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龙“肋生双翅,喷射毒液”?黄佶对四篇学术论文的批评

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译者主体性探究
——以马丁·阿诺德《龙》的翻译实践为例

孔月,雷鹏飞(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
孔月(1990- ),女,安徽淮南人,硕士生;
雷鹏飞(1976- ),男,安徽桐城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龙》是马丁·阿诺德撰写的一本文化专著。语言上,其风格平实质朴,词汇选择严谨庄重,逻辑缜密,句式结构灵活复杂;内容上,该专著系统性阐释了世界各文化的独特内涵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笔者将从语言、词汇、句式、文化方面阐释其特点。

  【黄佶评论:

  马丁·阿诺德,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外国人。一个外国人怎么会写一本以汉字为名的书呢?如果这个书名不会引发歧义,倒也算了,例如《资本论》。但是本论文的作者自己也在这篇论文里说:“在中国,龙是丰饶与祥瑞的象征,在西方却代表着邪恶与毁灭”,那么就不宜直接写出书名的中文译文“龙”了,至少在文中第一次提到这本书时不宜这样写。否则读者就会疑惑:这个“龙”到底是象征“丰饶与祥瑞”的中国龙,还是“代表着邪恶与毁灭”的西方的“龙”?

  只要看一看马丁·阿诺德这本书的封面,就知道,他说的 dragon 主要是指西方的杜拉根兽(dragon)。封面上的 dragon 张开大嘴,獠牙锋利,正在喷火,即将吞噬一个人,这个人的表情恐惧而痛苦。

书籍封面:The Dragon,Fear and Power

  这本书的全称是 The Dragon: Fear and Power,这个 fear(恐惧)进一步证实了笔者的上述判断。

  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写法是:“《The Dragon》是马丁·阿诺德撰写的一本文化专著”,然后加一句注释:“由于英汉词典中 dragon 被译为‘龙’,下文将使用《龙》作为该书的书名”,之后再使用《龙》来代表马丁·阿诺德撰写的这本书。这样,可以避免中文里夹杂外文单词,而中文书名“龙”可能引起的误解或争议,就由英汉词典及其背后把龙和 dragon 互译的编辑和外语学界来承担责任了。】

  原文逻辑严密,用词严谨,这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应保持与原文风格一致,多选择四言八字,避免口头用语,使用正式书面词汇。

  例1:It has four legs and wings, is armoured with scales, hoards gold, breathes fire or spurts venom (or both), can talk, is wise but cruel [10]7.

  CAT + MT + PE 译文:龙有翅膀和四足,身覆鳞片,囤积黄金,能吐息龙焰或喷毒(或二者都可),能吐人言,拥有智慧却性情冷酷。

  修改后译文:龙有四足,肋生双翅,身覆鳞片,遍体金色,能吐息龙焰或喷射毒液(抑或二者皆能),能作人言,聪明睿智却性情冷酷。

  ……。为了以四言八字的形式改写译文,笔者将“四足”与“翅膀”拆分开来,各成一短句,其后也沿用此风格,将“喷毒”修改为“喷射毒液”,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加了韵律感。

  【黄佶评论:

  龙和杜拉根兽不仅在内涵上天差地别,而且外形差异也很大。龙“肋生双翅”吗?中国人喜欢舞龙,但是哪一条道具龙上有翅膀?中国每到龙年都要发行龙年邮票,哪一条龙有翅膀?

  龙是神物,根本不遵守物理定律,不受地心引力束缚,哪里需要翅膀?所以,这里“肋生双翅”的不是龙,而是杜拉根兽。

  当然,中国神话中的应龙是“肋生双翅”的。但是,如果说的是应龙,就不能只写“龙”一个汉字,而要写清楚“应龙”两个汉字。当然,这不是这篇论文的主题,这个问题不能苛求论文作者。

  CAT + MT + PE 译文说“龙”“囤积黄金”,论文作者修改为“遍体金色”,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严密看守财宝,不许别人染指,是杜拉根兽的一大特征,因此,原书说 dragon 囤积黄金是可以理解的。

