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和同事谈起中国事物名称外译一事时,她对“一带一路”被译为 One Belt and One Road 提出了质疑。回来后检索发现,精通汉语的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评论
One Belt One Road 这种译法时说:“西方国家看到‘一带’,都会认为是‘皮带’,所以‘一带一路’,老外有点不明白。”看来这种译法的确不好。
One Belt and One Road 常被简写为 OBOR,这样既可以比较简洁,也可以避免 “one belt”直接出现在读者面前。但
Obor 是俄罗斯、苏丹和罗马尼亚等地的地名。
2015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会同外交部、商务部等,要求在对外公文中,统一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英文全称译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一带一路”简称译为“the
Belt and Road”,英文缩写用“B&R”。
不过 B&R 已经有了很多其它含义,用 wiki 百科检索,第一条就是创建于三十多年前的一家公司的名称:“B&R is
an Austrian company founded as a Ges.m.b.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nkter
Haftung) in 1979 by Erwin Bernecker and Josef Rainer.”
上述两种译法都陷入了“简单意译”的误区。所谓“简单意译”就是机械地根据原文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简单意译不是不可以,但在这样翻译出现问题时,就应该深入一步,把原文更本质的含义挖掘出来。笔者称这种意译法为“超意译”。
“一带一路”的含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英文全称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两个 Silk Road 提炼出来作为译文呢?
陆克文在谈论如何翻译“一带一路”时建议在英文翻译中保留“Silk Road”这个关键词,因为这个词很有历史感和感召力。虽然他自己提出的“一带一路”英语方案与此毫不相干:Pan
Continental Infrastructure Initiative(跨大陆的经济基础设施倡议),简称 PCII。
但如果把“一带一路”译为 New Silk Roads,则和美国提出的 New Silk Road 战略太相似了,后者是美国提出的中亚和阿富汗地区战略的名称。
译为 Two Silk Roads 则太过平淡。所以较好的方案是译为 Twin Silk Roads。Twin 的本意是“双胞胎(之一)”,在英文里被广泛用于表示有关联的事物,例如
Twin Cities。一北一南两条新丝绸之路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双翼,用双胞胎之间的亲密关系比喻它们,也很恰当。
检索发现多例外国媒介用 Twin Silk Roads 翻译“一带一路”,但该词组没有用于表示其它事物。因此 Twin Silk Roads
可以作为“一带一路”的标准译法。
有两条丝绸之路的 Twin Silk Roads 战略显然比美国只有一条丝绸之路的 New Silk Road 战略更胜一筹。当然,官方也许不想让外界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是针对美国的。如果是这样,可以将“一带一路”译为
Twin Routes。这里的 routes 是指中国通过中亚或南亚与欧洲相连的路径。也可以译为 Twin Routes Initiative(一带一路计划倡议)。后一种译法尚未被用于表示其它事物。
当然,“一带一路”已经有 OBOR 的约定俗成和 B&R 的官方公告在前,Twin Silk Roads 或 Twin Routes
Initiative 能否被外国媒介和中国官方接受,还是一个未知数。
(黄佶,2015年12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