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学术论文摘选

翻译惊魂:菜名“炒西施舌”被译作 Stir-fried XiShi's Tongue

原标题:论“海丝核心区”福建形象传播力的提升
——基于语境顺应的方法论视角
何文贤(福建商学院),徐品晶(福建工程学院)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五期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参与国际事务治理的话语权也有强弱之分,一个国家提出的话语能为多少国家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迫切需要了解中国,以增信释疑,拓宽合作领域。然而,在中国境内,更不必说在福建省内,许多外文网站、企业简介、商贸展会、景区导游词、公共警示语等,译文语种单一、错漏百出,偏离了对外宣传的初衷,甚至产生负面形象;外宣语言不重视主题形象提炼,或自说自话,或晦涩无奇,难以产生美好的联想与共鸣;……。

  语言的使用与语境密切相关,一个人的语言性语境会直接影响他要说的话和对对方所说的话的理解程度,如果对方讲的话符合他的“脑海图景”,就会自然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积极的评价,反之则可能造成误解或交际中断。……。

  在“海丝”国家中较为流行的闽菜,菜名翻译是客人领略福建风土人情、加深对闽文化印象的具体体现,但由于译者对菜品的食材用料、刀工技法、烹饪工艺、文化典故或行话隐语等不甚了解,导致信息传达缺漏、文化内涵流失,译名让人啼笑皆非。如,“龙身凤尾虾”被译为“Lobster with Dragon-body and Phoenix-tail”、“珍珠土龙”被译成“Field Mouse with Glutinous Rice”、“炒西施舌”被译作“Stir-fried XiShi's Tongue”等,其美感蕴义荡然无存,不仅让人产生不了食欲,还会造成恐慌和惊悸,对闽菜文化的曲解甚至还贬损了福建形象。

  ……。

  语境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语言的选择,也是影响国与国能否走上合作共赢之路的关键。《中国记者》报曾撰文指出,许多外宣报道用内宣的思路、方式和口号去搞外宣,不符合境外受众心理,从而导致境外受众对我国媒体的整体公信力产生质疑乃至反感。如,福建媒体曾把“海西”译为“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Coast of Taiwan Straits”,可能造成国外受众的理解困难。

  此外,涉及国家事权的新概念、新术语,关乎政策性的规范名称、地方特色词汇以及寓意深刻的谚语典故、名人名言等,译者有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更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和跨文化沟通技巧,或采用必要的调整手段,或根据国外受众认可接受的话语方式,在内容和行文组篇方面对原文信息进行“重构”,如,把“一带一路”译为一种倡议(Initiative),把中国国力的提升译成和平发展(peaceful development)等;也可根据语境需要,作相应的释义变通,如,根据“海西”大致等同于“福建”的语用意义,直接译为“Fujian”,不仅不影响读者对原文信息的正确理解,更能达到宣传效果。

  作者简介:何文贤,博士,福建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徐品晶,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翻译、二语习得。

 

---------------------------------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何文贤副院院长简历

  现任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198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至 2004年6月;1996年12月至 1998年10月外援赴中东地区从事远洋捕捞渔船的办证、补给、鱼货贸易及翻译工作,常驻卡拉奇(巴基斯坦)基地经理,足迹遍及阿联酋、卡塔尔、也门、阿曼等一些海湾国家港口城市;2004年6月人才引进担任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副院长;之前历任福建师范大学教科团总支书记、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考试指导中心主任;2007年8月获评教授职称。现有社会兼职:福建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委员。(资料来源:家商城与福建外贸学院展开深度校企合作,2013年7月16日

  (编者注:2017年,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和福建商学院合并。资料来源:福建商学院校史沿革

【编后记】

  中国人的菜名的确翻译得让外国人惊心动魄:夫妻两个人的肺切成片(夫妻肺片),狮子的头(狮子头),没有性生活的鸡(童子鸡),等等等等。

  今天又看到一个“搅拌油炸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舌头”(炒西施舌),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被吓到了,第一瞬间以为这是满清十大酷刑之一。

  实际上,中国传统菜肴名称的翻译可以采取三层结构,1,音译菜名,既可以绕过复杂的文化背景,又便于中国服务员听懂;2,物质原料和主要烹饪法,帮助外国人选菜;3,文化传说和故事(可选)。

  很多时候,跨文化翻译也不必面面俱到。西施舌实际上是一种贝类生物,其肉形状像人舌。取名“西施舌”也只是一种噱头。“越王勾践灭吴后其妻子命人捆绑西施扔入大海,于是人们把这种贝的肉称为西施舌”,这个故事又绕得太远,和“炒西施舌”这道菜关系不大。即使外国人知道了这个典故,除了知道中国人有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兔死狗烹、悍妇弑美的恶习,毫无文化价值。所以,根本不必把“西施舌”译出来,直接译成“清炒某某贝肉”就可以了。

(黄佶编辑配图,2021年12月1日)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