电影《霍比特人》:黑色杜拉根兽严密看守自己的金银财宝

  但是论文作者把“囤积黄金”改为“遍体金色”就让人无法理解了。hoards gold 没有“遍体金色”的意思呀,更何况绝大多数杜拉根兽是黑色或深褐色的,像大蜥蜴那样。也许论文作者根据中国人常说“金龙”,又不了解杜拉根兽的主要特征守财,于是就想当然地这样修正了,把本来正确的译文反而改错了。

电影:寻龙夺宝

  论文说龙“能吐息龙焰或喷射毒液”,中国的龙偶尔也喷火,帮助人类祛病消灾,但是有龙“喷射毒液”的传说吗?至少笔者没有听说过。这再次说明把 dragon 译为龙会产生歧义。】

  该专著的核心内容包括多国文学作品及民间故事中的龙,龙在东西方文化中代表的意义截然不同。在中国,龙是丰饶与祥瑞的象征,在西方却代表着邪恶与毁灭。但其文化形象不能仅仅以此来划分,不仅不同国家的龙代表不同的含义,甚至同一典籍之中对龙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圣经》中,龙是从伊甸之蛇演变而来,象征着撒旦,但在《民数记》中,摩西按照神谕制造了铜蛇,拥有治愈力量;在埃及,又化身为龙蛇乌洛波洛斯,象征着永恒的轮回。译者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充分发挥主体性,尽可能还原不同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例4:Close attention will also be paid to that most evil of dragons which originated in serpent form in the Garden of Eden and went on to become the apocalyptic Satan-dragon, as told of in the New Testament's Book of Revelation [10]10.

  CAT + MT + PE 译文:也会密切关注最邪恶的龙,这种龙的外形来源于伊甸园的蛇,犹如《新约圣经》变革书所说的那样,后来演化为启示录中提到的撒旦。

  修改后译文:我们也会密切关注那些非常邪恶的龙,比如那种在形象上演变于伊甸园中蛇的形状,后来成为启示录中提到的恶龙撒旦。

  初始译文中,“Satan-dragon”直接翻译成了“撒旦”,但鉴于该句是以撒旦为例讲述邪恶的龙,而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龙则是祥瑞的象征,不能造成读者的情感共鸣。故译者需发挥能动性,使用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词语,将该词修改为“恶龙撒旦”,“恶”代表着“令人憎恶、恶劣”的情感导向,可以让译文更接近于原文。

  【黄佶评论:

  CAT + MT + PE 把 Satan-dragon 译为“撒旦”,倒是体现出了它是一台具备跨文化传播知识的电脑,知道译成“撒旦龙”是不合适的,“不能造成读者的情感共鸣”,但是论文作者把“龙”添回去了,反而是画蛇添足,帮了倒忙。

  虽然论文作者加了一个定语“恶”,但仍然是错误的。

  如果读过《圣经》有关内容的话,就能知道,在《圣经》里,撒旦就是 dragon,dragon 就是撒旦,两者指的是同一种东西,是同义词。

  圣经启示录 12.9 说:The great dragon was thrown down, that ancient serpent, who is called the Devil and Satan, the deceiver of the whole world—he was thrown down to the earth, and his angels were thrown down with him.(中文版译文是: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可见,那台电脑是读过《圣经》的,知道 Satan-dragon 就是“撒旦”,而论文作者则没有读过。

  论文作者是外语系的,不能苛求她精通圣经。但是,既然研究《The Dragon》这本书,而 dragon 是《圣经》里的一个重要角色,既然要纠正涉及圣经和启示录的译文,就应该读一下圣经的有关段落。

  很多学者的视野只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甚至只集中在自己的课题上,这是很不应该的。但是,现在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很多著名的老教授都是这样。不仅在外语学界是这样,笔者在经济学界和政治学界也遇到过不少这种教授。】

  例8:So it was that a silver-jawed dragon with a wind-inflated, multicoloured silk body was emblazoned on the lances of the so-named draconarius legions and flourished aloft both before battle and in their cavalry games, the hippika gymnasia [10]14.

