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
弃龙风波中的四篇评论 ------------- 翻译,译掉了“中国龙” 许心远(福建,厦门),当代贵州,2006年第24期 12月4日新闻晨报报道: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已被正式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吴友富教授认为,“龙”的英文是“dragon”,这个词在西方世界被理解为一种充满霸气的庞然大物,而这会让外国人由此产生不合实际的联想。 笔者不解有二。其一、莫非教授是“哈美”、“哈西”族?仅因为西方人不喜欢,就把自家数千年的家传之宝翻检翻检,要当成垃圾扔了。这种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着实让人感叹。伤害国人感情来迎合外国人的思维,掘了老祖宗的坟墓以求与世界接轨,我们怎能如此“伟大”? 其二、既然“dragon”在西方的语言中如此糟糕,我们为何还要给自家泼脏水,将中华民族的象征译成“dragon”?翻译界存在的水平低劣问题,一度成为笑料。新浪网站透露:《霸王别姬》都被译成《再见了,我的小老婆》。照这个翻译, 吴教授又该主张《霸王别姬》改成《霸王别妾》了! 身为翻译的吴友富教授不去检讨译者的素质教育问题,却来声讨甚至否决中国文化,这不摆明了推脱责任吗? ------------------ 龙图腾在哭泣 王健,意林,2007年第二期 据2006年12月4日《新闻晨报》报道,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别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构建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这些专家认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片面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 …… 中国龙的喻义之深远决不是英语一个单词 Dragon 就可以全面解释的。从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争虎斗,到龙井、龙眼、龙脉、龙头,龙在中国人的眼中一直都是尊贵、吉祥的象征。龙文化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龙”是代表中国人勇气和智慧的一个标记,与西方文化中霸气和攻击性的内容根本扯不上关系。 更确切地说,在中国龙图腾出现时时候,英语单词里根本还没有“Dragon”这个词呢,甚至欧美一些国家连个轮廓和雏形还没出现呢。 ------------------ 西方社会误解“中国龙”? 敬南,法制与社会(锐视版),2007年第二期 身为一位曾公费赴美国留学的“海归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断定西方社会的人士一定会将中华民族作为图腾崇拜了八千多年的龙,误解为英文中的“Dragon”,即一种在基督教文化中被誉为“所有罪孽的化身”及“恶魔的象征”的七头怪兽。 其实对于西方社会可能产生的误解,有国内学者早就开始寻找妥善的解决方案,大多数学者认为令西方社会误解的只是“Dragon”一词而不是“中国龙”形象,造成误解的原因是英汉互译错误,只要我国政府率先更改龙的英译词,并呼吁国际社会将龙的英文翻译成“Loong”,就足以解决问题。然而吴友富等人却不愿让西方社会更改词汇来将就中华文化,他们宁愿将流传了八十多个世纪的中华传统文化简单涂抹后,以之去迎合西方社会。 |
中国龙更改英译名匪夷所思 范燕(北京),法律与生活,2007年第一期 一直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龙”近日成为关注焦点。先是报道称:有专家提出“为避免西方误解,不以龙做中国形象标志”,因为“龙”的英文是“Dragon”,它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这样的形象容易让那些对中国历史、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人产生一些联想。 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众多关注。网络调查显示,九成投票者反对“弃龙”,当事人吴友富教授澄清说,他无意“弃龙”,本意是希望“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随后,又有专家提出,应为“中国龙”重新确定英文译名,提出了“Long”、“Loong”、“Liong”等多种选择。 对此,笔者实在觉得匪夷所思。文化之间本来就存在不可通译性,两种文化之间没有完全的对等语。即使创造一个词汇,继续加以阐释,也不可能完全消弭这种不对等性。例如,中国传统的小吃饺子、汤圆、馄饨等,这些可能在外国人看来也是无法完全理解的,是不是也为了迎合他人口味,再造一个新名词呢?再说,一个真正喜爱中国文化的国外友人,不见得不知道如何去领会中国龙的精髓?笔者认为,消除文化差异的最好办法是加强文化的宣传与沟通。 【编后记】 作者范燕的观点真让老编觉得匪夷所思:“文化之间本来就存在不可通译性,两种文化之间没有完全的对等语。即使创造一个词汇,继续加以阐释,也不可能完全消弭这种不对等性。例如,中国传统的小吃饺子、汤圆、馄饨等,这些可能在外国人看来也是无法完全理解的,是不是也为了迎合他人口味,再造一个新名词呢?再说,一个真正喜爱中国文化的国外友人,不见得不知道如何去领会中国龙的精髓?笔者认为,消除文化差异的最好办法是加强文化的宣传与沟通。” “文化之间本来就存在不可通译性,两种文化之间没有完全的对等语。”既然如此,显然应该为龙创造一个专用新词。 “即使创造一个词汇,继续加以阐释,也不可能完全消弭这种不对等性。”不同文化之间的确不可能完全相互理解。但是,因为不可能“完全”消弭这种不对等性,就没有必要创造专用新词了吗?即使外国人不能完全理解 Loong 所对应的中国龙文化,但是至少把龙(loong)和恶魔杜拉根兽(dragon)区分开来了。 “例如,中国传统的小吃饺子、汤圆、馄饨等,这些可能在外国人看来也是无法完全理解的,是不是也为了迎合他人口味,再造一个新名词呢?”为中国特有事物创造专用新词,怎么是迎合外国人的口味呢?创造新词 jiaozi、tangyuan、wonton 不是在逼外国人迎合中国人的口味吗? “一个真正喜爱中国文化的国外友人,不见得不知道如何去领会中国龙的精髓?”范同志怎么知道外国人会主动领会中国龙的精髓?外国人看见 dragon 一词,只会想到本国的恶魔,怎么去“领会中国龙的精髓”?中国人从“法国流氓”这个词里能够领会出“时尚绅士”的精髓吗?如果外国人都“知道如何去领会”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人还需要花费那么大的力气搞外宣工作吗? “消除文化差异的最好办法是加强文化的宣传与沟通。”为什么要消除文化差异?各国文化百花齐放不好吗?如果说,作者的意思是“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那么如果一国特有事物在名称上和他国的东西混为一谈,靠宣传与沟通能够消除这种误解吗?如果 Coca Cola 被汉译成“茶”,中国人对美国文化的误解只会进一步加深:“美国的茶太难喝了,又苦又甜,冰凉冰凉的,喝了肚子里还胀气!” 范作者短短的一小段话,看上去头头是道、理直气壮,实际上是自相矛盾、谬误百出。在译龙问题上,太多的人发表了自作聪明的类似言论。可见中国读书人群体的水平令人堪忧。 (黄佶编辑,2021年4月13日) --------------------------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