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学术访谈摘选

拙劣的译文:dragon-head enterprise(龙头企业)

原标题: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
胡兴文(安徽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2013年第三期

  摘要:本文是对张健教授的访谈录,其中涉及外宣翻译中很多重要话题,诸如外宣翻译的定义、范围、特点、翻译、性质、不足和未来发展等。张教授认为外宣翻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相比,它具有自己不同的特征,是一种更加关注目标受众和信息传达的特殊翻译形式。此外,张教授提倡外宣译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外宣翻译存在的质量问题,他认为译者应深入研究中外受众思维差异,形成行之有效的翻译理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有所作为。

  张健教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新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他学养深厚,求真务实,长期致力于新闻编译和外宣翻译等实用译学研究。2006年,他开始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培养“外宣翻译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本文是我们就“外宣翻译”相关学术问题所做探讨,仅供译界同仁参考。

  胡兴文(以下简称胡):在文学翻译长期盛行的时代,为何您的研究兴趣转向实用翻译,特别是“外宣翻译”?

  张健教授(以下简称张):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翻译学专业均千篇一律地开设文学翻译类课程,学生接触的大多都是文学翻译类文本。当然,文学翻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有其理论性、文学性和美学性,不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是否具备广泛的应用性、创新性和市场商业性?能否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凡此种种,值得思考和商榷。我们认为翻译行业正在“结构转型”,朝着专业细分方向发展,外宣翻译便是其中之一。

  中国走向强盛的过程,少不了外宣翻译,这是文明交流和传承的需要。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受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两个过程的刺激,世界已进入全球传播时代。全球传播最主要的内容便是国际间的新闻及相关文化的传播,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促进外宣翻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胡:您是如何定义“外宣翻译”的?您认为它涵盖哪些范围?

  张: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以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为基本内容的翻译实践活动的总称。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这些翻译任务都是以“外宣”命名、以“外宣”为基本特征的翻译活动。

  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的前提下,外宣翻译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万象,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一般说来,外宣翻译常见或主要的文本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政治文献翻译(政府工作报告、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等)、新闻文本翻译(新闻报道等)、公示语翻译(政治口号或标语等)、信息资料翻译(科技、旅游介绍等)、汉语典籍翻译(文学名著等)等。

  简而言之,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受众对象的交际活动。

  胡:目前“外宣翻译”在学界的译名也存在争议,您认为“外宣翻译”又应该如何翻译呢?

  张:外宣翻译虽已成为一个专门术语,然而,作为翻译实践的一个重要分支,“外宣翻译”的翻译至今尚无统一的译法,学者们对“外宣翻译”这一术语的翻译也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李崇月、张健,2009:77),出现了多种不确定的说法,列表归纳如下:

1,基本直译/逐字死译

translation for external propaganda;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propaganda

2,强调外宣翻译的国际性

C-E 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C-E translation for global/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3,强调外宣翻译的受众面

foreign-oriented publicity translation;
overseas-targeted publicity translation;
publicity-oriented C/E translation;
exter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4,强调外宣翻译的资料性

translation of materials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当然,本表中的各种归类和译法有不同的侧重面,所涵盖的范围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除第一种情况外,其他三类情况所列举的各种英文译名都避免了常带有贬义色彩的 propaganda,而普遍使用 publicity、global/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等其它词语。由此可见,避免 propaganda 一词中所包含的负面信息已成为共识。

  其中,第二种译法中的 C-E translation for global/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强调互动与沟通,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就笔者所见,publicity 和 global/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这两种译法并无高下之分,关键要看用在什么场合,总体来说后者适用的层面较高。如果是一般性的外宣材料翻译,应当用 publicity 为宜;但如果是中国国家战略文件翻译,则用 global/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更为妥当。

  胡:罗新璋教授曾把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体系总结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相比,您认为外宣翻译具有什么样不同的特征?