  CAT + MT + PE 译文:因此,在得名为天龙骑兵团的长矛上装饰的,是一条有着银色下巴,五颜六色的丝绸身体,迎风飘扬的龙,在战斗前和骑兵比赛(骑术竞赛)中在空中飘舞。

  修改后译文:因此,被称之为天龙罗马军队的士兵手中所持的长矛上都饰有龙的图案,这些龙有银白色的下颚,迎风膨胀的身体五光十色,如丝绸样光滑,用这种龙图案作武器装饰的做法在战斗之前和骑兵间的搏斗中都很盛行。

  ……。而原文中的“dragon”与其按照初始译文的方式直译为“龙”,不如补充为“龙的图案”更为直观。最后一句“战斗前和骑兵比赛(骑术竞赛)中在空中飘舞”理解有误,“flourished aloft”不是指带有龙图案的装饰在空中飘舞,而是指繁荣程度非常高,即为一项活动很是盛行。故修改译文为“用这种龙图案作武器装饰的做法在战斗之前和骑兵间的搏斗中都很盛行”。

  【黄佶评论:

  论文作者再次表现出了知识面狭窄的问题。只要检索一下罗马军团的图片,或者看过有关电影,就知道,这些“龙”不是长矛上的装饰图案,而是一种桶状布旗,头部是金属的“龙”头,身体则是布质圆筒,会随风招展,类似飞机场等地使用的风向袋,的确是一条条“迎风飘扬的龙”,身体的确会“迎风膨胀”。

电影:The Last Legion(中文片名“最后的兵团”)

  作者说这些“龙”是“长矛上饰有的图案”,但是又说它们会“迎风膨胀”。如果仅仅是装饰图案,尺寸不可能受风的影响,显然自相矛盾了。

出土浮雕石片

复原图

绘画作品

中间是空的,以便风穿过

出土文物,三世纪

  这种桶状旗帜还会使用其它猛兽的头,例如熊、狼、狗的头。它们实际上是各支部队的军旗,而不是武器上华而不实的装饰图案。

  论文作者把“空中飘舞”改成“都很盛行”,完全是在想当然,大错特错。相比之下,那台电脑倒是知识渊博,翻译对了。

  翻译时译者的确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也不能望文生义,胡乱下笔。

  现在各种译著质量惨不忍睹,不知所云,看译著还不如看原著轻松。看了这篇外语学院师生的论文,可以知道其大致原因了。】

  参考文献:

  10,Arnold M. The dragon: fear and power [M]. London: Reaktion Books Ltd, 2018.

基金项目:
第九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一般项目(ZGWYJYJJ2018B01);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7YJA740018)

责任编辑:郭立锦

  【黄佶评论:

  一两个匿名审稿人,一两个编辑,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知识有限,对学术论文里的错误的确防不胜防,挂一漏万。现在有互联网了,学术论文应该在正式发表之前直接上网,让成千上万的读者来帮助发现错误。时代变了,技术变了,学界要及时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抛弃旧的研究方法和发表方法。如果学界自己不能不断革新自己的观念,又谈何在学术上创新呢?更不可能引领社会的发展。】

--------------------------------

论改变中国“龙”译为“dragon”现状的必要性

房晓彬(武汉工程大学),海外英语,2021年第十一期

  作者简介:房晓彬(1997- ),女,山东潍坊人,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

1 引言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中国神话故事不仅创造了许多具有崇高精神的历史人物,也为人类带来了具有高尚品质的精神食粮,龙便是最重要的神话产物之一。龙是中国的象征,我们自称“龙的传人”,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十二生肖中“龙”属性深得喜爱,无论是“画龙点睛”还是“生龙活虎”,都体现出龙在中国的重要地位。然而在西方,“dragon”是邪恶的象征,他们眼中的龙是魔怪,代表着邪恶、黑暗、伤害、恐怖、杀戮、战争和不详(崔庆婕,2012:3)。在以往英汉互译时,我们常把“龙”和“dragon”化为等号(画等号?),但面对二者的显著差异,笔者认为将中国“龙”直接进行音译,译为“loong”或者“Chinese dragon”取得的交流效果会更好。为此,笔者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国龙”和“西方 dragon”进行对比,以解释改变中国龙译为“dragon”的必要性。

