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
“五不翻”原则观照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音译研究 李慧芳(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基础部,安徽马鞍山243031) 长春大学学报,2018年3月 摘要:在世界全球化合作不断深化的新时期,世界文化交流的格局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为加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积极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华优秀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对外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国家建设“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背景下,基于“五不翻”原则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音译的具体性指导意义展开探究,验证时代背景下科学合理的“音译”法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关键词:“五不翻”原则;音译;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目前,不少国内学者和在中国工作的外国学者均表示,现在国际上缺乏规范的翻译法则来促进中国思想文化术语对外的传播和认知,音译不失为一种可取的翻译原则。纵读“术语工程”的编译成果,发现已有不少思想文化核心词以音译的方式进行翻译,本文基于玄奘的“五不翻”原则,简析音译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的指导意义。 1,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界定 ……。德国汉学家裴德思认为,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世界地位也不断提升,在全方位展示中国形象的新时期,应当把文化财产看得与领土、海洋一样重要,在文化交流传播中要向全世界普及一些重要的体现中国思想文化的词汇 [6]63。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以最贴近汉语意思的表述方式来创新世界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方式,这样才能做到让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在世界发扬光大。他在论文中明确表示,“译者应该用音译的方法翻译中国特有的文化词汇,譬如仁(ren)、大同(datong)、仙人(rishi)” [6]63 等,因为西方文化中完全不存在这些概念,根本无法从语言的本源意义上进行解释与说明。 |
裴德思还提到,他对中国译者外译时几乎完全抛弃中文原义而采用外国表达的做法深表疑惑 [6]63。他的困惑不解引起了我国有关方面的关注,并成为了“术语工程”启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参与“术语工程”的各界专家们认为,“从传播中华思想文化和促进西方读者了解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有效性出发,能意译的尽量意译,不能意译的取音译”。岳峰曾撰文指出了音译对翻译中华文化相关语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55~58。下面,我们尝试从“五不翻”原则出发,详细讨论音译对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传播的指导意义。 2,“五不翻”原则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音译的指导意义 “五不翻”是我国唐代译经大师玄奘在翻译外来佛学经书过程中总结的翻译理论,被视为我国传统译论中的精华。这里的“不翻”并不是指不翻译,而是“不意译”,主要采用“音译”法。 …… “术语工程”现已公开发布并出版了四百条术语,据统计,其中七十七条思想文化术语都采用了音译。…… 2.1 含多义故不翻 “含多义故不翻”,是指一词多义的词语应音译。一方面,由于这类词语含义丰富,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词传达出其全部含义或深层含义;另一方面,硬意译必然会导致这些多义词在源语中的文化含义无法完全再现于译入语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就有很多含义丰富但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绝对对应的词或词组来表达的术语。譬如,通常被翻译成 benevolence 的“仁”,其实“仁”有三重含义: 一是恻隐之心;二指根源于父子兄弟关系基础上的亲亲之德;三指天地万物一体的状态和境界 [3]52。而英语单词 benevolence 却只表示“仁慈、善行”,所以这种意译的方法不仅外国人不能弄明白,也许中国人本身也无法理解。所以,“术语工程”中,译者选用了音译——Ren。 再譬如,中国典籍英译本不少把“君子”译成 gentleman,事实上,术语“君子”兼具多重含义。单从“统治者和贵族男子”或“德行出众者”[10] 这两重含义出发,直接意译成英语单词 gentleman 就不合宜,在此次收录的术语中,“君子”被音译为 Junzi 是较妥当的。