  张:尽管人们习惯性地只把文学翻译视作孕育翻译大师的土壤,但内行深知,许多非文学类翻译的艰难并不在文学翻译之下,而且能否准确达意,更具实际后果。根据国际上的粗略统计(《文汇报》2010年3月24日第一版),目前 90%以上译者所做的,都是非文学类翻译,从字斟句酌务求严密的法律典籍,到表述微妙暗藏机关的外交文件;从专业艰深的科技论文,到类型复杂的商务文本……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包括外宣翻译在内的非文学类翻译的需求量日长夜大,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

  ……

  胡:有人认为外宣翻译是由“外宣”和“翻译”构成,但“翻译”是手段,“宣传”才是目的,因此外宣翻译应该姓“宣”;也有人认为外宣翻译虽然具有对外传播性质,但是研究重点还是语言转换,因此外宣翻译还是姓“译”。在这个领域中耕耘多年,您赞成哪种观点?

  张:外宣翻译跟一般翻译在实质上并无多大区别,均是语际的意义转换,包括概念意义、语境意义、形式意义、风格意义、形象意义和文化意义。然而,基于宣传、传媒或报道的特性与媒体语言的特色,外宣翻译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外宣翻译应着重于在信息准确无误的基础上符合英语语义、语用、文体的要求,并能有广泛的可读性。外宣翻译的特殊性在于“外宣”二字。“外”指的是外宣翻译活动的目的地,“宣”指的是外宣翻译活动的传播方式。换言之,外宣翻译是一种具有传播特征的特殊翻译形式,因此外宣翻译的中心词还应该是“翻译”。

  胡:外宣翻译近些年在黄友义、陈小慰、曾利沙、许建平、杨全红、吴自选、王银泉、袁晓宁等众多专家学者和您的一起努力下迅速发展,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您认为目前外宣翻译发展还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

  张: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明确无误地理解和获得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起到对外宣传的效果。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设法化解汉英这两种语言在逻辑、语体风格、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理解上的困难,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读者比较顺畅地获取信息。然而,目前我们的外宣译文中有时会出现让读者无法理解甚至产生误译的情况,达不到对外宣传的目的。总体而言,当前外宣翻译中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望文生译。这类错误的主要表现为译者忽略两种语言的差异,粗制滥造,将信息胡乱堆砌起来,导致语句不通,白字连篇,错误百出,难以得到英语受众的认同,从而无法取得译文的预期效果。这种翻译失误常常会发生在初涉译坛的新兵身上,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复杂性,个人视角、专业领域的局限性,科技文化发展的动态性,资深翻译也不时会掉入“望文生义”的陷阱里(许建平,2010:35)。

  例如“龙头企业”被译成 dragon-head enterprise 会令人生畏。毫无疑问,这样拙劣的译文不符合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将直接导致译文丧失应有的交际功能,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应。

  二是译名不一。……。

  三是中式英语。……。

  胡:现在有些学者从语言转换层面来对外宣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有些学者则借用西方的翻译理论如功能目的理论、关联理论、操纵理论等来对外宣翻译进行诠释解读,您认为除了这些视角之外,外宣翻译还有没有其他的途径或理论可资借鉴?

  张:除传统和当代翻译理论外,大众传播学中的某些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无理论借鉴意义。传播学家认为,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因为包括对外宣传在内的一切传播都是为了产生效果。大众传播既不是“威力无边”,也不是“效果甚微”。大众传播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沈苏儒,2004:27),关键在于这种工具掌握在何人手中、他们怀有何种目的。诸多因素制约着控制传媒的势力,而最重要的乃是广大的受众。因此,大众传媒不论要达到何种目的,必须使所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在受众身上起作用,即产生效果。

  外宣翻译不同于单纯、机械的文字翻版。美国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ewell,1902-1977)提出的“传播五要素”模式认为,任何传播行为都包括这样一个模式,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此处的 WHO 指传播者,SAYS WHAT 指信息,IN WHICH CHANNEL 指媒介,TO WHOM 指接受者,WITH WHAT EFFECTS 指传播效果,即信息到达目的地后引起的各种反应(张健,2004:177)。

  由此可见,从传者开始的对外宣传过程同样存在着一个效果问题。外国受众对于中国国内人士利用各种新闻媒介传出的对外宣传是否接受,即对外宣传的传播效果,是对外宣传的核心。重视最终的实际传播效果,讲求最终的实际传播效果,是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必须依据的原则和准绳。……。

  胡: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您认为外宣翻译如何才能与国家战略有效对接并有所作为?