  ……

4,中国龙译为“loong”

  中西方的“龙”在本质解释、起源、形象、文化内涵上千差万别,因此现代英汉互译将中国“龙”与“dragon”互译显然存在一些弊端,中国人强调的美好的形象译成“dragon”后在西方人眼中竟是邪恶的代表,这不仅阻断了中国文化的外传,还扭曲了中国文化的形象。因此笔者认为,改变“龙”和“dragon”的互译是很有必要的。将龙译为“loong”的例子有:武打巨星李小龙将自己的名字译为 Lee Siu Loong;中国第一块电脑 CPU 芯片“龙芯”的英文名原本为 Godson,后来改作 Loongson,这样改的优点有很多,可防止西方媒体将龙的凶神恶煞赋予中国龙,不会使西方民众对中国龙造成误解。在英译汉时,我们把英文的“dragon”译为“西方龙”;在汉译英时也可将“中国龙”译为“Sino-dragon”或者“Chinese dragon”。这样的话,“中国龙”和“西方龙”“loong”和“dragon”这四个词就可以单独代表自己的含义,不仅可以保留自己国家的文化,而且在选用时,也可以向读者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保证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避免了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不必要的误会。

【黄佶评论:

  “可防止西方媒体将龙的凶神恶煞赋予中国龙”,这句话我看不懂。“将龙的凶神恶煞赋予中国龙”?应该是“将 dragon 的凶神恶煞(内涵)赋予中国龙”吧?或者是“将杜拉根兽(dragon)的凶神恶煞(内涵)赋予中国龙”吧?

  “在英译汉时,我们把英文的‘dragon’译为‘西方龙’;在汉译英时也可将‘中国龙’译为‘Sino-dragon’或者‘Chinese dragon’。这样的话,‘中国龙’和‘西方龙’‘loong’和‘dragon’这四个词就可以单独代表自己的含义,……”

  这段话我看来看去也看不懂。“在英译汉时,我们把英文的‘dragon’译为‘西方龙’;在汉译英时也可将‘中国龙’译为‘Sino-dragon’或者‘Chinese dragon’。”这里面哪里有 loong?

  dragon —— 西方龙

  中国龙 —— Sino-dragon 或者 Chinese dragon

  这里面哪里有 loong?

  外语学院上课时老师肯定介绍过“可口可乐”、“巧克力”和“幽默”等中国人音译外国独有事物名称的经典案例,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遇到 dragon 时,中国的外语学院的师生们却都忘记了老师的教诲和自己的教案和课堂笔记,坚决不肯音译 dragon,宁肯让“西方媒体将 dragon 的凶神恶煞(内涵)赋予中国龙”。

  “在汉译英时也可将‘中国龙’译为‘Sino-dragon’或者‘Chinese dragon’”,这不还是把中国的龙和 dragon 联系在一起了吗?西方媒体不仍然可以“将 dragon 的凶神恶煞(内涵)赋予中国龙”吗?

  这篇论文的标题是“论改变中国‘龙’译为‘dragon’现状的必要性”,结果论了半天,还是没有“改变”。

  实际上很简单:

  dragon —— 杜拉根兽

  龙 —— loong

  这才能做到“这四个词就可以单独代表自己的含义”。

  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英文肯定很好,但是中文千万不能丢了啊!基本的思维能力更不能丢了。】

-----------------------------------

目的论视角下景区介绍汉译英翻译研究
——以云南玉龙雪山景区为例

卢小玲,刘艳(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英语广场,2021年第十六期

作者简介:
卢小玲,硕士研究生在读。
刘艳,通讯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例 7:其银装素裹,十三座雪峰连绵不绝,宛若一条“巨龙”腾越飞舞,故称为“玉龙”。

  译文:It is always covered with snow and an extensive chain of 13 snow peaks looks like a flying dragon, so called “Jade Dragon”.

  改译:It is always covered with snow and an extensive chain of 13 snow peaks looks like a flying dragon, so called “Yulong (a jade dragon)”.

