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
外国留学生短时间内很难接受龙代表吉祥和美好 原标题:汉字“龙”的文化教学设计 第一章,绪论 3.1,教学对象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已有很好语言基础的汉语高级班学生,他们平均掌握了四千五百个到六千个汉语常用词汇和基础语法,口语能力和听力能力较强,性格较外向,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知道“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并可以运用汉语进行日常的对话和交际。 3.2,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向留学生呈现中国“龙”文化之冰山一角,通过对比中国和西方龙形象地位的差异,对含有“龙”字成语意思的讲解,以及对中国人崇龙之渊源进行分析,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激励学生对学习内容里所包含的文化信仰以及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探讨。……。 3.3,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龙”所象征的文化形象由来和身体形态特征,通过区别中西方两种“龙”形象的差异引领学生充分理解和感知中国的“龙”文化。 2,感受“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和人们对“龙”的崇拜。……。 3,辨别中国“龙”和西方“龙”在人们心理上的差异。由于文化教学的性质不同于语言教学的性质,所以仅限于一堂课对文化的理解相对来说还比较局限,本课教学致力于更好地向留学生呈现中国“龙”文化,鼓励留学生在日常民俗活动中去体验中国“龙”文化的博大精深,……。 3.4,教学重点 1,“龙”所代表的中国人的愿望和精神。……。 2,与龙有关的成语俗语的真正意义。……。 3,中国的龙和西方的不同。……。 3.5,教学难点 本文对中国“龙”文化的课堂教学是在对比和分析中西方不同“龙”形象的基础上展开的:由于英语中把“龙”翻译成,这种不对等的翻译方法恰恰解释了中西方“龙”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对“龙”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偏差。如何排除母语的“文化负迁移”影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龙”文化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 第四章,“龙”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课堂设计 根据以上的教案设计,笔者在自己进行教学实践的学校进行了一堂关于中国龙文化的文化实践教学课。以下具体说明上课内容: 4.1,课前准备 由于该班是笔者平时实践所授课的班级,所以对学生掌握汉语水平的基本情况很了解,该班一共十个学生,三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英国,一个来自西班牙,三个来自巴基斯坦,两个来自索马里。 在来西安的三年内,已经顺利完成了汉语中级班课程的学习,其中三个美国学生和一个西班牙学生还有一个巴基斯坦的学生已通过了 HSK5 级,对中国的物质和风俗文化都有所了解,和中国人日常的对话交流都没有问题,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能力都较强,其他学生稍微有所欠缺,总体水平处于汉语髙级班学生。 ……。本堂课一共五十分钟。前十五分钟主要是讲解中国龙和西方龙的形象意义对比,中间十五分钟讲解有关“龙”字词语及成语的意义,最后十五分钟对中国龙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龙,崇拜龙,还有分钟布置作业,希望学生亲身在一些传统的文化民俗活动中感受中国的龙文化。 4.2,具体课堂步骤及环节 …… 第一部分:打开电子课件,首先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 下面呈现出西方毒龙的形象:……。 |
中西方龙的差别不但体现在它们的形象上,还体现在“龙”的象征意义上,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在象征意义上完全不同。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中国的龙是美好的象征,西方的龙则是丑恶的象征,这是此堂文化课的重点,让学生区别对待两种不同的形象。……。 除了形象和象征意义上的不同以外,中西方龙文化还在地位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文化里面都有龙的形象,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不仅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造成了龙在不同文化里面代表含义的差别。中国的文化里面,把龙看做是善良的代表,是我国文化里面的一个主要符号,在五千年的历史里面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同样是龙,在西方的文化里面,它却是丑恶的代名词,一直不能成为主要的文化,所以地位也不那么重要,因此造成了它生命力不顽强的现象,所以在西方文化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中华文明中,龙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巨大的凝聚力。“龙的传人”成为维护中华民族统一的象征,龙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文化象征。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西方毒龙在西方文化中,远远没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起陪衬作用的配角而已,在西方文化中,龙的生命力是短暂的,大约只生活在古希腊神话时代中,也就是公元前年前后,其寿命不及中国龙的十分之一。 第二部分:具体讲解有关“龙”的成语和龙文化 1,实物展示 ……。 2,展开讨论 请同学们分成两组,每组五人,来分组讨论问题:谈谈自己脑海中中国的龙到底长什么样子,它是怎么来的?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在人名地名中使用龙字?