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跨文化翻译需要适时做加法或减法(黄佶评论三篇学术论文)

操控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解读
——以英汉商业广告翻译为例

徐光霞(安徽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学院)
莆田学院学报,2021年第六期

  作者简介:徐光霞(1987- ),女,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例 4 原文:衣食住行,有龙则灵。——中国建设银行龙卡

  译文: Your everyday life is very busy, our Long Card can make it easy.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高贵吉祥的动物。“龙”在英语中常用“dragon”表示,但是在西方国家中,“dragon”具有贬义特性,是邪恶的化身,如果直接用“dragon”翻译,会让西方国家的消费者感到厌恶。由于中西方对于“龙”的文化意象存在差异,因此在例 4 译文中,“龙卡”用斜体的汉语拼音“Long”加斜体的“Card”来表示,体现了商业广告翻译中文化意象方面的创造性叛逆。

  【黄佶评论:在外国人看来,Long Card 的意思是“长的卡”,而不可能联想到尊贵的中国龙。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显然,如果用 Long 代表龙,还需要做一定的注释。当然,在版面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介绍 Long 的含义,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但是,如果龙卡的主要市场是在国内,英文 Long Card 及其英语广告语只是一种装饰花纹[1],那么也可以不解释 Long,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学过汉语拼音,知道 Long 代表龙。】

  参考文献 1,黄佶:非母语文字阅读距离引发的装饰美,传播学研究集刊(第三辑),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系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出版

-----------------

出口食品包装中中国文化特色的本土化倾向及矫正

杨美君(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食品与机械,2021年第十二期

  作者简介:杨美君(1983- ),女,长安大学讲师,硕士。E-mail: yangmeijun.83@163.com

  出口食品包装中,中国文化特色融入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将中国文化元素改造为存在较大差异的进口国类似文化元素。比如,龙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元素之一,也是诸多出口食品包装中经常融入的中国文化元素。如西方的“dragon”,即欧洲龙,实际上与中国龙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物,是祥和美好、自强不息的中华文明的核心象征;而西方的“dragon”却是一种残暴的、被作为勇士除暴安良对象的负面的凶残的野兽,除了在力量方面强大之外,基本上属于西方文化中邪恶的象征。但一些中国出口食品包装中却将中国龙直接翻译成西方的“dragon”,使进口国消费者对中国文化特色产生误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黄佶评论:

  把商标中的“龙”译为 dragon 未必是给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判了死刑,道理和外国的“吸血鬼饭店”和“恶魔披萨店”的生意未必不好一样,消费者也许就是冲着“魔鬼”这个概念去体现别样风味的。

  不过翻译者,尤其是花钱购买翻译服务、最终拍板决定使用这种译法的企业主,需要清楚地知道,从此之后“此‘龙’非彼龙”,翻译后的“龙”(dragon,杜拉根兽)已经是“恶魔”,已经没有了中文“龙”字的帝王之气。如果企业主就是想用“魔鬼”概念剑走偏锋,吸引消费者,也不是不可以,在商言商,赚钱是硬道理。

  但如果企业想使自己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继续体现中文商标中的帝王风范或喜庆之气,那就不能这么简单地一译了之,必须向潜在的消费者做必要的说明:中国的 dragon(龙)和西方的 dragon(杜拉根兽)截然不同,中国的 dragon(龙)代表皇家朝廷和吉祥如意等等。或者干脆和 dragon 彻底切断关系,直接把“龙”音译为 Long 或 Loong,或使用其它能够区别于 dragon 的译法。龙的新译名的注释在网上已经有很多了,可以摘抄一些放在广告、产品说明书和其它宣传材料里。

  (摘自黄佶著《译龙风云》第五章)

--------------------

网络辞书与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走出去”

周子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21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周子淳,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史、文学翻译。电子邮箱:zhouzichun17@foxmail.com