还有,中国文化核心术语“天”如此复杂的一个概念在很多英译本中直接被译为 God 实为不妥,毕竟英语的 God 与汉语的“天”实在相差甚远,“天”被译成 God 无疑扭曲了它的原本意义。所以,“术语工程”的译者采用了汉语拼音 Tian 是比较妥当的译法。除了“仁”、“君子”、“天”以外,具有多重含义的术语像“道(Dao)、物(Wu)、礼(Li)、五行(Wuxing)、虚(Xu)、器(Qi)、太极(Taiji)、神(Shen)”等共计二十四个都采用了音译,再借助具体的阅读释义去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相关词汇的多个含义。 ……。主张音译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因简单的对应而造成的歧义和误解,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本就应该用中国的语言去传播,如此才能完整地保留和传播我们的文化 [11]。如果始终用西方的语言标准来诠释和翻译我们的思想文化术语,势必难以实现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及相互借鉴,中国文化“走出去”将永远成为空谈。 2.2 此无故不翻 “此无故不翻”,是指源语文化中特有的文化事物、观念等应采用音译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于其抽象性、玄妙性及鲜明的民族性,与其相关的术语透射着华夏民族神秘深邃的文化形态。音译不仅可以保留文化特质,而且可以丰富译语文化及拓展译文读者的文化视野,以此真正实现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 在“术语工程”已发布的术语中,像“国体(Guoti)、宫调(Gongdiao)、选体(Xuanti)、楚辞(Chuci)、词(Ci)、乐(Yue)、坤(Kun)、曲(Qu)、百戏(Baixi)”等中国传统乐学、古代诗歌名称这类我国独有的思想文化术语,都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因为这些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存在的。根据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直接用音译,既可以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也会丰富译语的文化,这样才有可能助推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促进文化的互学互鉴。 此外,术语库推出了“中国(Zhongguo)”和“中华(Zhonghua)”的音译。每个国家的名称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华”作为指称中国、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中国”作为国家的名称,各界专家选用音译形式进行翻译体现了我们文化走向世界的强大自信心,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的术语都应该用中国的语言翻译,在后期要发布的中医术语中,相信音译法会有更多体现。 2.3 顺古故不翻 “顺古故不翻”,指某些词的翻译沿用以前的翻译,即使目前有更好的翻译,但如果没有非变不可的理由依然要遵循前人约定俗成的法则翻译。根据“顺古故”原则,那些很早前在英语中就已经有了特定的译法并被人习惯性使用且已经稳定下来了的术语,同样也没有必要再去按照今天的标准使用汉语拼音重新定型 [8]67。 譬如说“龙”的翻译,在“术语工程”中并没有像期待的一样翻译成 Long,仍然采用的是英语单词 dragon。据外研社副总编章思英介绍,参与工程的各界专家认为,虽然中西“龙”的概念完全不同,但是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许多海外读者已经知道了两者间的差别,龙也以正面形象在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中出现过,这样的话就没必要重新翻译。其实,与一直流传和已接受的翻译保持一致的译法,可以尽量避免造成译文读者理解上的混乱。 2.4 生善故不翻 “生善故不翻”,是指有着特殊意义的词汇,意译会显得轻浅,音译可以保留神秘而突显庄重。如梵文“般若”,虽然意思和汉语词汇“智慧”差不多,但如果真把其翻译成“智慧”,玄奘认为就显得轻浅,于是采用了音译。这种语气的轻重之分,目的是为了使译文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也就是玄奘所指的“生善故”。 换言之,“生善故”也就是通过采用音译的方法,尽量保持某些语言如佛经典雅、庄重的风格和至高无上的地位。“生善故不翻”主张,为了使译文在语言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而应当采用音译,这样可以在译文中成功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入选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的文学术语及艺术领域的术语,都是庄重、典雅的语言,虽然在目的语中能找到意思接近的词或是短语,但是如果把其直接翻译成通俗的语言,多少会消弭掉源语隐潜的美感。 “术语工程”中像“文气(Wenqi)、风骨(Fenggu)、兴寄(Xingji)、气骨(Qigu)、性灵(Xingling)”等文学术语的音译,简直是巧夺天工,妙不可言。 在翻译过程中,把这种典雅的语言完整转换到译文中去,可以让目的语读者领略到源语语言的个性,令受众对中国文化生尊重之念。此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收录的文明(Wenming)、华夏(Huaxia)两个词语都用了音译,对此,笔者表示十分赞同。