龙字的成语都有可能是什么意思?老师分别请两组的代表同学发言,认真倾听并点评学生的观点,尽可能往正确的道路上引导,需要特别向学生强调中国的龙无论从形象还是文化内涵上,都与西方的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包含龙字的成语要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去理解。 ……。 3,教师借助多媒体讲解 教师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将借助多媒体回答提出的三个问题,首先,在刚才已经展示过龙形象的多媒体屏幕上将中国龙的形象放大,带领学生仔细观察龙的形象,得出骆头,蛇身,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结果,再简单的配以注释:古人对于众多的自然现象不理解,于是就希望自己民族也可以像鸟儿一样在天上飞,像鱼儿一样在水里游等等,于是就综合许多动物的特征创造了龙这一形象。讲解完形象后,继续说明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 其次,告诉学生龙虽然在翻译上和西方的“dragon”对应,但不仅仅是在外貌体型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别,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很不一致,“dragon”主要指巨大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比如说《圣经》中魔鬼撒旦就被翻译为“the great dragon”,而东方的龙是神圣高贵的含义,是吉祥的象征,比如古代的皇帝就自称是真龙天子,中国人经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文化和精神包含的是诸如正直,强大,勇敢,奋进等褒义的内容,因而为了讨个吉利,许多人名和地名中就带有“龙”字。 最后,带领学生解读成语,只就成语本身的文化内容解释,不做深层次广范围拓展。 请同学们参考龙字在中国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思考下面相关俗语和成语的意义。刚才我们己经讲了中国的龙是古代先民们凝结自己的美好愿望,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寄托了他们的美好理想,所以“望子成龙”并不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大怪物”,而是希望孩子变的像龙一样优秀;……。 第三部分:龙文化历史渊源讲解 ……。 第五章,课后反思与总结 通过这堂对外汉语文化课的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度很高,他们都很喜欢李小龙的中国功夫和成龙拍的电影,进而对中国“龙”文化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虽然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但他们都意犹未尽,下课后还是很积极讨论相关的文化现象,并热衷向笔者询问如何学习“舞龙”的民间技艺。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有的留学生在短时间内还是很难接受中国文化中“龙”代表吉祥和美好这样的文化精神内涵,可能是由于他们所看的西方电影中,“龙”的邪恶形象在他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了。想要转变他们对中国“龙”文化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其它的对外汉语教材和真实生活中的文化表现形式来逐步引导他们,慢慢改变他们的想法,达到文化教学的教学目的。……。 |
【编后记】 在阅读和编辑这篇论文时,我的心里很悲哀。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真可怜。全国上下,学界内外,每个人都知道中国龙不是 dragon,却不敢为龙另外取一个英文名字。 宋蕾同学的课程设计和实践非常认真详尽,但是,如果中国龙的英文名字不叫 dragon,这节课可以非常轻松,只介绍中国的龙文化即可,根本不需要介绍欧美文化中的杜拉根兽(dragon),因为龙(loong)和它毫无关系;更不需要比较两者的差异。因为龙和杜拉根兽的唯一联系就是它们在英文里有相同的名字 —— dragon,一旦改正了翻译方法,两者就风马牛不相及了。 宋蕾同学这节课的学生不是初来乍到中国的外国陌生游客,而是“已有很好语言基础的汉语高级班学生,他们平均掌握了四千五百个到六千个汉语常用词汇和基础语法,口语能力和听力能力较强,性格较外向,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知道‘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并可以运用汉语进行日常的对话和交际。”即便这样,在小宋老师花费十五分钟“讲解中国龙和西方龙的形象意义对比”,再花费十五分钟“讲解有关‘龙’字词语及成语的意义”,最后又花了十五分钟介绍“中国龙文化的历史渊源”,苦口婆心、图文并茂四十五分钟之后,有的留学生“还是很难接受中国文化中‘龙’代表吉祥和美好这样的文化精神内涵”。由此可见,在不改正译龙为 dragon 的错误的情况下,要让外国人真正相信中国的 dragon 是好的,是极其困难的。 中国翻译协会黄友义常务副会长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哪怕是仅仅知道一点点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都可以区分出中国龙和西方龙”。但是小宋老师的外国学生已经掌握了四五千个汉字词汇、知道“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仍然会把龙和杜拉根兽混为一谈。 黄会长说:“龙的翻译已被讨论多年,我认为继续讨论下去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们将精力转移到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会更好”。但是小宋老师的实践却证明:如果不改译龙,这一工作将是事倍功半的。 (黄佶编辑配图,2021年9月15日) 相关链接: 评三位专家教授反对改译龙的理由(使用了环球时报中文版原文,黄佶) --------------------------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