于是,今天“Negro”反而成了贬义词。这就是说,一个标志的含义,会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见,中国的国家形象,不在于是龙还是虎,而在于中国如何发展,如何和世界打交道,在于中国人如何做出负责任的事情来赢得世界的尊重。

  中国处在东方,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又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样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会面对诸多猜疑、误解,甚至打压,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局面。面对猜疑,改变自己固有的形象来予以迎合,求得所谓理解,这是不自信的表现,也是弱国心态的表现。

  弱国心态的表现之一是太在意别人的话,对外界的表扬心花怒放,对外界的批评心生郁闷,西方龙是负面的、邪恶的、消极的,我们就赶紧修正,以“符合国际惯例”,和西方接轨。其实,这样做的结果是丢失了自我,不仅得不到对方的承认,还会被别人瞧不起。根据我对西方媒体的了解,如果现在我们说:“西方的朋友们,别害怕,我不是龙,而是一只温柔的松鼠。”他们的报纸会立马说:“看哪,这是一只会吃人的松鼠。”

  我相信,西方媒体会这么说的。世界的话语权被英美媒体控制,他们有给其他国家贴标签的手段。芬兰一位研究品牌战略的专家告诉我,西方人印象中的俄罗斯形象是毒品、武器和石油,无他。曾为昔日社会主义阵营一分子的罗马尼亚也形象不佳,即使罗马尼亚政府做了一件善事,也会被恶意地解读。

  我在法国采访时就聆听过法国人的抱怨。在对法投资部(法国吸引外资的机构)的办公室,他们的负责人在详细讲解了法国的优势后抱怨说,你们别老是看了英国的 BBC 后,觉得我们法国人总是罢工。告诉你,这是英国丑化法国的手段。

  或许是意识到这一点。向来对美英试图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建立单一世界的做法嗤之以鼻的法国,准备推出自己的国际新闻频道。这个名为“法国 24”的电视台,被法国总统希拉克称为“法国的 CNN”。它从2006年12月起通过卫星、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用法语、英语和阿拉伯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法兰西价值观”。

  一个对法国不了解的人,天天看这个电视台的节目,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一般都会对法国产生好感,法国国家形象的标志是什么?法国的国旗是什么样子?这些或许他根本记不住,但他会义务地告诉别人“法国真好”。这就是现代传媒的力量。

  当然,这种传播必须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比如说,瑞典的确是个清廉的国度,有一点瑕疵的官员,都会被媒体指责一番后下台。在斯德哥尔摩游玩时,一位瑞典朋友带我去看皇宫,路上他告诉我,国王很勤快,每天开车走这条路到市里上班。“自己开车?”我问。“没错,自己开车。”他回答说。因此,在欧洲瑞典名声不错,即使政府做了蠢事,大家也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予以谅解。如果瑞典选择在世界范围内打造自己形象,可能会选择清廉的政治作为突破点。可如果某些贪污盛行的国家开足马力说自己清廉,恐怕结果就事与愿违了。

  国家形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会被媒体扭曲,因为文化上的误解而打折扣,但究其根本,还是国家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反映和国民素质的体现。我在欧洲旅游时,在罗马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第一次听到中文广播,而且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内容是说大家要排队,不要大声喧哗,不要乱丢垃圾。这些劝诫,自然是国人形象的反映。其实,只要每个公民都做文明人,这个国家的形象恐怕不会太坏,这和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虎的传人”没有必然联系。

  注:本文节选自《差距》(作者王冲,东方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第五章第六节。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