  案例分析:例 7 译文把“玉龙”译为 Jade Dragon,不够准确和完整。这里的“玉龙”表音指“玉龙雪山”,而非单纯表意指玉龙这样一个物体。“玉龙雪山”的官方英译为 Yulong Snow Mountain,故“玉龙”的译文应既表意亦表音。笔者使用加注法,取“玉龙雪山”官方译名中的 Yulong 并加上注释 a jade dragon。音译加注的译法使得译文既忠实于原文意思,也能表现出其文化内涵,符合外宣文本的翻译目的。

【黄佶评论:

  在音译词 Yulong 后面加意译注释,是很好的,这是推广中国音译词的一个有效的过渡步骤。

  但是译龙为 dragon,很不合适。玉龙雪山十三峰高度差不多,远远望去宛若一条白色的龙在空中游弋,所以被比喻为“玉龙”。

玉龙雪山十三峰

玉龙钩

  但是,dragon(杜拉根兽)有巨大的蝙蝠肉翅,身体往往是黑色的,因此,flying dragon(飞行的杜拉根兽)这个说法丝毫不能反映玉龙雪山的意境,外国人听了必然是一头雾水。

检索关键词:flying dragon

  所以,“玉龙雪山”的正确翻译方法应该彻底切断和 dragon 的联系。】

---------------------------------

从“龙”与“dragon”的翻译问题出发看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闫嘉慧(郑州大学文学院),汉字文化,2021年第四期

一、“龙”与“dragon”的翻译问题

  “龙”与“dragon”的翻译问题曾引发过多次热议。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龙”文化独特而历史悠久:可以作为民族的指代,如中华子孙被称为“龙的传人”;可以彰显皇室尊严,如历代皇帝都可谓“真龙天子”;可以承载祥和福瑞,如《礼记·礼运》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但是反观西方文化,“dragon”虽也被翻译为“龙”,却代表凶狠的猛兽,或者透露出邪恶的力量,总之与我们中国传统中“龙”的含义大相径庭。

  “龙”在东西方语言体系中内涵、感情色彩等的明显差异,使得关于它的翻译存在着较多争议:有学者主张把“龙”直译为“long”,有学者认为可以沿用“dragon”对译,另外也有学者提出了用 Sino-dragon 或者 Chinese dragon 来翻译“龙”。

【黄佶评论:

  如何翻译龙的确“存在着较多争议”,但是论文作者却漏掉了争议最大的 loong。2006年的“弃龙风波”中,全国媒介广泛报道的改译龙方案就是 loong。

网页截屏:china.org.cn,2006年12月15日

  论文作者引用的葛岩和秦裕林两位教授的论文“Dragon 能否表示龙——对民族象征物跨文化传播的试验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8第一期)里就有 dragon 和 loong 两种译法的争议:“黄佶提倡用奇怪的‘loong’表示龙”(第164页)

  知网上涉及译龙为 Loong 的其它论文也很多,例如:黄佶的“关于‘龙’的英译名修改问题”(社会科学,2006年第十一期),关世杰的“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中‘龙’与‘dragon’的互译问题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关系”(对外大传播,2007年第十期),杨淑侠的“‘此龙’非‘彼龙’也——对中国‘龙’英语翻译的再思考”(时代文学,2008年第四期)。还有不少论文的标题里就写了 dragon 和 loong,例如: 陈静的“龙的翻译:从‘dragon’到‘Loong’”(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四期),郭旭明的“从‘Dragon’到‘loong’——论意识形态对‘中国龙’英译实践的操纵”(云梦学刊,2009年第四期),闫春晓的“从‘dragon’到‘loong’——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文学教育(中),2012年第二期),申雨夕的“‘龙’的翻译及其跨文化阐释——关于‘龙’‘dragon’和‘loong’的思考”(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四期)。

  可见论文作者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情况的了解非常不足。这是做科研工作的大忌。

  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论文作者写的是 loong,但是编辑不知道这个词的含义,以为它是错别字,改成了 long。

  学者是国家的灵魂,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而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每年国家投入了巨额的科研经费,这些钱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如果学术研究不能生产合格的产品,是巨大的浪费,也是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犯罪。

(黄佶编辑、评论并配图,2022年1月14日)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