  张: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我们的软实力,诸如表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产品,在世界上却影响较为有限,原因之一就是翻译问题成为阻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在这方面外宣翻译大有可为。在理论层面,我们还可以从众多外宣翻译案例中总结出外宣翻译的基本规律,并将之进行提炼,形成行之有效的理论,以更好地指导我国外宣翻译研究;在实践层面,外宣翻译可以在汉语典籍翻译、政治文献翻译、新闻文本翻译、信息资料翻译等方面做出成绩。我们要用外国人习惯接受的方式去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大政方针、现实与发展以及其他实用信息。面对机遇和挑战,外宣译者应当与时俱进,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做好中外文化的使者,不辱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胡:最后,想请您谈谈对外宣翻译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期待?

  张: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频繁,外宣翻译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从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到企业的宣传材料,到旅游景点的一个指示牌,现在几乎都相应地被翻译成了英语等外文。然而,遗憾的是,外宣翻译的质量并没有随着翻译量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而提高,恰恰相反,死译、乱译、让人不知所云的翻译随处可见。因此,我首先期待外宣译者在改善我国外宣翻译质量上有所作为。但是我们讨论改善外宣翻译质量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对拼写、语法等“低级错误”进行纠错的层次上,还要从深层上对汉英民族的语用修辞习惯和差异进行研究。其次,我在上面也谈到,外宣译者不仅要实践,也应去思考,从众多外宣翻译案例中总结出外宣翻译的基本规律,并将之进行提炼,形成行之有效的理论来指导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外宣翻译是跨国家、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活动,我们在研究中要注意其跨学科性质,不仅要从语言学、翻译学中来研究外宣翻译,还应该从传播学、修辞学、叙事学、社会学中汲取营养,体现出外宣翻译的跨学科性质,拓展外宣翻译研究视野。此外,外宣译者也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力争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

参考文献:

1,许建平. 翻译中的望文生义与张冠李戴 [J]. 中国科技翻译, 2010(3): 35-38.

2,李崇月, 张健. 试谈 “外宣翻译” 的翻译 [J]. 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5): 77-80.

3,沈苏儒. 对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4.

4,张健. 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 (第二版)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

  胡兴文,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级翻译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外宣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E-mail:granthu2003@163.com。

  张健,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外宣翻译、新闻翻译、新闻英语文体,E-mail:zhangjian305@sina.com

  张健,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学科硕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英语文体、国际新闻编译、国际传播与外宣翻译、英语新闻业务研究等。

  出版专著七本:《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报刊英语研究》、《报刊语言翻译》、《报刊新词英译纵横》、《传媒新词英译研究》、《英语新闻业务研究》、《外宣翻译导论》;

  主编教材六本:《新闻翻译教程》、《英语报刊阅读教程》、《新编英语报刊选读》、《当代英语报刊阅读全景指南》、《实用英语口语指南》、《英语书信契据写作指南》;

  主编词典五本:《新世纪汉英多功能词典》、《报刊新词英译词典》、《当代新编汉英词典》、《简明汉英新词语词典》、《英汉汉英﹒当代证券投资词典》

  主译或译介国外学术专著两本:《激励领导力》、《国际新闻翻译》

  发表学术期刊论文四十余篇。

  主持并完成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英语口语》、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十一五”重点课题等项目。

  曾获首届“上外教学十佳”、“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教学科研一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等荣誉,并两度荣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联系方式:zhangjian@shisu.edu.cn

  资料来源:http://www.sjc.shisu.edu.cn/04/44/c59a66628/page.htm

(黄佶编辑配图,2021年6月30日)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