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 |
国内外很早就有人认识到龙和 dragon 存在本质差异 1882年,美国牧师 Walker 撰文说“龙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就和鹰对我们的意义完全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
1904年,美国一家报纸刊文说:“对 dragon(龙)这种动物存在很多误解。在全世界除了一个国家之外,都把它视为喷火的魔鬼,……。这个在世界上唯一的国家是中国。龙因为其好心而在中国受到尊重。” |
1923年,中国通 Hayes 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英文书籍《The Chinese Dragon,龙》指出:“中国的龙和西方人熟悉的 dragon 有三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外形,性情,人们对它们的态度。” 图,Hayes 及其著作 1931年牛津大学汉语教授 Soothill(中文名“苏慧廉”)指出:“(龙和 dragon)这两种东西是如此的不同,为它们取不同的名字显然是明智的”。 图,Soothill 及其论文 1981年,美国学者、翻译学泰斗 Nida 在书中说:“在东方,龙没有被视为有威胁的动物,也没有被视为强大的、压倒一切的邪恶力量的象征;相反,龙意味着好运。”“在把 dragon 这个词译为东方的某些语言时,应该将其译为‘令人恐怖的爬行动物’或‘可怕的蛇’”。 图,Nida 及其著作 1987年,中国翻译家吕炳洪教授撰文指出:“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吉祥。但在英语中 dragon 则表示凶暴”。 1988年,时为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的阎云翔撰文指出龙不是 dragon,不宜采用同一个名称互译。 1991年,资深英语专家葛传槼指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 是‘望子成凶’,不是‘望子成龙’。”…… 其他学者随后也撰文提出了相似观点,目前收集到的有以下作者的论文:林大津,范守义,李玲,温科学,宗福常,王菊泉,方玫,潘红福,左飚,杨春梅,郝钦海,包惠南,张伟,董晓航,吴思军,李玉萍,雷碧乐,李枫,蒋红红,顾琦一,吉成名,李利,陶明星,袁良平,任玉琴,马仲荣,潘晓武,邢宏,岑运强,沈云芳。 还有中学生吕迪、张帆和黄超。他们在 200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说:“‘龙’和 dragon 所代表的文化概念在中西方是互相冲突的。因此,翻译有关龙的成语,应该回避 dragon 这个词。”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 |