…… 3 结语 一味地生搬硬套西方概念导致不解或误解,有悖文化“走出去”的初衷,要想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不可以简单地借用或是对应。尤其是我们的思想文化核心专属词汇,我们采用音译的方法把这些专属词汇输送到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上来,会避免文明的对话沦为西方的独白。 此外,立足于中国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立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应该用中国的语言去诠释和传播,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华文化的特色,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西方读者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和误读。最后,本文强调的是提倡在“五不翻”原则的严格指导下,并在翻译过程中对语境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而不是滥用、硬用音译进而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并以此来促进中国文化积极参与世界的交流,积极推动世界文化“舞台”的“美美与共”。 参考文献: 3,《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一辑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6,裴德思:怎么翻译中华文明的核心词 [J],中国科技术语,2013(4) 7,岳峰:略论音译与中国传统文化 [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0(1) 8,何子章:玄奘“五不翻”原则的现实意义 [J],襄樊学院学报,2008(10) 10,《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二辑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66 11,章思英: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英译原则及应用 [J],语言战略研究,2016(3): 65-69 作者简介:李慧芳(1986- ),女,安徽怀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文介绍了很多情况,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作者的一些判断让人无法理解。 作者说:“‘顺古故不翻’,指某些词的翻译沿用以前的翻译,即使目前有更好的翻译,但如果没有非变不可的理由依然要遵循前人约定俗成的法则翻译。”改译龙恰恰就是因为有“非变不可的理由”,连术语工程的专家学者都知道龙和杜拉更兽(dragon)“完全不同”,这不就是最大的“非变不可”的理由吗?如果龙和杜拉更兽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都可以使用同一个英文名,那么其它术语还有必要重新翻译吗?“君子”至少没有和 gentleman“完全不同”吧?“仁”也并非和 benevolence“完全不同”吧? 虽然欧美国家现在有一些电影把杜拉更兽描绘为正面角色,但是这些影片仍然通过故事情节和剧中人的嘴巴,表现这些杜拉更兽的凶残和恐怖,例如 Dragon Heart(中文片名“龙之心”)中形象正面的杜拉更兽吃掉了一个武士,男主角在它的牙齿缝里发现了他残留的手臂骨骸。 |
电影 Dragon Heart 中的杜拉更兽是正面角色,但是它仍然要吃人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影片之外,还有大量影片把杜拉更兽作为反面角色,形象丑陋,性情残暴,大肆破坏,杀人如麻。因此,译龙为 dragon 恰恰增进和强化了“西方读者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和误读”。 要做到“更好地保护中华文化的特色”,对中国思想文化术语的译文的要求就不能太低。杜拉更兽“也以正面形象在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中出现过”,这个要求太低了。我们的标准应该严苛一些:杜拉更兽“以负面形象在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中出现过”(实际上是频频出现),龙就不能和它同名了,就必须改译了。 中国国家主席亲口告诉全世界:“我们叫龙的传人”,因此,“龙”就是作者所说的“我们的思想文化核心专属词汇”之一,因此,翻译“龙”时绝对“不可以简单地借用或是对应”外文中含义截然相反的现有词汇。 作者还说:“‘术语工程’中像‘文气(Wenqi)、风骨(Fenggu)、兴寄(Xingji)、气骨(Qigu)、性灵(Xingling)’等文学术语的音译,简直是巧夺天工,妙不可言。”这些翻译有什么“巧夺天工”、“妙不可言”之处?就是严格地按照拼音字母进行音译,在外文中也毫无衍生含义。“可口可乐”、“巧克力”、Go believe(狗不理)、byejoe(白酒)等等,在发音相近的同时,赋予译文正面的衍生含义,这种译文才谈得上是“巧夺天工,妙不可言”。 (黄佶,编辑并配图,2019年6月19日) 相关链接: 四百条文化术语诠释与英译公布,专家:误译易引发误解(北京晨报记者张璐) 黄佶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期成果:有很大进步,但仍然有糊涂观念 杨建中:西方人敌视中国时,没人会去理智地分辨龙和 Dragon 的不同文化内涵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