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
英文媒体经常音译中国词早已否定了中国译者们的卑怯 论文摘录:中国文化特色词汇音译研究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反思 陈祥洁,龚晓斌(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及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不断加快,翻译界对文化翻译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研究更加深入。音译作为一种并不新颖的翻译方法,却在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对于极具中国特色的几类文化词汇采用音译翻译,能够避免文化误读,增进中国文化在异域文化中的认知和认同,最终达到最佳效果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全新考量。 关键词:音译;文化特色词汇;中国文化;反思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化,文化翻译观念逐步推进,文化的个体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随之而来的对于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也更多地摆在人们眼前。与此同时,在双语翻译的过程中,伴随着两种文化的交锋,源语文化特色词汇和译语词汇不对等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为音译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音译将源语中的文化特色词汇按照其发音形式直接借用至目的语,或采用译语中与之发音形式相同的字母组合将之表现出来,既保留了源语文化词汇的文化属性,引起人们对源语文化的关注,又能够迎合译语文化对外来事物的认知,实现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双赢。 2. 汉英翻译中音译研究现状分析 音译在中国翻译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刘祥清认为,音译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夫子的“名从主人,物从中国”的论断(2008:38)。更为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音译在中国译界的应用和盛行起于玄奘对于佛经翻译中提出的“五不翻”原则,而在这里玄奘的“五不翻”实际运用的正是音译法。尽管玄奘的“五不翻”讨论的是佛经翻译中由梵文向中文转化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但是同理推之,亦可以应用于如今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英译过程中。 然而纵观翻译界百年之历程,不能不痛惜地发现,这“五不翻”的精神真如它最初提出时一样,大多被用在了外译汉的过程中,而极少被应用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输过程。从最初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开始,英语对汉语的音译统治就拉开了帷幕。时至今日,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出版物上无不充斥着这样那样的英语的音译词汇:孩子们喜爱的“巧克力”、“三明治”、“汉堡”、“匹萨”、“呼啦圈”、“迷你裙”、“芭比娃娃”;大人们每天离不开的“因特网”、“T 恤衫”、“瑜伽”、“迪斯科”;情侣们崇尚的“罗曼蒂克”、“酷”、“星巴克”“哈根达斯”;…… 时至今日,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国人似乎又有回到当年的气势,“急欲接受西式现代化的洗礼,力主融入全球体系,复制西方已有的一切”(谢少波,2009:55)。正如有学者提出的质疑:“近二十年来西方的水是不是太凶了点?”(龚晓斌,2008:83),以至于中国的大街小巷都四溢着西方来的“水”,难道这些“水”不会有冲倒“龙”王庙的危险吗?甚至有人提出了“中华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担忧(冯世则,2005:127)。 而回过头再看汉译英过程中的音译应用,尽管有许多学者,如岳峰(2000:54-57),江慧(2008:123-125),谢虹、祝吉芳(2009:118-120)等曾提出过研究音译的重要性,但每每举出的例子都是那么仅有的几个:“jiaozi”、“kongfu”、“toufu”、“Yin”、“Yang”。然而这些都还是汉译英过程中较好的范例,更多的学者还是在绞尽脑汁、费尽心神地“在为‘汤圆’找对应的英语词汇”(ibid.)。更有学者在翻译像“小康社会”这个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中国特有词汇时说:“这些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在翻的时候要先琢磨一下”,因为“国外没有这种概念,所以就得给凑一下”(陈明明,2008:236-237)。这不禁使人发问:“既然“凑”得这么辛苦,还是不能完全表达‘小康社会’的含义,为什么不直接音译为‘xiaokang’社会呢?” 倘若将上述现象归结为中国人的谦卑心理,那么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这种谦卑的心理似乎表现出了极致,以至于在翻译的过程中喜欢意译而忌讳音译,喜欢向别人的文化靠拢而导致在英译汉过程中拼命地异化,却在汉译英过程中一味地归化。殊不知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过分谦逊不但达不到沟通的效果,反而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最终失掉的是自己的文化。 …… 另一方面,当中国的译者纠结于这些文化词汇怎样“靠”上英语的节拍的时候,英文词典中频繁出现的“Tai chi(太极)”、“wushu(武术)”、“fengshui(风水)”、“bagua(八卦)”以及英文报刊媒体经常使用的一些“潮”词的音译形式,诸如“fanqiang(翻墙)”(Time, April 13th, 2010)、……、“shuangying(双赢)”(Newsweek, Nov.29, 1999)等,却早已否定了中国译者们的卑怯,以一种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国。 就连美国前总统布什 2002年在清华的演讲中都知道中国所谓的“大国”绝不仅仅是一个“strong nation”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真正的“Da guo”。那么,中国人自己还有什么理由继续谦卑下去,拒绝让别人更深切地了解中国呢? |
https://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news/releases/2002/02/20020222.html
3.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汉译英音译翻译 汉译英过程中的音译主要反映在词汇层面,这里所涉及的词汇则主要指中国文化特色词汇,即那些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容易造成误解或者曲解的词汇。以笔者之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1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历史年代等 …… 3.2 民俗词汇、社会生活文化词汇 …… 3.3 文学传统及哲学概念 …… 3.4 新词新译 …… 4. 音译研究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反思 语言文字,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维系一个民族的巨大力量(张岱年等,2006:11)。作为中国文化先行者的文化特色词汇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词正传达着这样一种文化信息,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不仅仅担当着信使的作用,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 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政府和文化部门才在 2010俄罗斯汉语年中提出建立“你好,中国”的网站(www.crinihaochina.com),并特别遴选出一百个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来从词汇的角度向俄罗斯的友人宣传中国文化,词汇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
…… 5. 结束语 ……。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信心会越来越强,而作为文化词汇传播最直接的方式,音译的方法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提高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减少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 音译词汇的文化他者地位也会在异域文化中生根发芽,让世界人认识中国,让在异域生活的中国人想起中国,让中国大地上的所有中国人为中华文化骄傲和自豪。 参考文献 陈明明. 中国特色词汇的解释 [A]. 王欣编. 纵横翻译与文化之间:“大家讲堂”翻译文化讲座(集锦 I)[C].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236-237. 冯世则. 翻译匠语 [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27. 龚晓斌. 零翻译的文化反思 [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81-84. 季羡林.《中国翻译词典》序 [J]. 中国翻译,1995(6):2-3. 江慧.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 [J]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23-125. 刘祥清. 音译的历史、现状及评价 [J] . 中国科技翻译,2008(5):38-41. 苏国勋、张旅平、夏光. 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6. 孙会军. 普遍与差异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7. 王宁. 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 [M]. 北京:中华书局,2006:15. 谢虹、祝吉芳. 从“不折腾”的音译看中国文化成分的音译化趋势 [J]. 青年与社会,2009(7):118-120. 谢少波. 另类立场:文化批判与批判文化 [M]. 赵国新、陈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55. 岳峰. 略论音译与中国传统文化 [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4-57. 张岱年、程宜山. 中国文化论争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 |
|
原载《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年第二期
【编后记】此文观点鲜明、情感浓郁、言辞犀利。文中介绍的一些实例,笔者虽从事跨文化翻译研究多年,也闻所未闻,非常有价值,不敢独享,特摘录和大家分享。全文可去知网下载。(黄佶,2018年4月5日)
|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