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
把 serpens 回译成“龙”是跨文化翻译的正确选择 施爱东研究员的论文“16~18 世纪欧洲人理解的中国龙”【1】信息量很大,给我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帮助,但是有一处似有不妥,反映了对跨文化翻译和“回译”(将甲国语言的乙国语译文翻译回甲国语言)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 论文说: 据中译者何高济考证,该书第一章对中国的概述就大量参考了《马可波罗游记》。门多萨书中对于中国皇宫的建筑以及帝王生活均有夸张描写,可是,据何高济的中译本,这些描写文字丝毫没有提及中国龙。在可能涉及龙的地方,则用蛇作了替代,比如谈到皇帝的龙椅时:“它是用金制成而且镶满昂贵的宝石,它放在一座华盖,即用金织品制成的高尚的篷之下。华盖绣有皇帝的武器,而且据说绣有一些蛇,用金线织成。”不过,在孙家堃的中译本中,此处译为:“它被置于十二把椅子中间,上有一顶锦缎华盖,绣有皇室家徽,如上所述,皇室家徽是用金线钩成的几条大龙。” 何高济译做“蛇”,孙家译做“大龙”,问题是,门多萨本人使用了哪个词?还好,笔者找到了门多萨亲自校对过的早期版本。此书 1585 年初版于罗马,最早是用西班牙语写成的,在这里,龙被写做 serpientes,即“蛇”。另外,在 1588 年巴黎出版的法文版中,此处用的是 serpens,也是“蛇”。两者都可以用来表示“巨蛇”,但肯定不是“龙”。 ------------ 这里有一个问题:门多萨为什么不能用 serpens 表示“龙”?门萨多看见龙之后不知道应该怎么用西班牙语和法语称呼它,于是根据龙的主要外形特征,用 serpientes 或 serpens(巨蛇)来表示龙,这显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 但是何高济老师在翻译时过于保守了。何老师作为中国人,肯定知道中国皇帝的用具上从来没有画过或绣过蛇,而只有龙。所以,他应该能够想到门萨多是在用 serpens 称呼龙,应该正确地进行回译,把 serpens 译为龙。 因此,孙家堃老师把这里的 serpens 译为龙是正确的。 错误的回译已经造成了把 Mencius(孟子)译为“孟修斯”、把 Chiang Kai-shek(蒋介石)译为“常凯申”的笑话了。说皇帝的衣服上绣着蛇,翻译界外的人知道后也会发笑的。 翻译,不是简单地机械的文字转换。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甲国某事物如果在乙国没有完全一样的对应物,乙国人就会用相似事物的名称指代它,或者新创一个符号。如果甲国的翻译工作者知道乙国人使用这个名称或新符号是在指甲国什么东西,那么就应该正确地进行回译。 例如,如果外国人最初不知道如何称呼龙,新创一个符号 abc 专门指称龙,那么中国翻译家在看见外国人说“中国皇帝的衣服上绣着 abc,它有奇怪的头,蟒蛇的身体,鳄鱼的腿,老鹰的爪子”,那就应该立即明白原文中的 abc 是指龙,应该把 abc 回译为龙。 施老师显然认为只有 dragon 才能表示“龙”。但是,serpens 不是龙,dragon 也不是龙。因为 serpens 和龙有相似之处,所以门多萨译龙为 serpens。同样,也是因为 dragon 和龙有相似之处,马礼逊译龙为 dragon。 门萨多错了,马礼逊也错了。不能因为马礼逊的译法被辞典编辑者采纳了,他的译法就变得正确了,变成理所当然的唯一选择了。辞典只是记录词汇的使用方法,并不等于这种使用方法是正确的。如果人们改变了一个词汇的使用方法,辞典也会做相应的改变。 何高济老师在翻译克路士的《中国志》时,用加注释的方法弥补了自己的错误回译: |
正确回译是很累的一件事情,因为有时无法知道外国译者翻译的中文原文是什么。 美国传教士 Samuel Wells Williams(中文名是“卫三畏”)在 1848年出版了一本书:The Middle Kingdom(中文书名“中国总论”)。他在书中说中国龙可以分为三大类:“There are three dragons, the lung in the sky, the li in the sea, the kiau in the marshes.”这里的“li”指什么,对应哪个汉字,我至今无法确定。 上海古籍出版社在 2014年出版了中文版,译者是陈俱老师,由陈绛老师校对。书中将 li 译为“鲤”。虽然卫三畏在书中描述穿山甲也被中国人称为 ling-li(鲮鲤或陵鲤:hill carp)、dragon carp(龙鲤),但显然 the li in the sea 不是穿山甲。因为穿山甲不可能住在海里。卫三畏说:“The dragon of the sea occasionally ascends to heaven in water-spouts, and is the ruler of all oceanic phenomena”(海里的龙有时会以冲天水柱的形式飞上天空,它主宰着海洋世界),中国神话也没有赋予穿山甲这么大的神力。 即便穿山甲的确是海里的龙【2】,把 li 视为穿山甲并译为“鲤”也不合适,毕竟“鲤”的第一种含义是“鲤鱼”,而且拐弯也拐得太多了:穿山甲 —— 鲮鲤 —— 龙鲤 —— 龙 —— 鲤。 我一直在想:这个 li 会不会是“螭”被误读为、或本来就通 li2 音,于是被音译为 li 了? 希望有朋友能够告知《中国总论》里这个 li 对应的汉字以及出典。 The Dragon in China and Japan(中国和日本的龙)一书出版于 1913年。作者 Marinus Willem
de Visser(德菲索)是荷兰日本学家和汉学家。这本书介绍了中国的龙和日本的龙,并和印度的神话动物那伽(naga)进行了比较。他在书中以脚注的形式大量引用了中文古籍原文,大大方便了回译者。但我看到的涉及龙的外文原著中仅此一例,毕竟外国读者不会喜欢穿插大量陌生汉字的书籍,除非是少数研究者。 |
注释: 1,施爱东:16~18世纪欧洲人理解的中国龙,民族艺术,2011年第三期 2,崔茂成:学者称“龙是穿山甲”,为何演变成神话? (黄佶,2019年3月4日)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