  (1)意译。意译能传达文化特色词汇的基本意思,但“意思”只是此类词汇所负载文化的冰山一角。蓝诗玲将“见阎王”译成“go to the underworld”固然保留了“死亡”之意,但“阎王”在中国文化中的宗教蕴意及其与“地狱”“轮回”等概念的关联却荡然无存。同时,意译往往消解文化特色词汇的字面形式,读者一般难以根据译文回溯原文表达,了解其文化内涵。

  【黄佶评论: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并非要把所有背景知识都翻译出来。如果下文没有“某某某见到阎王后,在生死簿上勾去自己的名字,又回到人世间”之类的情节,译本没有必要阐释“阎王在中国文化中的宗教蕴意及其与‘地狱’‘轮回’等概念的关联”。我们中国人在诅咒别人“早日去见阎王”时,也只有“死亡”之意,而和宗教轮回等毫无关系。】

  (2)替换。使用目的语特色表达替换原文文化特色词汇,能营造与原文相近的表达效果。蓝氏用“cry over spilt milk”与“覆水难收”,在字面和内涵上都十分相似,以前者替代后者,看似等效,实际后者所关联的姜子牙夫妻和宋买臣夫妻的中国故事及二者凸显的婚姻伦理却已丢失。

  【黄佶评论:我在用汉语写文章时使用“覆水难收”这个成语时,丝毫没有联想到“姜子牙夫妻和宋买臣夫妻的中国故事及二者凸显的婚姻伦理”,更何况典故中的中国女子嫌贫爱富的“文化传统”丝毫不值得介绍给外国人。】

  (3)直译。按字面直译文化特色词汇,保留了原文的异质性,但易造成阅读障碍。而且,直译特色词汇仍不能有效呈现其负载文化。蓝氏按照字面,将“真龙天子”译为“Son of Heaven of bona fide dragon origin”,保留其表象字义,但“天子”背后的帝王“受命于天”,以及“真龙”背后的中华龙文化,仍需另作补充。

  【黄佶评论:在西方人心目中,dragon 是丑陋凶恶的猛兽,真可谓“此‘龙’非彼龙”。如果仍然译龙为 dragon,那么再怎么“补充中华龙文化”,也是南辕北辙。】

  (4)音译。相对来说,拼音方便感兴趣读者检索对应原文及相关信息。但音译同样易给读者造成障碍,且读者也不能凭“fengshui”获悉“风水”的文化含义。

  【黄佶评论:如果把“风水”意译成“wind water”,外国读者就能凭“wind water”获悉“风水”的文化含义了?还是不能。所以,音译只是第一步,音译之后还需要撰写注释,需要在外语辞典里建立相应的词条,进行解释。我们看见一个陌生的外文单词,也不可能直接从它身上获悉其含义,也是需要看注释或查辞典的。】 

  (5)加注。加注可减弱直译和音译给读者带来的理解困难。通过添加“a glutinous rice dumpling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解释“zongzi”,能减少读者困扰。不过,脚注、尾注、文内注不宜过多、过长,否则也会影响文学阅读。此外,使用译序、译者说明等副文本能介绍小说的整体社会文化背景,但于文本细节上的关照毕竟不足。

  【黄佶评论:

  所以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需要进行取舍,并非每一个中文文化负载词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翻译。当然,作者周博士的论文的重点不在这里。他在后文中关于建设“文化特色词汇翻译网络辞书”的建议和设计是非常好的,本编完全赞同。

  跨文化翻译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性的工作,只能逐步让外国人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这项工作急不得,但是也不能因为没有立竿见影就停下来。Dim Sum(点心),Kungfu(功夫)等等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日本文化负载词已经大量进入欧美语言,日本人长期耕耘一百多年,才有了今日的成果。

英文刊物介绍日本诗词 Hokku(俳句),1905年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中央领导一贯高度重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翻译方面完全可以后来居上。建设“文化特色词汇翻译网络辞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相信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一定会给予赞同和支持。】

(黄佶编辑配图,2022年1月19日)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